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凱 任海波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
法律門診之大學生網購
——以微信網購為例*
張士凱任海波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新鄉453003
懷崇法之丹心,持正義之鋒刃;在移動互聯網+網絡購物如火如荼發展的這個大環境下,大學生作為網絡購物的主力軍,遇到這樣那樣的法律問題。本文運用診所式的望聞問切治病法針對大學生微信購物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剖析,期望為大學生之后的網絡購物提出警示。
大學生網購;微信電商;微信網購
法律門診是筆者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積極關注身邊大學生日常遇到的法律難題,運用診所式的望聞問切治病法針對大學生網絡購物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剖析,借此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達到與當事人共贏的效果,下面的案例是河南**大學一名大學生通過微信支付5元并根據對方要求轉發朋友圈好友,[1]以從微信電商(以下簡稱:微商)獲取一個錢包的案件,希望通過對這個微信網購案例的分析對網購熱衷者有所裨益。
“望”診:通過對張某微信交流信息的查看判斷此癥狀是網絡購物中口頭合同引起的糾紛,那么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此種病癥的定義:借助網絡,其中自然包括了微信這個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商品或服務從商家/賣家轉移到個人用戶(消費者)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有網絡的參與,都稱之為網絡購物。[2]從事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應當遵循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商業道德和公序良俗。然而從當事人張某和對方的交流信息中可以看出對方當事人并沒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導致病因的出現,損害張某的個人利益。我們綜合分析一下張某案件發生的流程如下:

但是,微商并未按照約定返還運費并且郵寄的錢包屬于三無產品,導致買賣合同違約。
問:你是通過什么方式得知加對方微信可以低價買到品的?
答:是朋友圈的好友發送的信息。
問:信息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聞”、“問”診:通過與當事人張某的交談得知兩人的信息交流主要都是通過微信交流,那么兩人在微信上的文字及語音是否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口頭合同效力?案例中的約定能否定義為口頭合同呢?口頭形式的合同是指當事人以直接對話的方式或者以通訊設備如電話交談訂立合同。它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人們的衣食住用行息息相關,如在菜市場買菜、商店買衣服,超市購買零食等。口頭合同在及時清算結帳的交易中非常常適用。它本身最大的優點就在于簡易便捷,口頭合同屬于不要式合同,是指當事人以語言為意思表示、而不用文字表達合同內容的合同形式。[3]而筆者認為在這里的“語言”可以做擴大解釋應當包括微信、QQ等網絡社交軟件中的語音。筆者與對方的行為交流主要發生在微信平臺上,雙方的行為客觀上既沒有損害其他主體的利益,主觀上也沒有非法的動機和違法的目的。因此雙方行為構成了口頭合同法律關系。從法律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合同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護。我國合同法之所以對合同形式的規定實行以不要式為主的原則,其中的一項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合同的口頭形式,無須當事人約定。凡當事人無約定或法律未規定特定形式的合同,均可以采取口頭形式。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筆者認為這里的“通訊設備”也應當包括微信、QQ等網絡社交軟件。在法律未規定必須采用書面形式的情況下,只要當事人協商一致,都可以采用口頭形式。因此從法律的規定和口頭合同的適用情形可
以清楚的得出當事人張某與對方之間的口頭合同關系成立。
加大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律宣傳,引導在校大學生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近年來,網購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然而最大的網絡普及者和使用者主要集中于當代大學生。據調查顯示,2016年315維權日,網購的相關投訴占全部投訴的25%,成為數量最多的熱點投訴。然而網絡法律法規尤其在網絡購物方面的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夠使消費者網絡購物時權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大學生群體應作為重點的保護和加強網購教育宣傳的對象,治病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首先,在倡導依法治國的當代,大學生應當首先學會懂法,大學生應當自主學習與網絡購物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內容。那么針對上述的案例,出現后應當如何解決?首先可以先行與對方交流協商,協商未果后,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投訴,請求介入解決。當然也可以采取訴訟的方式,但是往往由于大學生網購物品的價值不大,所以大學生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方式,認為訴訟的方式得不償失,這也是目前法律解決此類問題時面臨的困境之一,既需要消費者加強依法維權意識又需要國家層面積極解決。
其次,大學生應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在網絡上盲目轉發信息,正如本起案例的當事人張某就是在接到朋友在朋友圈轉發的信息后,也是基于對朋友的信賴才進一步發生了接下來的事件,與此同時張某為獲取錢包的同時也按照指令將信息轉發給朋友圈的每一位朋友,在沒有確認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隨意轉發網絡信息。如果對方是故意涉嫌違法行為那么你轉發的行為無疑為違法行為的實施提供了便利。目前,國家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打擊網絡謠言。網友轉發的網絡謠言超過500次或被別人瀏覽超過5000次,就有可能要承擔相關刑事責任,因此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國的網購發展情況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屬初春新生之芽,但它在大學生消費中作為一種潮流的現象和事實在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鮮活生動的真實世界在為我們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消費維權案例的同時,也反襯出我國在網購方面立法理論研究的滯后性,風起于青草之末,希望本文的淺薄之見能夠成為一縷清風,吹起大學生網購法律保護的陣陣漣漪,那么筆者將幸甚至哉!
[1]劉新燕,陳志浩.大學生網絡購物行為調查[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01).
[2]2016年版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報告編號:1700008[EB/OL].中國產業調研網.
[3]口頭合同的訂立方式怎樣?[Z].廣安法律咨詢,2016-8-26.
*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0467033);2016年河南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CX074)。
G645.5;G206
A
2095-4379-(2016)30-0047-02
張士凱(1996-),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2014級法律系在校生;通訊作者:任海波(1979-),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博士,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