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振國三焦辨證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診治的理論探討※
魏峰明1董巖平1指導老師:田振國2
(1.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太原030024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關鍵詞】田振國;慢性功能性便秘;三焦辨證;理論探討
田振國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會長,第四批、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之一。從事中醫肛腸學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對痔病、慢性功能性便秘、結直腸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有獨到的經驗,研制了中藥復方制劑養榮潤腸舒,用于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總有效率達96.91%[1]。筆者有幸師從田振國教授學習。在田振國教授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經驗的啟發下總結出:三焦辨證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診治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深入探究。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便秘屬于內傷雜病,治療時應以臟腑辨證為辨治大法,然而,由于該病發病原因和機制的不清,且與多系統疾病相關,包括與功能性、器質性(腸道疾病、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疾病等)及藥物有關。涉及疾病達幾十種。適用于內傷疾病的臟腑辨證法,在便秘的治療過程中總感力有不敵、盲人摸象之弊。田振國教授認為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應從“氣”入手,循“以補為通,以補治秘”立論,以“調肝理脾,補肺強腎,通腑潤腸”為治療原則。上述療法則看似繁雜難明,對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療無法起到執簡馭繁之功。有悖臟腑辨證之嫌,然而,從氣機的升降出入論及三焦辨證論入手。上述立論及治療原則與便秘的發病機制非常貼切。
從氣治秘
糞便是食物經小腸泌別清濁后的產物,經小腸泌別清濁后,糞便為人體所不需要的重濁之物,屬濁中之重濁之氣,其參與人體氣機運動,屬氣機變化中的重要環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胃腸道是人體攝入食物、攝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糞便)的場所,也是胃腸主要功能的體現。攝入食物,攝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糞便)三者之間亦相互影響。食物的攝入不足與過量、水谷精微吸收的不足與過量都可影響糟粕(糞便)的正常排出。如果把水谷精微比作清輕之氣,則糟粕(糞便)則為人體內部的濁重之氣。清濁不分乃發為病。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因此,治療便秘當從“氣”入手,氣機通暢則糟粕自泄。
清濁之氣的泌別有賴于人體氣機是否通暢,有賴于升降出入是否有常。因此,筆者認為:六腑以通為用應理解為,六腑以氣機的升降出入有常為用。清氣的升清、攝入有常,則濁陰的沉降、排出才能有度。否則,糟粕(糞便)必無法沉降與排出。進而出現臨床中便秘癥狀。因此治療便秘不能僅關注糞便的排出與否,同時應注意食物的攝入與吸收是否有異。如果把食物的攝入到糞便的排出的這一過程比作生產流水線,那么,五臟六腑皆參與這一生產過程,一臟一腑的運化失常,其他臟腑必可累及,單純運用臟腑辨證治療本病有失偏頗之嫌。在氣機升降出入論指導下的臟腑辨證將更具指導意義。翟建寧等[2]在其治療功能性便秘時就提出:“從氣機升降理論出發,重視氣機失調在發病中的作用”;范婷等[3]亦提出:“便秘與氣機升降失調密切相關”;《醫學啟源》也指出便秘與氣機升降失調密切相關。如其書中述“氣機阻滯也,謂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常”。
三焦辨證的綱領性作用
三焦不僅是陽氣運行的通道,而且是水谷運行的水道[4]。正如《難經·六十六難》云:“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難經·三十一難》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另外,孟競璧[5]提出“從水谷入口,直到中瀆之官的二便排出的全過程,就是三焦功能的物質的分解、吸收、利用、代謝的全過程”。因此,從三焦高度看“氣機的升降出入”、“糟粕的生成與排泄”更具全局性;運用三焦辨證診治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綱領性作用。
三焦辨證應用于內傷雜病并不鮮見,如《金匱要略》:“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現代醫家更將三焦辨證應用于諸如脾胃病[6]、過敏性紫癜[7]、糖尿病[8]、膽結石[9]等疾病,均獲得滿意療效。在田振國教授指導下,結合筆者臨床觀察,三焦辨證應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有以下指導意義。
1.明確便秘的病變主要受累臟腑。三焦辨證的運用既抓住便秘病變的主要受累臟腑,同時不忘間接受累臟器的治療。既要重視糞便(糟粕)等重濁之氣的沉降與排出,又要兼顧水谷精微等清輕之氣的攝入與升散。
三焦辨證把人體按部位劃分為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若干臟腑。臨床結合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應。通過分析臨床證候來確定便秘病變的主要受累臟腑,具有辨證精準、定位準確的特點。例如可以在明確該病是以中焦脾虛為主要因素基礎上,同時兼上焦顧肺氣郁滯的次要因素。
2.指導臨證選藥。吳鞠通對溫病的理法方藥均按三焦詳細辨析,要求“治上不犯中下,治中不犯下”。并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用“羽、衡、權”形象地概括了三焦溫病的治療法則和選藥原則”[10]。此法應用于便秘的治療同樣適用。當便秘病累及上焦氣機時,選藥當宜清輕潤散之品,如桔梗,薄荷、柴胡、升麻等;病變累及下焦氣機時,宜選川楝子等。
田振國教授“養榮潤腸舒”遣方用藥思路的還原
1.從氣治秘。以六腑氣機的條達舒暢為治療主線。田振國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慢性功能性便秘以大腸氣血津液的循行異常為病理基礎,病性以虛為主,并以氣血虧虛,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推動無力為主要病理表現,氣的循行異常是形成便秘的關鍵。氣機的條達舒暢與否,有賴于氣的溫煦、推動、固澀、氣化、防御作用是否正常。故而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應從“氣”入手。氣機暢則清氣升、濁陰降、糞便得泄。因此,慢性功能性便秘應以“從氣治秘”為主旨;以六腑氣機的條達舒暢為治療主線,貫穿于治療的始末。
2.以三焦辨證為綱,臟腑辨證為目。《諸病源候論·大便難候》云:“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田振國教授認為“臟腑不和,三焦氣澀,動力缺乏和氣機不暢是形成便秘的基本原因”[11]。在具體治療原則的制定方面,應重視整體觀念,突出中醫治病優勢,改傳統治療便秘以臟腑辨證為主的習慣,建立以三焦辨證為綱,以臟腑辨證為目的辨治方法,其提出“調肝理脾、補肺強腎”的治療原則,反映了上述觀點。肺居上焦、脾守中焦、腎關下焦,治療過程中三焦并顧,不失偏頗。肝主疏泄,三焦氣機的條達舒暢,有賴肝臟調節。在此基礎上,視臟腑虛實辨證用藥。至此,“養榮潤腸舒”的遣方用藥思路乃成。全方立意明確,目的清晰。
方劑組成:決明子、當歸、柴胡、桃仁、厚樸、枳殼、檳榔片、萊菔子、肉蓯蓉、牛膝、杏仁、瓜蔞、黃精共十三味。方解:其中黃精、杏仁、瓜蔞三味藥潤上焦肺氣,調和百脈,下利大腸;肉蓯蓉、牛膝兩味藥強下焦腎氣,助元陽利二陰;厚樸、枳殼、檳榔、萊菔子四味藥理中焦脾氣,強散精氣,助脾之運化水谷之功能;決明子、柴胡、當歸、桃仁四味藥調肝理氣,疏解三焦氣機之澀。十三味藥合用共奏三焦調節之功。
總結
當運用中醫治療某一種疾病,不能達到滿意療效時,也許換一種思維方式重新認識該病,或可有一番新的見解,筆者師從田振國教授臨證學習時,有此感受。在導師的指導下,筆者對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療思路大為改觀。總結如下:以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機;從“氣”入手,以六腑氣機的條達舒暢為治療目的;以三焦辨證為綱,始終把握治療方向;以臟腑辨證為目,充實調節臟腑虛實之手段。筆者將該思路運用于臨床每有收獲,然而還需進一步臨床系統觀察,以獲得進一步病例支持。
參考文獻
[1]李智勇,李春雨,田玲.養榮潤腸舒合劑治療慢性便秘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11):941-942.
[2]翟建寧,金小晶.從氣機理論論治功能性便秘體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30(2):20-21.
[3]范婷,李守然,張根騰.中醫氣機升降理論在脾胃病中的應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5):512-514.
[4]朱云,史恒軍.三焦辨證源流淺析[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30(3):8-10.
[5]孟競璧.三焦和三焦經實質的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2):18-20.
[6]張志敏,刁瑞萍.脾胃病治療當分三焦辨證淺談[J].天津中醫藥,2004,21(6):491-493.
[7]原曉風,張慧.三焦辨證法治療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1):40-42.
[8]任愛華,闞方旭.糖尿病腎病三焦辨治[J].山東中醫雜志,2000,19(6):328-329.
[9]曾美瑩,姜敏莉.治“石”須分上、中、下[J].光明中醫,2003,18(2):15-17.
[10]周永學.三焦辨證臨證意義探析[J].中醫藥學刊,2002,20(1):76.
[11]柳越冬,陶弘武,魏慶磊.田振國主任醫師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經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4,2(12):24-25.
(收稿日期2015-06-05)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山西省首批中醫中青年臨床領軍人才培養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