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屹峰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惠水 550600
論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楊屹峰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惠水550600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經濟法是一門邊緣性學科,其在維護市場競爭、促進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通過對弱勢群體概述,分析我國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現狀,最后提出完善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法;弱勢群體;小康社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面構建依法治國是當前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弱勢群體是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的群體,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必然選擇。經濟法是部門法,通過經濟法可以建立分配社會利益的機制來適度擬制社會強勢群體和相對扶持弱勢群體,因此從經濟法視角分析弱勢群體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弱勢群體的概述
弱勢群體在學術界具有不同的定義,導致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歷史因素、經濟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等,我國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一是社會轉型。我國已經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為此出現了“農民工”,而農民工的出現相對于城市人口則屬于弱勢群體,因此該部分人群缺乏完善的城市保障體系。例如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被剝奪、農民工勞動權被侵犯等等;二是經濟轉型。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轉型必須會剝奪傳統工業體制下勞動者的權益,例如當前國企改革中所出現的一些提前退休、離休人員則面臨著無法就業的問題;三是政策因素。以當前高等教育為例,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教育政策的不合理,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突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困難,造成大學生成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主要分為結構性弱勢群體和功能性弱勢群體。結構性弱勢群體主要是由于社會結構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群體,比如農民、清潔工人等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功能性弱勢群體是指由于社會成員自身因素而導致的他們在社會中處于弱勢,比例殘疾人、文化素質過低的人員。
二、經濟法對弱勢群體保護的現狀分析
經濟法是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職能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以此平衡社會利益與私人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和諧發展。經濟法的核心就是扶助弱勢群體,實現社會公平發展。經濟法對保護弱勢群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經濟法相關配套設施還不完善,使得經濟法在弱勢群體保護上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市場規制體系還不完善
國家利用手中的職能實現對經濟的調控與監督,從而達到保護弱勢群體的目的,規則體系是政府發揮弱勢保護職能的工具,但是縱觀我國規制體系其存在不少的缺陷,以當前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為例,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因為網購而產生的糾紛也日益增多,縱觀這些繁多的網購糾紛不外乎是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且制定了約束商家的條款,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導致消費者在了解商品信息時存在一定的欺詐性,基于網點地址的虛擬性使得消費者在維權時存在維權地點不明確的問題,最終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沒有充分利用經濟杠桿
稅收是實現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過稅收可以實現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但是由于我國稅收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其在弱勢群體保護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對中小企業的保護。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雖然國家出臺了鼓勵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但是由于在具體的實踐上存在設計不合理的問題,例如商業銀行基于自身風險控制出臺了刁難中小企業信貸的條款,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向金融機構進行信貸業務;二是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農業是經濟發展的第一產業,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財政資金主要應用與工業發展,而忽視對農業的投入,結果導致我國農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低微,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的目標。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當前農業發展缺乏所有權有關,由于土地缺乏所有權規定,導致農民在發展集團經濟時存在管理權與經營權相矛盾的問題,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
(三)貧富差距日益嚴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就是降低貧富差距,如果按照世界銀行規定我國貧困人口的數量在1億之多,由此可見我國貧富差距已經超出了合理的限度,然而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奢飾品消費大國。一方面是基本溫飽沒有達到的貧困人群,另一方面確實揮金如土的奢飾消費。導致我國貧富差距日益嚴峻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我國經濟運行管理不到位。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尤其是環保法的缺失導致很多人利用犧牲自然資源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結果造成的惡果需要公眾承擔;二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缺失。看病貴、因病致貧是社會保障體系缺失的真實寫照。由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公平、導致弱勢群體出現看病難的問題。
三、完善經濟法對弱勢群體保護的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經濟法律體系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必須要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雙重職能:一是政府要合理參與市場規制制定中。政府部門要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容合理使用經濟手段對經濟秩序進行調整,實現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二是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加強信用系統的建設,尤其是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力度,消除各種不合理的壟斷規則;三是構建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制度體系。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需要實體法和程序法并重,若沒有程序保障實體法的立法價值無法實現。在司法過程中,必須確保程序公正,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救助應以實證效果的實現為目的。不僅要做出公正的判決,而卻要使判決得到公正地執行。
(二)完善稅法、解決貧富差距矛盾
稅收是國家手中掌握用以矯正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而矯正個人收入差距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首先要規范初次分配的各個環節,用法律手段保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整頓不合理收入,限制壟斷行業的利潤及其職工的過高收入:其次通過完善稅制和加強征管,建立起一個多稅種協調配合,覆蓋個人收入運行全過程的稅收調控體系以充分發揮稅收矯正貧富差距的功能。
(三)完善勞動法,促進充分就業和平等就業
就業不僅是下崗失業人員第一位的需求,也是城市農民工、婦女等弱勢群體融人社會、取得自尊的重要保證。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救助弱勢群體的治本之策。國家對確有發展潛力或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者,除了應當積極創造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就業崗位,盡最大努力使他們通過就業獲得有保證的、可持續的生活條件外,還應在《勞動法》“促進就業”,“職業培訓”等章節中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就業支持與保護。
(四)構建多層次的保護途徑
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因此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還應當拓寬其他途徑,讓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保護成為一個全民自覺的社會問題:一是賦予弱勢群體自力救濟權。自力救濟是最直接的救濟方式,從我國目前來看,應當賦予弱勢群體一定條件下自力救濟權。弱勢群體無論是經濟力量還是社會地位都處于社會的底層,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單憑公力救濟無法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賦予弱勢群體一定條件下的自力救濟權還能夠更好的促使其積極主張權利,通過法律途徑得到更多的救濟;二是建立弱勢群體救助團體。我們應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立法鼓勵更多的社會弱勢群體建立自己的社會團體。弱勢群體單個人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只有借助社會團體組織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不僅如此弱勢群體團體還應當是弱勢群體與政府溝通的橋梁,通過團體組織主張權利,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五)弱勢群體也要積極學習法律知識
弱勢群體應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不斷優化自己,充分發揮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努力自己縮小與強者的差距。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法律常識,用合法有效地途徑來解決生活中面臨的一系列糾紛。
[參考文獻]
[1]金姬.論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3).
[2]杜娟.和諧社會視角下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的經濟法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18).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11-02
作者簡介:楊屹峰(1977-),貴州天柱人,研究生,貴州財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和國際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