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國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
芻議資本認繳制
張利國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正案》對我國公司資本制度進行了改革,將公司注冊資本分期繳納制改為注冊資本認繳制,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創新。公司資本制度作為公司立法的基本制度,對于鼓勵投資者創業熱情以及維持社會經濟秩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對注冊資本認繳制度進行研究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從其實行背景,制度內涵、特征,國外的公司資本制度,我國在實行認繳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相應建議等幾方面對資本認繳制進行了分析論述。
關鍵詞:公司法;認繳制;實繳制;信用制度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公司資本注冊制度也發生隨之發生著變革。1993年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不夠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無法適應商業發展的熱潮,在這種情形下我國制定了首部《公司法》,實行了注冊資本實繳制。然而嚴苛的注冊資本實繳制在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愈發的顯現出其弊端,其規定的最低資本注冊限額給開辦公司設置了過高的門檻,給普通投資者投資創業帶來了很大難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經濟的活力。于是在2005年1月修改的《公司法》中,引入了注冊資本分期繳納制度,這是對法定資本制的一種改良。2005年《公司法》雖然對舊有的公司資本制度作出了很大改變,但其事前監管程度依然很高、政府干預色彩依然很濃。我國在改革之路上不斷摸索,于2012年率先在深圳、珠海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隨后在2013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審議通過了《公司法修正案》,正式確立了注冊資本認繳制度。
作為注冊資本制度的最基本內容,注冊資本不但是成立公司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判斷一個公司規模大小與信用度高低的重要參數。在我國,注冊資本是指企業在登記成立時在公司的章程中所確定的,并且經過公司登記機關登記注冊的資本總額。①我國的資本注冊制度包括認繳制和實繳制兩種,這是出于對股東出資繳納的要求的差異而作出的劃分。實繳制是指法律規定公司股東必須拿出實際的資產并且經過驗資程序才可以登記注冊公司;而認繳制則是指股東只需要承諾出資就可以登記注冊公司,不需要經過驗資程序,由股東自主約定出資的規模等相關事宜。
注冊資本認繳制的實行,是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也是在政府簡政放權的背景下推進我國特色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有力變革。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
一是自主性。注冊資本認繳制改革后,股東的自主性得到了極大地提升,這種建立在授權資本制根基上的注冊資本認繳制,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限額和首次最低實繳資本比例的規定,對于驗資也不再是硬性要求,實收資本也不再登記。股東可以自主約定出資限額與出資時間、方式,給予了股東高度自主權。不僅表現出了對股東設立公司自主權的尊重,也滿足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對公司資本制改革的需要。
二是公示性。注冊資本在認繳制下不再是股東實繳到位的出資,只是表明股東在公司初設之時對出資程度的一種意愿與態度,具有一定公示作用。這樣一來就不能表現出股東的真實出資能力,這一特點也被有些公司不當利用,登記虛高的注冊資本數額,來提高自身的“出資實力”和公司的知名度。所以,在認繳制度下,交易相對人和債權人應該更加注意對資產信用的考察,而不是簡單地看中注冊資本本身。
三是階段性。注冊資本認繳制改革后,取消掉了有限責任公司與一人有限公司的法定最低出資額的限制,但是對于銀行金融機構和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等27個行業仍不適用。這也間接反映出了認繳制的改革仍需要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狀況與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銜接。在當前我國社會整體誠信體系尚未形成,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這種認繳制避免不了的具有一定階段性。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相關制度體系的完善,注冊資本認繳制的普遍適用并不遙遠。
迄今為止,在各國公司立法與實踐中,共形成了三種公司資本制模式,分別是:法定資本制、授權資本制和折衷資本制。法定資本制是指公司設立時,在章程中對公司資本總額作出明確規定,股東全部認足并實繳實收的一種公司資本制度。這種模式最早是由德國、法國為首的大陸法系國家使用,其立法價值取向更趨向于保障交易的安全,但由于其過于嚴格,降低了公司的運營效率,制約了公司的發展。授權資本制是指在公司設立時,資本總額雖
亦應記載于公司章程,但并不要求發起人全部發行,只認足并繳付資本總額中的一部分,公司即可成立;未認足部分,授權董事會根據需要,隨時發行新股募集之。②這種模式是由英美法系國家創設,目的是給予投資者與公司便利,節約投資設立公司成本、賦予公司更加靈活的商業融資自由。但由于其過于偏重在效率方面的保護,導致了交易安全保護方面的薄弱。折衷資本制是指股東必須認繳規定比例的資本數額公司即可成立,其余部分授權董事會在一定期限內募集,股東以實繳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③這是一種介于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之間的一種新的公司資本制度。由于在法定資本制的推行過程中,其弊端日益凸顯,于是大陸法系國家借鑒英美法系國家流行的授權資本制并根據自身國情作出了一定修改,產生了這一制度模式。德國最先實行了這一制度。在這種模式下,兼收并蓄了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的優點,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授權資本制交易風險過大和法定資本制效率低下的缺陷。
我國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有利于資本利用率的提高,也鼓勵了投資創業,優化了投資環境。這次改革的益處有目共睹,刺激了創業投資熱情和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任何一項改革的推進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制度的設計上與實施中都應予以充分考慮,盡量避免改革過程中會產生的負面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
隨著2013年《公司法》的立法修改,許多原本與注冊資本登記相關的配套制度已不再適用,但相關法律法規并未相應作出改變。例如《刑法》中規制出資責任并以注冊資本實繳制為基礎的虛報注冊資本罪、虛假出資罪、抽逃出資罪并未同步調整。并且在此次《公司法》修改中,并未提及股東抽逃出資責任、驗資或者驗證機構的責任等事項。因此相關法律制度應隨著《公司法》的變革和現今形勢狀況作出相應調整,進一步完善。
(二)缺乏實繳資本登記與公示的規定
2013年《公司法》的實行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了注冊資本認繳制,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的規定。在這次改革中,規定在公司登記注冊的時候,只需登記公司的認繳資本。假設一個公司申報注冊資本3000萬,而實際已認繳的資本卻只有200萬,剩余的未繳納的資本也沒有規定具體的繳納時間,這樣的話,交易相對人和債權人對于這個公司的注冊資本的情況只能查詢得知3000萬,無法知道這家公司的真實運營能力。這樣實際繳納資本沒有登記,我國現階段又缺乏完善的信用體系,難免會出現一些抽逃、篡改、轉移實繳資本和拖欠認繳資本的情況,導致新修改的法規被不法利用,也增加了交易相對人和債權人的風險。
(三)信用制度的欠缺
長久以來,用公司的注冊資本來衡量一個公司的信用狀況與實力的方式已經被公眾所習慣,面對新的注冊認繳制下的改變,對于眾多的公司債權人和相關利益者來說可能都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轉變。而由此也會帶來諸多的相關問題,如:“皮包公司”的大量出現。我國目前社會信用水平普遍不高,且社會征信體系不發達。雖然社會對信用的重視度在不斷提高,但社會信用總體水平不高的現象并沒有根本性改變。在認繳資本制下,如果沒有可靠渠道去獲取交易雙方的資信狀況,容易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以及交易相對人和債權人承擔更大的風險。
(一)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與制度
我國《刑法》中有兩個條文是關于公司注冊資本的規制,即第158條規定的虛報注冊資本罪和第159條規定的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隨著認繳制的確立,公司最低注冊資本制度的取消,這兩個法條已經不再適用。公司的資本是一個公司設立的物質基礎,無論是實繳制還是認繳制都難免會有抽逃出資與虛假出資的現象,這是法律應該禁止的,所以應該對相關法條進行相應的修改與完善。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很難完全涵蓋千變萬化的商業市場,所以管理技術和相配套的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參考世界各國在商業實踐中對公司資本制度的完善彌補,我國也可根據本國國情完善相關管理技術,例如信息披露制度的標準化、信用評級的專業化等。
(二)完善實繳資本登記公示制度
在2013年公司法的修改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認繳出資額和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登記事項。然而這樣會忽視認繳資本與實繳資本所具有的不同的法律后果,認繳資本產生的是股東出資義務,實繳資本則產生股東的出資責任。只要求認繳資本的登記注冊,對于實繳資本卻沒有強制登記的要求,這是這次修改中留下的制度漏洞。認繳資本如果不經過注冊登記,其認繳資本的法定效力就會欠缺合理性與正當性,這也是其作為一種公示形式的必要性。而實繳資本的法律效力更是會作用于所有可能與公司發生利害關系的交易相對人、債權人。這種情況下,如果對于實繳資本不采取公示手段,就無法防范公司或股東虛假、篡改、抽逃出資。所以,在公司設立時應該強制要求實繳資本的登記、公示,并在之后的公司資本的變更與發展中延續適用。
(三)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完善的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不但可以遏制失信行
為,其提供的權威的信用信息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好發展。同時,順應我國“嚴準入寬監管”向“寬準入嚴監管”的立法模式的轉變,除了靠行為人的自覺、誠信經營外,建立健全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1.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平臺
目前我國已經有了一些信息公示平臺,公示機關也開設了相應的信息通道,但是其本身存在著諸如公示形式有限和內容空泛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時代的發展,交流渠道的拓寬,目前的信息公示渠道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準確充分獲取的需求。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公司自身建立信息公示平臺這種最便捷有效的方式亟待建立。首先企業應認識到及時、準確的公示、更新信息是有助于樹立企業自身良好形象的,并且會促進企業間、企業與交易相對人、債權人間的信賴與商業交易往來。另外政府也應對企業自主公示的信息把關,確保其準確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使債權人、交易相對人對企業信息及時準確獲取,也能防范篡改、抽逃出資的非法行為。
2.完善信用約束機制
任何一個制度缺乏懲戒制約機制都是不完善的。對于失信的懲戒在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可以建立工商部門對登記管轄的企業所披露的信息進行抽檢的制度。不僅要包含對虛假信息的發現,還要有對發布虛假信息的企業主體作出處理的硬性規定。一旦發現有公司發布公示不真實信息,對財務信息和公司重大經營事項有欺騙、隱瞞的情形,工商部門有權對其處罰。其次,使信息公示平臺全國聯網,一旦有企業不良信息的產生,就能確保公眾的迅速知曉,同時也會對“失信”的公司產生信用制裁的效果,使其承擔失信成本。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強市場主體誠信守法的意識,促進良好市場秩序的建立。
[注釋]
①鄭顯芳,陳云霞,倪弘.中國公司法律制度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98.
②馮果.現代公司資本制度比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0.
③鄭寶明,姚清水,彭文偉.試論公司注冊資本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3(1).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081-03
作者簡介:張利國(1993-),男,延邊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通訊作者:金香蘭,延邊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商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