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奪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
法律價值沖突及其解決之門
王奪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100144
摘要:本文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首先對價值、法律價值的概念予以界定。然后先對價值相對主義二元論的觀點予以駁斥,其后進一步指出了價值絕對主義一元論的理論缺陷。然后以對法律價值概念的再次審視為邏輯起點,以洛克的人類認知經驗主義為邏輯進路,分別對不同形態法律價值之間的沖突以及不同主體在同一形態法律價值上發生的沖突予以討論,并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
關鍵詞:法哲學;法律價值;法律價值沖突
法律價值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正如龐德所言,法律價值問題是“法律科學所不能回避的”。①如果說法律價值是整個法律價值理論中的基礎問題,那么,法律價值沖突及其解決則是法律價值理論研究的目標。在法的目的價值系統中,目的價值的多元性造成了法律價值沖突的產生。
(一)價值
哲學上的“價值”與法學上的“法律價值”是源與流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②對價值的這種認識將會投射到對于法律價值的認識之上。
(二)法律價值
西方學者將“法律價值”等同于“法律秩序的目的”。我國學者深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影響,將法律價值定義為作為客體的法律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本文中,筆者將在法的目的價值系統中對法律價值進行討論。
討論法律價值的前提是承認這一問題屬于法學的研究領域。因此,似乎應首先對自然法學派相關觀點進行討論。但如同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研究其反面有助于對正面的理解。
(一)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休謨的價值與事實二元分離的哲學理論逐漸影響法學領域,而其結果為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之代表奧斯丁將涉及法律價值研究的部分剝離出法學研究的本體。
(二)純粹法學
遵循著奧斯丁分析法學的進路,純粹法學理論代表人物凱爾森認為,與物理或化學相比,法學也是一門科學,要去除道德、社會學等雜質對法律的不良影響。他認為法律無法回答法律價值問題。
(三)哈特與富勒的論戰與新實證分析法學
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大肆屠殺猶太人。當時大部分德國民眾不僅未做反抗,反而積極支持不道德的政府與法律。針對該問題,美國法學界兩大派別之間掀起了激烈的論戰,面對分析實證法學岌岌可危的態勢,哈特試圖力挽狂瀾。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富勒與其針鋒相對。哈特在堅持“應然法”與“實然法”的區分的同時,也承認“在自然法理論中有一種‘無可爭議的真理的內核’”③。一種調和的氛圍似乎將要形成,法律價值沖突的解決問題似乎也初見端倪。但日后實踐表明,哈特仍然在其他核心領域堅持他的觀點,這種所謂的“妥協”根本只是鏡花水月。
(四)自然法學派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批判
自然法學派認為立法、法律適用等環節免不了進行價值判斷,如果將其問題全部推給倫理學解決,那法學的研究就無法進行。
(五)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對于法律價值沖突問題的影響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對于法律價值一向采取否認或者至少是弱化其作用的態度,似乎讓一些人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那就是根本不解決它。
自然法學派的學者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唯一的最終價值評判標準,而現實世界中存在價值沖突是表象性的虛假沖突,所有價值均能以統一標準為中介,依此法律可以建立一個絕對化的價值體系,即法律價值體系。
(一)古希臘、古羅馬自然法思想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原則,而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雹苷x就是唯一應該遵循的準則。
西塞羅在其《論共和國》中提出自然法是羅馬法的基石,而其合理的基礎即為自然法這一正義的絕對的準則。⑤自然法又成了價值評判的準則。
(二)近代自然法思想
霍布斯認為在社會契約形成之前,人類的生存狀態即為戰爭狀態,而唯有“利維坦”可以解決這種暴行。洛克認為一個政治權力不能夠完全消除自然狀態的惡,反而,其對個人的損害可能遠大于自然狀態對于個人的侵害。
(三)富勒與哈特的論戰與新自然法學
在與哈特的交手中,富勒也不得不對自然法學理論進行完善,新自然法學就此誕生。他提出的法律具
有一種“內在道德”。而對于“外部道德”,即本文法的目的價值研究,他似乎有意識的予以回避。⑥
(四)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對自然法學派的批判
二戰德國,一位女子為謀害丈夫,向政府報告他曾發表對希特勒不敬的言論。該丈夫因此被判處死刑,但未執行。德國戰敗后,該女子在法院受到追訴。上訴法院認為雖然丈夫是被納粹的法院執行納粹的法律而被判有罪,但這種法律背離了良知,因此它不是法律。但是,如果懲罰該婦女,則“法不溯及既往”的價值原則就要被違背,法官必須在兩種“惡”之間進行選擇。在哈特看來,這個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一)對法律價值的概念的再次審視
假設價值主體所期求的是公正,那么價值客體的價值屬性就應該是穩定和確定的。而自然法學派更傾向于法的目的價值,而分析實證法學派更傾向于法的形式價值。
(二)洛克及經驗論
洛克指出,人類的知識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而且都是從經驗中來的。人類的實踐已說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也為本文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哲學基礎。
(三)不同形態法律價值之間的沖突
在同一個時間維度上,主體對于法律的需求是多樣的。因此很難判斷“正義”與“公平”到底哪個更需要得到保護,而當它們投射到法律之上,法律價值的沖突就產生了,并且變得無法解決,因為每個人的觀點似乎都是經過實踐得來的,但卻都是站不住腳的。
(四)不同主體在同一形態法律價值上發生的沖突
如果說每個價值之間的概念無法厘清,那么一個價值的概念似乎也不那么清晰。人們通常將法律等同于正義,似乎法的目的價值就是正義。如果這樣理解,那么就不會有法律價值沖突這一問題了。任何情況下,正義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成不變的概念。如果可以找到某種確定性的標準,就可以為解決本文探討的問題開啟一扇大門。經歷了二戰后,人們對于問納粹的暴行有了切身的體會,而痛苦的來源就是它們改變看法的原因,依法治國的理念才得以確立。主體不同,但價值判斷基本相同,他們的改變都是來自于“不義”。
(五)結論
建立在“不義”基礎上的法律價值評判標準,既可以解決不同主體在同一形態法律價值上發生的沖突,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合不同形態法律價值之間的沖突,它不僅僅是法的目的價值,更是法律不斷審視自我而力求避免不義的“非不義”目的。
[注釋]
①[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5.
②[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③[英]韋恩·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M].李桂林等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376.
④[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9.
⑤[古羅馬]西塞羅.論共和國[M].王煥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1.
⑥[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03-204.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201-02
作者簡介:王奪(1987-),男,漢族,北京人,北方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