嚴 艷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
論動物法律地位之定位
嚴艷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207
摘要:隨著公眾保護環境的意識的增強,以及動物保護主義熱潮的高漲,社會越來越來關注動物的保護問題,隨之也引發了學術界的一系列相關研究。本文通過論述現今學術界存在的幾種主要的觀點,主要是從動物的自身特征、法律是人的法律、人類自身利益的保護三個方面分析了動物法律地位主體化學說的缺陷,進而認為保護動物無須將動物法律地位主體化而是可以把動物當成“特殊物”來進行保護。
關鍵詞:動物法律地位;法律主體;特殊物
一、關于動物法律地位的主要學術觀點
自從《德國民法典》在第90條a規定:“動物不是物”并在其第一編第二章的“物”重新命名為“物、動物”之后,引起了世界對動物法律地位的廣泛研究。而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等國家,開始制定和修改關于保護動物的法律,這些法律的主旨在于保護動物的利益和“福利”,這些法律將動物稱之為人類的“伙伴動物”,這樣的一種全新的定位必然引起學術界的巨大反響,也引起了環境法學、法理學、民法等學科的一些學者的關注,同時掀起了研究動物法律地位的學術熱潮,由此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下列三種:
(一)動物具有完全主體法律地位說
該學說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在許多國家,寵物動物可以繼承財產,甚至可以去法院參加訴訟,它們的法律地位是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無異的,所以持該觀點的學者也支持動物擁有完全的法律主體的地位。該學說很創新,但是學者論述該說的相關理論,并得不到學界的認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學者認同此學說。
(二)動物具有部分主體法律地位說
由于許多國家都有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伴侶動物的法律,所以持該學說的學者們并不認為所有的動物都可以擁有法律主體地位,只是承認野生動物及伴侶動物的主體地位。
(三)動物為特殊物學說
此種學說并不贊同動物擁有法律主體地位,野生動物及伴侶動物也不存在例外情形,持有此學說的學者更贊同將動物作為物看,只是作為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而是一種特殊的物來對待并加以保護。我國有民法學者就主張根據物的不同特征將物分為幾個層次:有生命的物;虛擬的物,如互聯網空間;除前兩種物之外的所有物。而動物就是屬于有生命的物,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的特殊的物,通過不同于一般物的法律保護方式來加以保護。
二、動物法律地位主體論者缺陷的法理分析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口大幅度增加,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影響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已致使動物種類、數量急劇下降,導致生態失衡,人類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要求采取各種方法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資源是完全正常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把動物變為人類法律關系的主體,筆者認為法律主體之擴張不能及于動物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動物本身的特征決定其不能成為法律關系主體
現代科學表明,有些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一定程度的思維能力。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可以參照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制度為動物設立監護人或代理人,給予動物法律主體地位。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動物的思維程度還遠沒有達到“社會理性人”的標準。何為“社會理性人”,這要求他能夠對自己的社會行為有認知并且對該行為產生的后果能夠承擔責任。而動物的思維能力并不足以達到這一標準,它們無法與人類通過可以被大眾理解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也不能明白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和其它成員帶來的是何影響,因此,即使為動物設立了所謂的監護制度,動物的真實意思我們也無從得知,對它們的行為也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最后它們仍然無法成為實際意義的主體。
(二)法律是人類的法律
法律是人類制定的,它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在調整人與物的關系時,這種關系只能是一種人類作為主體而動物只能作為客體物的法律關系,如前所述動物并不能得知和理解人類制定法律的內容,那么所謂的法律對他們有何意義。
(三)動物保護是出于對人的利益的保護
人類為何要保護動物,究其真實原因就是出于對人的利益的保護。在生活中,動物可以陪伴我們,讓我們心理有所慰藉;在生態環境中,動物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這兩方面來看,我們保護動物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并不是為了使其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
三、保護動物不以動物法律地位主體化為前提,而將其作為“特殊的物”保護
本文前述的三種學說雖然內涵不同,但是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便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動物的利益。但是我們通過前文對動物法律主體理論進行的法理分析可以得知,動物并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而我們又要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要如何來操作?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將其上升到法律主客體地位的問題層次上,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前述的物的分類法,承認動物是“有生命的物”的特殊性,是不同于一般物的,然后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來調整人與動物這種特殊的物之間的關系,通過規范我們人類的行為來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這種方法不僅符合傳統民法的觀點的,沒有與現有的法學理論體系相沖突,同時又有所創新。筆者認為在承認動物是法律關系客體的前提下來探究動物的法律地位的定位才是符合法理的。
[參考文獻]
[1]常紀文.動物法律地位的界定及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2]陳曉聰.動物保護立法的倫理思想源流[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84-01
作者簡介:嚴艷(1988-),女,湖北荊州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