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武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評析
楊錫武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張家界427000
摘要: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乃是大陸法歷史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理論,其是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受使得物權發生變動的原因行為的影響。物權的原因行為包括設定原因、負擔原因、轉移原因、拋棄原因,債權行為為負擔原因的一種。物權行為應與債權等行為相分離,它是無因的,具有抽象性。
關鍵詞:物權行為;無因性;評析
(一)物權行為
物權行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提出的。①那么,什么是物權行為呢?我國學者大概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念在界定物權行為之時乃是從物權行為的目的開始的。史尚寬先生認為:“物權行為謂以物權之設定、轉移、變更或消滅為目的之法律行為。”②第二種乃是經由物權行為之具體構成來界定物權行為。如謝在全先生認為:“物權行為系物權變動之意思表示,與登記、書面或交付相結合之法律行為。”③
筆者較為贊同上述第二種觀點。在第二種觀點當中,物權行為的特征可以被表述如下。第一,物權行為的目的乃是物權變動,也即是設立、變更和消滅物權,也就是民法學家所謂的“處分行為”;第二,物權行為以交付或者登記為其生效要件;第三,物權行為必須具有物權變動的合意。
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的一種,亦以意思表示為要件。拋棄因一方之意思表示,即足以發生物權變動,是為單方行為,但在法律交易上,物權行為多以契約行為而設立,《物權法》第9條的法律行為指物權契約及單獨行為(消滅),第23條的讓與合意,則為物權契約,注意的是,因法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除意思表示外,尚須完成一定的事實行為,作為物權變動的表征,以達公示的目的,《物權法》第6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登記……”,④登記是我國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
(二)物權行為之無因性
法律行為有要因和不要因之分。所謂要因行為,是指以原因為法律行為之要件;所謂無因行為,是指不以原因作為法律行為之要件。⑤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指的是這樣的一種觀點,物權行為的生效與否與債權行為無關。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債權行為,也就是在該理論中的原因行為,如果出現不成立、無效或者是被撤銷的情況,并不會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乃是構建在其獨立性之上的。
(三)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優點與缺點
物權行為被支持者們大加贊賞,認為其有如下優點:第一,有利于準確適用法律。使用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可以區分各種不同的法律關系,有利于法官進行判斷;第二,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和當事人利益。即便債權行為被撤銷或者宣告無效,買受人仍然可以取得所有權,這有利于保護買受人的利益;第三,有利于完善民法體系。無因性理論使得德國民法典區分了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并且直接體現在立法上,這使得德國民法典形成了完美的潘德克頓體系。
然而,物權行為無因性也有很多的缺點。比如物權行為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和當事人利益,但是,根據王利明教授的分析,無因性理論雖然對于買受人和第三人有力,但是對于出賣人卻極為不利,同時,對于買受人和第三人的保護是建立在對于民法公平和成功是原則的違背的基礎上的。
在論述到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時,人們往往將其和善意取得進行對比,因為很多學者認為善意取得乃是構建在物權行為無因性之上的,甚至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可以取代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可與善意取得進行對比的主要原因乃是兩者都體現出了一種對于交易安全的重視,也正是如此才導致了善意取得制度是否能取代物權無因性的理論爭論。
我國學術界對于此問題的看法不一,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種。第一,善意取得制度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雖然不能等量齊觀,但是可以相互替代;第二,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代替物權無因性理論來達成對于交易安全保護的功能;第三,在承認善意取得制度和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都有交易安全保護的制度價值的基礎上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無法取代無因性理論,主要理由乃是因為范圍、對遺失物等的善意取得、以及對于受讓人的主觀狀態的要求不同。
同時,我國的審判和民間習慣與無因性理論也大不相同。⑥
鑒于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種種弊端,我國物權法在立法時,未采取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而是采取了物權行為的有因性及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我國《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⑦即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即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的或者動產的所有權。⑧這是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明確我國物權行為是有因性,受讓人以善意取得,且作為法律上的原因。我國物權法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但其在對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構建當中添加了一般來說并不必要的“以合理價格轉讓”。顯然,在善意取得制度這一點上,立法者顯然不認為物權行為可以與其原因行為分離并不受效力上的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大概得出這樣的推論。我國的立法者對于“物權行為”理論的態度乃是一種略有矛盾的態度,他們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但是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并不贊同。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和有因性理論久經爭議。我國選擇了物權行為的有因性作為立法指導思想,這個選擇是否正確,還需要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檢驗。
[注釋]
①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②史尚寬.物權法論[M].臺灣:臺灣榮泰印書館,1979:17.
③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
⑤梅仲協.民法要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93-96.
⑥王利明.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41.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5條.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06條.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68-02
作者簡介:楊錫武(1972-),男,湖南沅陵人,碩士,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