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棗仁湯加味治療失眠30例
錢玉萍
(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第一人民醫院,663100)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失眠是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治療困難,纏綿難愈,使患者焦慮不安,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近年來筆者運用酸棗仁湯加味治療血虛陽浮、虛煩不寐型失眠患者3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為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門診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齡25~60歲,病程1個月~2年。診斷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定診斷。患者基本癥狀為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全部病例在治療前均經頭顱CT、腦電圖等相關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及藥物因素所引起的失眠。
治療方法
酸棗仁湯加味治療。處方:酸棗仁15 g,川芎15 g,茯苓15 g,知母10 g,甘草6 g,夜交藤15 g,合歡皮15 g,柏子仁15 g;心神不寧、夜寐易驚加龍骨20 g,牡蠣20 g,珍珠母20 g;夢多加炙遠志15 g;急躁易怒加梔子10 g,柴胡15 g;心悸胸悶加丹參15 g,瓜蔞10 g;情志抑郁加郁金15 g,炙香附1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1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服藥期間停用一切鎮靜藥物,睡覺前忌飲濃茶、咖啡。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伴有癥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變。
治療結果:本組30例,經1個療程治療,治愈20例,占66.67%;好轉8例,占26.67%;無效2例,占6.67%,總有效率93.3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歲,2014年10月6日就診。患者1年前開始失眠,入眠困難,或半夜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眠,伴有心悸盜汗,頭暈目眩,咽干口燥,舌紅苔薄黃,脈細弦,頭顱CT、腦電圖、心電圖等檢查均正常。曾服谷維素片,維生素B1片,安神補腦液等治療,效果不明顯。診斷為失眠,證屬血虛陽浮、虛煩不寐。治則: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予以酸棗仁湯加減,方用酸棗仁15 g,川芎15 g,茯苓15 g,知母10 g,夜交藤15 g,合歡皮15 g,柏子仁15 g,甘草6 g,丹參15 g,龍骨20 g,牡蠣20 g,石斛15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服藥5劑后,睡眠有好轉,心悸盜汗,頭暈目眩,咽干口燥減輕,繼續服上方5劑,睡眠正常,伴有癥狀消失,繼續服上方5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復發。
討論
失眠屬中醫學“不寐”范疇,臨床所見者多屬肝血不足,血不養心,陰虛陽亢,虛火內動,上擾于心,致心神不安所致失眠,治療應審證求因,宜養血安神、清熱除煩為法。酸棗仁湯中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為君藥;川芎調養肝血以助酸棗仁養心為臣藥;茯苓化痰寧心安神,知母清熱除煩寧神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解百毒為使藥;夜交藤、柏子仁養血安神;合歡皮安神解郁。諸藥合用,心肝之血滋養有源,陰升陽潛,能收到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失眠與一切陰虛陽浮之證皆可自愈。中藥酸棗仁湯治療失眠,療效確切,不易復發,無不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此外,臨床上除用藥物治療外,還應注意心理治療和生活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按時作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睡前不吸煙,不飲濃茶、咖啡等。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收稿日期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