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王楷娥
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論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其保護
李晶王楷娥
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遼寧沈陽110870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普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也在不斷變化。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保護問題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將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其法律保護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保護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成長關系到我國的發展,因此,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及其保護,意義深遠。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律及特征
(一)犯罪主體低齡化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主體大多數是中、小學生,他們一般是有劣跡的少年,在校表現不好或者已被學校開除,又或者是已經輟學卻無所事事的少年,經常成幫結伙地在中、小學校附近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他們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逐年降低,14歲至16歲之間犯罪案例明顯增多,有的參與犯罪的最小年齡還不滿14歲。
(二)犯罪對象特定
作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受害人大多數是在校中、小學生,他們中大多數是無故受到犯罪行為的侵害,但也有一些受害人本身的不良行為誘使犯罪人對他們實施了犯罪行為。如一些中小學生喜歡打電游,迷戀網吧,廣交網友,誘使不良少年以此為借口對他們進行敲詐。
(三)犯罪動機簡單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許多少年犯的文化程度較低,往往是文盲加法盲,他們犯罪的主觀動機簡單,大多數是因為滿足個人私欲和好奇心理,追求個人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傾向加劇
未成年人社會接受能力不斷提高,犯罪手段不斷變化,做案時的隱蔽程度也越來越高,有些案件施暴程度不斷加重,做案手段野蠻、暴露和殘忍,社會危害性大,涉案罪名多為搶劫、殺人、傷害、強奸、綁架、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暴露手段極強的犯罪。
(五)團伙犯罪突出
青少年違法犯罪中75%為團伙犯罪,少則二三人,多則十幾人,甚至幾十人。大部分的團伙中既有成年人,又有未成年人,特別是有在校學生,有的甚至還有未成年的女孩參加。
二、現行法律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規定及問題
縱觀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實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構成犯罪的標準、法定減輕,從輕處罰、免于刑事處分、適用緩刑的規定等與成年人沒有區別
我國《刑法》僅第十三條、第十七條規定了什么行為是犯罪以及未成年人應負刑事責任的情形,并沒有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和與成年人犯罪的不同特點,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罪與非罪都按一個標準認定,使一些可以不定罪的定了罪,特別是搶劫罪,對未成年人來說,實踐中爭議較大。法律和司法解釋中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從輕或減輕處罰的規定,如“使用輕微暴力”、“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等,概念籠統、模糊,規格、程度和標準不具體,司法實踐中的隨意性較大?!蛾P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第4項規定的對未成年犯免于刑事處分的四個條件,有從嚴之嫌疑。關于緩刑適用的問題,我國《刑法》第72條規定:“對于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犯罪分子,根據……,可以宣告緩刑?!倍鴮τ谖闯赡曜锓高m用緩刑的問題卻沒有明確規定。
(二)對未成年犯罪適用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等刑種的規定不明確
無期徒刑僅次于死刑,要剝奪終身政治權利??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要嚴格限制其適用。罰金和沒收財產是適用于貪利性質的犯罪的財產罪,其適用的前提是犯罪的人有個人財產。目前,我國大多數未成年人都是在校學生或剛剛參加工作,尚無相當數量的個人財產(少數因勞動或繼承等原因而擁有個人財產的除外),而這些人所犯之罪中多數又為盜竊、搶劫等貪利性犯罪,對他們判處罰金刑或沒收財產刑雖然合法,但最終承擔責任的往往是他們的父母。這有悖于我國刑法罪責自負的基本原則。
(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保護工作重視不夠
實踐中公安、檢察院、法院、監管部門及律師事務所對犯罪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法律規定、司法解釋、工作規程等貫徹得還不夠徹底。如目前基層法院少年法庭建設落后,經常有少年犯與成年犯同所(室)監管的現象。個別部門甚至沒有專門辦理少年犯罪的組織和人員,如公安機關沒有少年犯預審組織,檢察院沒有少年犯批捕、起訴組織,律師事務所中沒有專門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律師等。法院的刑事判決書、檢察院的起訴書等司法文書中,引用過《未成年人保護法》或者其他有關保護未成年人司法解釋的基本上沒有。
三、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保護
(一)從實體法上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和量刑制度
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他們既容易被影響、被引誘走上犯罪的道路,又具有可塑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從我國適用刑罰的根本目的出發,對未成年人適用相對成年人罪犯較輕的犯罪標準,既做到了不放縱犯罪,又能有效發揮刑罰的教育功能。因此,建議在以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作為認定未成年人犯罪標準的同時,應將有些因素如犯罪對象、手段、危害后果、犯罪目的、動機、時間、地點及犯罪方法等也具有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或影響量刑的因素作為定罪的輔助標準。
對未成年犯罪限制適用刑罰種類,規定較為寬宥的量刑制度,既能發揮刑罰的懲罰功能,又能發揮刑罰的教育、改造作用。因此,立法上有必要對適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種做出限制,如嚴格限制適用無期徒刑;原則上禁止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原則上禁止適用罰金刑或沒收財產刑。對于未成年罪犯的量刑,應進一步明確從輕或減輕處罰中一些法律用語的含義,無法明確的,以與其他罪犯情況相同或相似的基礎上從輕或減輕;放寬緩刑的適用條件,并取消適用對象的限制等等。
(二)從程序法上完善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偵查、起訴、審判制度
多年來,國家對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犯罪主體共用一個刑事訴訟程序法的做法不利于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建議公檢法三機關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上,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和原則。
首先,在偵查環節上,公安機關應成立未成年人犯罪預審組織,應當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與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區別對待,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的適用率,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其次,在審查起訴環節上,應設立未成年人批捕、起訴部門,移送起訴時,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從寬掌握,防止那些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不大的案件進入審判程序。應適當擴大非司法程序的利用率,把這些人放到家庭、學校和社區進行教育管理,必要時可送到工讀學校進行教育和矯治,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節約司法資源,達到教育的目的。
最后,在審判環節上,應進一步完善少年法庭工作,同時建議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團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少年法庭陪審團,由中小學教師、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學專家及當地婦聯、團組織工作人員等共同組成陪審團,負責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事實部分,而法官決定案件有關的法律問題。這種做法既為犯罪未成年人如實交代犯罪原因、犯罪事實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又有利于法官和社會各界深入了解犯罪原因,為有針對性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了先決條件。
總之,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對策,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對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維護社會穩定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亞東,鮑遂獻.中國現階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院出版社,1997.2.
[2]鄭繼武.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及預防初探[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7,3(2).
[3]周永樂.論不作為犯罪的認定[J].首都教育學報,2009(4).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93-02
作者簡介:李晶(1993-),女,漢族,遼寧大連人,本科,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王楷娥,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