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191
?
廣施教化需要與廢除死刑并行
姚玲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100191
摘要:現階段死刑存廢問題仍然廣受關注。死刑的廢除在立法技術上是沒有難度的,僅僅廢除死刑是簡單的,還要配合教化的施行。提升民眾道德,方能減少并預防犯罪現象的發生。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刑罰無法阻遏欺詐等犯罪現象的發生,唯有通過加強全民自身德性的修養方能淳化社會風氣,喚醒整個社會的道德自覺。在當代中國,弘揚孝道和重建禮樂對死刑的廢除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教化;生命;孝道;禮樂;死刑
孝道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所在,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孝文化。我們耳熟能詳的俗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都集中體現了我國孝文化的深入人心。我們生理之軀體乃父母所生、所養,毀傷之即為不孝,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如果一個人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孝敬雙親就無從談起。“生命的存在是盡孝道之根本”。孝乃“仁愛”的應有之意,而且是最基礎的“愛人”。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把愛親僅僅局限于愛自己的父母,親親在先,才能仁民乃至愛物。“孝子之家的應然之義就是和諧”。
儒家文化強調以孝文化為紐帶,構成以家庭為單元的共同體,進而擴展至整個共同體。就像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將“孝”文化由家庭推進了到集體社會中,上升為一種超越家庭本位的道德自覺。由于孝道是人性中最真摯的情感表達,“血濃于水”的天性較容易使處于一國疆域內的民眾普遍懷有“憂國憂民”之大局意識。
中國文化中素來就有以大局為重的理念,追求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而西方則主要以個體為尊,張揚個體的差異性。這就塑造了我們國人在處理相互關系時習慣性地“推己及人”的做法。然而,這一良善之舉卻在現代社會中遭到了冷落。道德冷漠現象時有發生,除了我們的社會保護機制存在問題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民眾的生命觀意識淡薄。如果面對需要給予幫助的同胞我們都不愿伸出援手,那么在面對判處一個人死刑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亦將毫無“惻隱之心”可言,所謂“麻木不仁”,不過如此。這種缺乏生機的社會風氣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是十分不利的。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正是因為“生”的文化,華夏文明才具有生生不息之繁榮。
因此,在廢除死刑的同時,尤其應注重孝道的弘揚,從行孝道開始,倡導自重自愛的行為方式,不隨意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輕易冒犯他人的生命,藉此在全社會形成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社會風氣。唯此,在廢除死刑后,社會治安狀況才不至于急轉直下,國家治理方能秩序井然地進行。當然,我們不能斷言在廢除死刑后不會出現一段時間內的不適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站在更加長遠的角度審視廢除死刑這一偉大的創舉。
中華文明的流源即“禮樂文明”,歷史的中國正是由禮樂文明開始走向世界。無禮樂,則無文明。歷史上的每一次的禮崩樂壞必然伴隨有社會秩序的混亂,如春秋末年孔子所處的時代、五代十國的黑暗史。眼下我國正在經受又一次的黑暗歷史。唯有重新拾起禮樂文明方能自救。“禮樂重建,其實就是公、私生活方式之修葺、美化,就是文明之光大”。孔子提出“仁”的學說的基礎是對人性的高度信任,即“人之初,性本善”的論斷,主張實施教化以浸潤身心,通過主體自覺地內在約束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儒家從不局限于主體的心性之自覺,還必須重建禮樂,雙管齊下。孔子曰:“富而好禮。”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上顯然已經達至“富足”,但是口袋充裕的同時,往往會忽視腦袋的營養供給。富裕的中國人缺少禮樂的熏陶,較顯野蠻,缺少優美簡雅、大方得體的生活方式,在與人交往正也難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孔子曾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正是因為缺少了禮樂的感化,國人在與人發生矛盾、摩擦時,無怪乎會惡語相向,動輒暴力解決。因此,出現流血傷亡也在所難免。
誠然,人之所以觸碰法網皆有其緣由。例如人生來就不可能免除貧困狀態,因而無法忍受之時便出現了盜竊、欺詐、敲詐勒索甚至殺人的情形。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問題,人們還是處于溫飽線以下,甚至還會衣不蔽體,卻一味以嚴刑峻法對待之,怎么能期望他們遵從禮義廉恥的道德觀行事而對法律抱以敬畏之情呢?再如世間男男女女生而有性欲,此乃天理之所
在,無法絕之。因此奸淫之事不能杜絕,進而亦難免出現“殺人傾家者”。故而,內心存有欲望乃人之本性使然,但縱欲必然引發不良的社會后果。若不從以禮樂規則導其向善,單靠嚴苛的律法是無法遏制此類現象發生的。儒家主張用溫情的“禮”這一規則來節制欲望,“禮”將不確定的、自然的生命導入相對確定的軌道上來,馴化人的各種欲望,防止離經叛道、逾越道德底線行為的發生。
禮樂的重建乃是大勢所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禮樂作為仁的具體實踐形式,對于一個民族文明性格的養成具有重大作用。正如孔子在《論語·八佾》里所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樂文化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因此,在死刑廢除的同時,更應該重視禮樂文化之重建,培養人們“與人為善”、“互幫互助”品德,維系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系,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保證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對禮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其實,在廢除死刑的同時,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在實施教化方面,也絕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兩個方面。筆者只是從眼下最亟待需要著手的部分說起。例如作為儒家思想的載體——國學經典也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們的法學教育乃至其他學科的教育均可以融入國學經典的研讀課程,培養其對國學的熱愛,在國學經典的恬靜儒雅、堅韌含蓄的文化熏陶中自覺加強道德修養,使大學生能夠在社會中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同時,在國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各種形式開展對國學經典的傳播。這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在討論廢除死刑的今天,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彭雪容.傳統孝道文化視野下生命教育研究[J].學理論,2015(10):200.
[2]劉華榮.儒家教化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157.
[3]姚中秋.重新思考禮樂社會[J].文化縱橫,2012(4):112.
[4]康有為.大同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22.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95-02
作者簡介:姚玲云(1986-),女,河南新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