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京枝治療經斷前后諸證經驗總結
張彬彬
(河南中醫學院,鄭州 450046)
【關鍵詞】李京枝;經斷前后諸證;經驗總結;辨證施治
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明顯不適證候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腫、情志不寧等,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亦稱“經斷前后諸證”,即西醫學“圍絕經期綜合征”,原稱為“更年期綜合征”,這些證候往往輕重不一,參差出現,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短者僅數月,長者遷延數年。甚者可影響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質量,危害婦女身心健康。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此病的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導師李京枝教授從事婦科臨床三十余年,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中醫辨證施治,在治療經斷前后諸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跟隨李京枝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婦人七七,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故本病以腎虛為本,遷延日久常可累及心、肝、脾。導師認為腎陰不足為本病發生的基本病機。腎藏精,主生殖,腎中所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的物質基礎。腎為天癸之源,天癸由腎中真陰所化生,月經的產生以腎為主導,腎氣盛,天癸至,則月事以時下,可以孕育;腎氣衰,天癸竭,則月經斷絕而無子。可見,腎中精氣在女性的一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決定女性的生長發育、月經來潮與生殖功能;女子以血為用,女性一生中所要經歷的經、孕、產、乳均耗傷陰血,腎又為氣血之根,“血之源頭在于腎”、“血之根,腎中之真陰也”,婦人屢傷陰血,勢必損傷腎陰,加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婦女“七七”之年,天癸將竭,腎陰更顯虧虛。故導師認為,本病發生與腎陰不足密切相關,腎陰虛為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但由于病情遷延日久或患者素體虛弱等因素,臨床上常合并他證。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則心火獨亢于上,心腎失交;肝為血,腎為精,腎陰不足,精不化血,致肝陰不足;肝腎同源,腎陰虧虛,肝血不足,肝失濡養,疏泄失常,肝失條達之性,故可致腎虛肝郁證。
辨證施治
李京枝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方藥:旱蓮草、白芍、柴胡、梔子、地骨皮、牡丹皮、牛膝、當歸、五味子、浮小麥、夜交藤、麥冬、甘草。該方由旱蓮草滋補肝腎之陰,兼能清熱;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白芍斂降多而升散少,屬陰,既可養血和營,平抑肝陽,同時味酸亦有收斂之性;柴胡條達肝氣、疏肝解郁,為治肝之要藥,此白芍、柴胡同用養陰合營、疏肝解郁;梔子清心除煩;地骨皮清肝腎虛熱,除有汗之骨蒸;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功效,與梔子、地骨皮共用以清熱除煩;五味子收斂固澀、補腎寧心;夜交藤養陰清熱、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與五味子、夜交藤同用,交通心腎、滋陰收斂安神;浮小麥清心熱、斂浮火、養心陰、定悸煩;甘草調和諸藥。中藥治療有多中心、多靶點、多層次、全方位的特點,該方滋腎養陰、清熱寧心、疏肝解郁、整體治療,使機體陰陽相對平衡,減輕癥狀、縮短病程,改善機體內外環境,從而減輕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癥狀。
病案舉例
患者,女,49歲。主訴:停經1月余。現病史:平素月經規律,6 d/25~28 d,末次月經4月7日,6 d干凈,量中,自測尿早孕試驗陰性,近一周自覺潮熱盜汗、烘熱汗出、心煩易怒、失眠,查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納可,小便可,大便干。查B超提示:子宮內膜3.0 mm,左側卵巢23 mm×13 mm,左側卵巢內見7 mm×5 mm強回聲,宮內節育環位置正常。既往史:20年前因卵巢囊腫行右側卵巢切除術,無食物、藥物過敏史,孕2產1人流1,宮內置環避孕。診斷為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診斷:經斷前后諸證,辨證腎虛肝郁型,患者七七之年,腎氣漸衰,天癸將竭,精血不足,月經漸閉;陰陽失衡,出現潮熱盜汗、烘熱汗出,肝郁氣滯出現心煩易怒;腎陰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腎失交,出現失眠。處方:旱蓮草15 g,白芍15 g,柴胡15 g,五味子15 g,當歸18 g,赤芍15 g,丹參15 g,麥冬15 g,梔子9 g,浮小麥30 g,地骨皮15 g,甘草3 g。9劑,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二診自述潮熱盜汗、烘熱汗出、失眠等不適癥狀較前明顯減輕。
結語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婦科常見疾病,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其主要病機為七七腎氣衰,天癸竭,精血虧虛,機體陰陽失衡,繼而出現以腎虛為本,心肝脾功能紊亂為標的癥狀。李京枝教授治療本病以腎陰虛為主,兼顧其他病癥,自擬方藥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同時認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同樣重要,傾聽患者的主訴,理解患者的苦楚,幫助患者在生活中學會自我調節,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鼓勵患者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積極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幫助患者度過圍絕經期。
(收稿日期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