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校娜
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
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規制探究
張校娜
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南寧530006
對于遭受家暴未成年人的保護,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通過法律對未成年人都進行全面的保護,未成年人目睹家暴也被很多國家明確寫入國家法律。我國現行法律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如何進行認定和救濟方面缺乏相關的法律進行規制,2016年3月1日實施的《反家暴法》雖然對未成年人家暴的預防、處置和救濟措施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是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并未納入法律保護范圍。所以,我國應出臺相關法律完善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法律規制。
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利益最大化
隨著大量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案件發生,家庭暴力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它基本上走出了家事范疇,變成公認的社會問題。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肯尼亞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預防和制裁。①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等情形也被很多國家明確寫入法律。
我國制定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和《反家暴法》都有對未成年人家暴問題進行相關規制。2016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反家暴法》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家庭暴力進行規定的法律。該法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反家暴法》中對未成年人的直接規定內容僅有5條,未全面考慮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情況。其次,對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未納入法律范圍進行規定。對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屬不屬于家暴范圍。有學者認為,未成年人作為一個旁觀者僅僅目睹家暴不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因此不屬于未成年人家暴范圍。也有專家認為,未成年人雖然沒有直接遭受家暴,但親眼目睹父母之間的暴力之后,仍然會對其心理上或精神上產生很大刺激,應該列入家暴范圍。筆者認為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應該從未成年人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即使是目睹家暴也會對其產生很大影響,應把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也歸入對未成年人家暴范圍。所以,通過研究學習域外先進立法經驗,尤其是在保護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方面,完善我國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法律研究仍有重要意義。
(一)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現狀
我國長期以來,人們都直接關注于家暴中的直接受害者,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卻鮮少被關注和保護。《聯合國研究暴力侵害兒童行為問題獨立專家報告》中指出,“世界各地每年有1.33億至2.75億兒童目睹家庭暴力”。②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每年超過3百萬兒童目睹父母間暴力,還有調查發現13-27%的成年人在兒童期目睹過父母間軀體沖突。③根據筆者在邯鄲地區隨機對300名10-14歲未成年人調查發現,85%以上未成人目睹過父母之間的身體或精神暴力。所以,我國反家暴工作的重中之重應站在未成年人角度,對其進行全面保護,使其免受家暴傷害。
(二)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危害
1.身體上危害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雖然并未直接遭受暴力,但仍有許多研究發現,目睹家暴的確會對未成年人身體產生危害。日本與美國聯合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經常目睹家暴會造成未成年人右腦視覺皮層部位將萎縮五分之一左右。澳大利亞也有專家指出,經常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小腦的發育要比直接挨打的孩子小腦小,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更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展。
2.精神上危害
長期目睹家暴未成年人大多會對身邊事物充滿恐懼,缺乏安全感,導致他們很難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無法與他人建立穩定的社會關系。也有的因為感到自卑而不愿融入社會,這種狀況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美國也有研究表明,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相對于未目睹家暴未成年更容易產生人格上的障礙。
3.暴力的代際傳遞
暴力的代際傳遞現象最早是在社會學習理論中被班杜拉所提出的。他認為,暴力的代際傳遞是通過未成年人在遭受家暴或者目睹家暴的過程中實現的。許多研究表明:暴力行為具有代際遺傳的規律,在未成年時期遭受家暴或是目睹家暴,成年后成為施暴人的概率遠遠高于在沒有遭受或目睹家暴情況下成長的孩子。因此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必須有相關的法律進行規制。
我國目前相關法律都未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況進行規制,對未成年人家暴的規制主要制定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和《反家暴法》,但都未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進行規制。
(一)我國現有的立法規定沒有專門針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的,缺少針對性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該立法不是專門針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問題的,缺少針對性。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是我國內地第一部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其中有很多條文是直接關于家庭暴力的規定。但立法未專門站在未成年人方面,2016年3月1日實施的,該法關注的主要是配偶間的家庭暴力,缺乏未成年人角度,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規定較少,沒有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概念、類型等進行界定。
(二)我國現有立法未定義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對家庭暴力規定的范圍窄
《未成年人保護法》并未對未成年人家暴進行詳細規定,對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形尚未進行規定。《婚姻法》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規定較原則,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反家暴法》對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未進行規定,不利于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等。
(一)域外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規制
域外的立法也對未成年人家暴問題多有涉及,但規定也不盡相同,始終貫徹“兒童最大利益原則”。
1.國際社會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情況非常普遍,國際社會對此非常重視,各國都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了多部專門的法律去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暴力。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兒童的家庭暴力界定不僅包括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而且把忽視與漠視、早婚、有害的傳統文化習俗以及兒童目睹監護人之間的暴力也都囊括其中,任何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都被法律所規制,真正體現了兒童利益最大化基本原則。
日本在2000年頒布了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防止虐待兒童法》,2004年修正案同時將目睹家暴納入到兒童忽視的考察范圍。
多年來美國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兒童虐待預防和處理法》、《兒童虐待和疏忽報告法》和《兒童虐待預防及執行法》等。
2.臺灣地區
在我國臺灣地區不僅對未成年人進行了專門的立法,即《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而且為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提供專門的服務熱線,并且培養出一批專業化的社工隊伍對目睹家暴未成年人進行心理和法律上的幫助與救濟。
從域外研究可以看出,對于家庭暴力的范圍比我國大。同時,對于目睹家暴未成年人都制定相關法律措施去救濟,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從而對我國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進行法律規制。
(二)啟示
1.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完善針對未成人目睹家暴的相關立法
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地區針對目睹家暴未成年人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臺灣地區制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日本的《防治虐待兒童法》;美國多年來陸續制定通過的《兒童虐待預防和處理法》、《兒童虐待和疏忽報告法》和《兒童虐待預防及執行法》等。我國應該借鑒域外的一些先進立法經驗,對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形進行專門立法。
2.擴大《反家暴法》的保護范圍至未成年人目睹家暴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司法經驗從而在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情況下完善我國的法治體系建設。縱觀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法律都明確將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歸為家庭暴力的范圍。我國《反家暴法》并未將目睹家暴列為未成年人家暴的范圍,可以通過相關部門進行立法、司法解釋的途徑擴大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保護。
3.加強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法律救濟途徑
我國長期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國家的建設不僅僅包括事前的預防與事中懲治,事后救濟也尤為重要。為目睹家暴未成年人提供積極的法律救助,是彌補法律規制存在不足的一種手段。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救濟,很多國家都有專門的機構。我國對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救濟不僅需要法律規定專門的未成年人保護機構,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學校的老師、社會工作者等應積極跨學科合作,聯合建立一個針對目睹家暴未成年人的健全康復系統。
我國法律在對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方面規定的缺失,必然會使該部分未成年人權利得不到及時救助。我們可以通過借鑒其它國家和地區比較成熟的做法,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我國法律,逐步做好針對未成年人的目睹家暴的預防、救助和處理工作。如何實現各部分聯合共同保護目睹家暴未成年人的權利以及如何針對不同經濟文化地區目睹家暴未成年人進行保護仍有待繼續探討。
[注釋]
①羅杰.預防家庭暴力立法與實踐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3:1.
②薛寧蘭,王麗.家庭暴力防治法應有之兒童觀[A].夏吟蘭,龍冀飛主編.家事法研究(2012年卷)[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36.
③Jaffe PG,Wolfe DA,Wilson SK.Children of battered wom-en.Development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0,21:132.
[1]李曉蓉.家庭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3).
[2]吳鵬飛.我國兒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學雜志,2012(10).
[3]夏吟蘭主編.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管燕燕.我國內地與港臺地區防治家庭暴力立法與實踐研究及啟示[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
[5]胡興建.家暴陰影下的兒童權利保護[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5).
D669;D923.9
A
2095-4379-(2016)30-0093-02
張校娜(1989-),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