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濤
中共阜陽市委黨校,安徽 阜陽 236011
?
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進一步完善
孟俊濤
中共阜陽市委黨校,安徽阜陽236011
摘要: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對非法證據進行甄別、認定和排除的證據規則。根據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非法言詞證據的排除已經明確,但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還有待明晰。2010年實施的“兩個證據規定”標志著我國初步構建起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2012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引入了人權保障理念,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刑事訴訟非法證據的排除。當前,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缺乏可操作性、非法證據排除的啟動程序不夠合理等問題。本文認為,應當通過明確規定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設立非法證據排除專門法庭、實行訊問過程強制錄音錄像等措施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關鍵詞: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
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維護穩定是刑事司法的價值追求和功能所在,證據運用是刑事案件審理的重要內容。排除非法證據是刑事審判證據規則的題中應有之義。實踐證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杜絕冤假錯案的有效藥方。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這彰顯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結合我國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推動刑事訴訟制度進一步法治化。
(一)2010年施行的“兩個證據規定”構建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2010年6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辦理死刑案件規定》)和《排除非法證據規定》。《辦理死刑案件規定》規定了刑事訴訟證據裁判、程序法定、證據質證等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以及各類證據的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排除非法證據規定》第七條規定了訊問人員或者其他人員經依法通知出庭作證的情形,這為舉出證據的司法機關解釋說明證據的合法性和可采性提供了依據。“兩個證據規定”對政法機關統一思想認識,準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刑事法律政策,充分發揮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2012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明確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標志著我國已經確立了任何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原則。該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由此可以合理推導出這一結論:包括訊問人員在內的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有罪、無罪的人證實自己有罪,違反該規定而獲得的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證據即應排除,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從《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來看,非法物證、書證的排除存在于整個刑事訴訟全過程,這就加大了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力度。《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于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這對于防止違法取證和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具有重要意義。
(一)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關于非法實物證據排除的規定彈性過大,可操作性不強。非法實物證據是指“不符合法定程序取得的物證、書證”,排除的范圍是“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且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首先,對非法實物證據的范圍規定得過于狹窄,實物證據除了物證、書證,還有勘驗、檢查筆錄和視聽資料等,如果只排除非法取得的物證、書證,必然導致其他類型的非法實物證據成為“漏網之魚”。其次,“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這一附加條件過于苛刻,據此,影響司法公正程度較輕的實物證據即便是非法取得的,也不在排除范圍內,而且哪些情形“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也未明確。再次,即使非法取得的實物證據“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只要能作出“補正或者合理解釋”,就具有可采性。
(二)非法證據排除的啟動程序不夠合理
《排除非法證據規定》第六條規定:“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應當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證的人員、時間、地點、方式、
內容等相關線索或者證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如果被告人有能力掌握涉嫌非法取證的具體“線索或者證據”,刑訊逼供、誘供等非法取證行為就不大可能得逞;如果被告人沒有能力掌握涉嫌非法取證的“線索或者證據”,那么,即使發生了非法取證行為,被告人往往也拿不出證據來。
(一)明確排除非法實物證據
考慮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刑事司法功能,應當明晰非法實物證據的內涵、外延及其排除程序。根據任何人不得因違法行為而獲利的法律原則和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刑事司法原則,應當規定非法實物證據是指違法獲取的、以其有形物質形態證明事實的證據,并規定實物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存在爭議、無法確定時應當對其予以排除,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非法實物證據除外。這樣既能統一對非法實物證據的認識,又能規范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對于限制和懲罰違法取證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二)設立非法證據排除專門法庭
為防止非法證據先入為主、不經預審直接進入庭審,污染法官對事實的判斷,建議設立專門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實行非法證據前置審查。改革法院內設機構,新設非法證據排除庭,專門負責審查、排除各類訴訟中的非法證據,尤其是刑事訴訟非法證據。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不是刑事訴訟當然的必經程序,需要由被告人或者其辯護人以及其他當事人在庭審前法定期限內依法申請才能啟動,未在法定期限內依法申請的,案件所涉證據直接進入庭審。在庭審中,當事人再行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則不予準許,但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發現非法證據的,應當及時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這就可以督促當事人及時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也是刑事訴訟效率價值的體現。
對于依申請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啟動,筆者認為,申請人提供的線索或者證據不要求確實充分,只要提供當事人力所能及的證據并有基本的指向即可,如偵查機關的名稱、地點等。非法證據排除庭只就非法證據是否存在及應否排除做出裁決,參與非法證據審查的法官不得參與之后的庭審。
[參考文獻]
[1]王德成.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運行情況實證分析[J].山東審判,2016(1).
[2]肖凝.刑事訴訟法修改實施對刑事偵查工作的影響[J].社科縱橫,2016(4).
[3]畢惜茜.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取證合法性審查[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2).
[4]王硯琳.淺析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重復供述的甄別與否[J].法制博覽,2016.04.
[5]田勇軍,任紅梅.庭前會議中非法證據排除若干問題探討[J].公民與法,2016(3).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204-02
作者簡介:孟俊濤,男,安徽臨泉人,法律碩士,中共阜陽市委黨校綜合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