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軍
菏澤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
行為法學方法論的唯物史觀詮釋
朱延軍
菏澤學院,山東菏澤274015
已經在中國大地上延展了近30年的行為法學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他們對行為法學在中國大地上的生成、發展、完善作出了貢獻。文章換一個角度來詮釋行為法學方法論,即: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入手來論證它。文章把行為法學界定為法學的研究方法論之一,進而展開論證:首先簡單地回顧了行為法學的淵源,然后對行為法學的概念進行了梳理并進行了自己的界定,最后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論證了行為法學方法論的合現實性和合目的性。
行為法學;行為法學方法論;唯物史觀
達爾文認為,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已經在中國大地上延展了近30年的行為法學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垂愛,他們對行為法學在中國大地上的生成與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文章向各位老師學習,換一個角度來詮釋行為法學方法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入手來論證它,以論證行為法學方法論的合現實性和合目的性。
行為法學是當代西方法學的重要流派,它是在行為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學科。由于西方法學的影響,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產生了行為法學。相對于其它國家而言,中國產生行為法學的時間稍晚。
行為法學在中國的產生是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倡導。他把現代科學門類劃分為九大學科部門,包括了全部法學的行為科學就是其中一大部門。“全部法學”除了研究“已有法學”①外,還包括一個研究人的行為及其規范的學科——行為法學。行為法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科學。行為科學廣義上是指運用自然科學的試驗和觀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人和其它動物的行為的任何一門科學。廣義的行為科學實際上是指某一類科學或者說是一簇學科群。②狹義的行為科學是指研究人的行為規律及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科學。③行為法學的研究對象是狹義的行為科學。
受錢老所提出的科學思想的影響,西方的行為法學開始進入我國法學界的視野。1987年元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行為科學學會行為法學專業委員會,這是首次在中國出現了行為法學的學術團體組織。自此開始了我國行為法學的研究工作。1994年4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行為法學會。它屬國家一級學會,這標志著我國的行為法學已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對于行為法學的界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認為,行為法學是運用行為科學的原理研究法行為的一種邊緣學科。有的學者主張,行為法學是主要以行為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法行為的綜合性法學學科的統稱。總觀行為法學的研究現狀,卓澤淵教授認為,行為法學是指以法律行為、法行為、涉法行為為研究對象,或者運用行為科學方法研究法律現象的法學方法論、法學思潮和法學傾向的總稱。④文章把行為法學界定為法學的研究方法論之一,并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為視角對行為法學進行界定,即:行為法學是指把涉法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行為科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人的法律行為及其規律的法學方法論。
法學方法論的更新對于法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在西方法學的發展史上,自然法學在17、18世紀進入鼎盛時期。自然法學在19世紀被歷史法學、分析法學、哲理法學所取代。社會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新自然法學和新康德、新黑格爾主義法學等在20世紀將前述三大法學流派取代。每一次法學的變革都源于方法論的變革。歷史法學采用哲學的方法,社會法學使用社會學的方法,分析實證主義法學運用分析實證主義的方法。行為法學方法論的興起對于法學發展的意義同樣不可低估。⑤
行為法學對于整個法學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這與主張行為法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的觀點是一致的。行為法學既是法學研究的方法論,也是法學研究的獨特領域。行為法學方法論是以涉法行為作為研究的起點,依照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論原理,沿著行為——理論——行為的實踐論路徑,綜合運用行為科學和法學等的原理和方法對涉法行為進行研究,以得出具有前瞻性的對未來涉法行為具有指導意義的結論的論證方法的總稱。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契入來詮釋行為法學方法論,行為法學方法論應具有以下特征。
(一)實踐性
它是行為法學方法論的首要特征,因為人們的所有知識都首先來自于人們的經驗事實,“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力量的支配(他們把這種壓迫想象為所謂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的力量的支配,這種情況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中當然也是經驗事實”。[2]毛主席在他的《實踐論》中也曾經說過,“認識開始于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3]人們要想獲得經驗事實就必須參與實踐活動,而行為是實踐的具體化,行為法學方法論也當然以實踐性為其首要特征,并且這里實踐具有社會歷史具體性與社會歷史生活情景的特殊性的統一,[4]這也使得實踐性這一行為法學方法論的首要特征成為行為法學方法論特征中的一個綱,以下特征都基本上是圍繞這一特征展開的。
(二)歷史性
行為法學方法論以涉法行為作為研究的起點,而圍繞人們的涉法行為產生各種社會關系。在這些社會關系中首先是生產關系,只有首先建立了人們與自然的物質生產關系才能有人與人的相互關系。而生產無論是人的生產還是物的生產都是具有歷史性的。[4]“……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1]生產都是具有歷史性的,從而使得在生產關系基點上建立起來的人的各種行為都具有歷史性的特征。行為法學方法論也具有歷史性的特征。馬克思主行為價值觀對行為法學方法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馬克思主義行為價值觀才能真正對行為做出實際判斷和利益分析,從而克服已有法學中各種行為觀的弊端。馬克思主義行為價值觀尤其注重方法的歷史演化過程和對研究對象的本身歷史性考證,能真正把歷史發展與現實需要統一起來,從而為行為法學提供一種符合歷史規律的方法論。
(三)社會性
行為法學方法論以行為主體的涉法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而涉法行為是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的。并且,行為法學方法論又是社會科學的一種。它以涉法行為作為原點研究各種社會關系,從而使各種社會關系達到和諧發展。社會不是由個人所構成的,而是由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所組成。[1]社會就是由生產關系總和起來所構成,并且社會是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1]行為法學方法論對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行為法學方法論的社會性特征可以使得社會歷史問題和人的個性發展問題辨證地統一在一起,[4]使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同步和諧地進行,使得國家、社會和市民三位一體呈現一種螺旋形上升的態勢。
(四)動態性和反復性
這主要來自于行為法學方法論的實踐性和歷史性。因為主體的行為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實踐性。在法律系統中,法律的認可和制定、修改、廢止就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在法律運行中,法律主體所需要的法律資源主要依靠該主體結成的社會關系來獲取。行為是社會關系的中介。因此人的行為變化意味著社會關系和法律資源的變化。行為法學方法論的這個特征凸顯在研究法和經濟的關系方面。原來“‘法發展’的進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設法消除那些由于將經濟關系直接翻譯為法律原則而產生的矛盾,建立和諧的法體系,然后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影響和強制力又經常摧毀這個體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1]行為法學方法論的動態性和反復性特征使得研究一個問題的結論可以成為研究另一個問題的前提。這也使得研究一個老的問題可以在新的歷史時期具有新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可以得出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
(五)綜合性
這里的綜合性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法學方法論的本身特性使然。這個特征主要源自于行為法學方法論的社會性。社會是一個巨大的行為場,在這個場域中研究涉法行為及其規律,離不開方法論的綜合性特征;二是指行為法學方法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綜合性。這來自于行為法學方法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兼容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而不產生排斥。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既可以是實證的也可以是經驗的,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行為法學方法論的綜合性特征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須從歷史形成的各種法理學說中揭示出方法上采用的行為媒介,通過對各種方法形成的系統來綜合論證行為法學研究的系統行為觀,并借助不同方法形成的有機系統來綜合完善行為法學的方法論系統。⑥從而可以充分發揮行為法學方法論在法的運行中的指引功能,深入開展立法行為、執法行為、司法行為、辯護和代理行為及企業法律行為等的應用性研究。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待一個問題也是一樣,從不同角度去考察,將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即使是從同一個角度去考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對于行為法學方法論而言,也同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詮釋它,文章嘗試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論證行為法學方法論的合現實性和合目的性的,不企望它成“嶺”或成“峰”,只希望自己的異見能有些許理論或實踐意義。
[注釋]
①這里,支持贊同卓澤淵教授將已有的法學狀況稱之為“已有法學”而不是“傳統法學”,因為“傳統法學”容易使人作貶義理解.
②王加微.行為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
③陳美生.行為法學方法論初探[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5):55.
④ 卓澤淵.我國行為法學基本問題試解[J].現代法學,1998(5):4.
⑤法學·卓澤淵[EB/OL].http://www.juristical.com/fyxw/175_6.html,2016-4-20.
⑥謝邦宇.行為法學方法論的性質特點與一般原則[J].政府與法制,2005(2).
⑦行為法學學會會長在召開行為法學座談會時的講話[EB/OL].http://www.court.gov.cn/news/bulletin/release/200711260039.htm,2009-4-16.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孫伯钅癸,張一兵主編.走進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D920.0
A
2095-4379-(2016)30-0095-02
朱延軍(1978-),男,漢族,山東菏澤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菏澤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學、人權法學、經濟法學、行為法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