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顱多普勒對血壓異常的檢測價值
郭秀梅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021008)
正常人的血壓隨內外環境變化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在整體人群中,血壓水平隨年齡逐漸升高,以收縮壓更為明顯,但50歲后舒張壓呈現下降趨勢,脈壓也隨之加大[1]。近年來,人們對心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作用以及心、腦、腎靶器官保護的認識不斷深入,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也在不斷調整,目前認為同一血壓水平的患者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不同,因此有了血壓分層的概念,即發生心血管病危險度不同的患者,適宜血壓水平應有不同。醫生面對患者時,在參考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其具體情況判斷該患者最合適的血壓范圍,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血壓異常是一種常見的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癥候群,正常人的血壓隨年齡而不同,且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有一定的波動。目前,隨飲食的改變,高血壓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年輕化。早期可無癥狀,體檢時不被發現,有的患者有頭痛、頭暈、心悸、眼花、失眠及手指麻木等癥狀,后期血壓持續升高,并可影響心、腎、腦等器官,可表現為腦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眼底病變及腦血管意外等。低血壓患者也不容忽視,本文對50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檢測,分析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近五年的高血壓患者500例,連測3 d血壓,以明確診斷高血壓的患者進行檢測分析,檢測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多普勒頻譜反應。異常率達80%以上,同時檢查眼底及頸部血管彩色超聲做比較。
方法
采用經顱多普勒(TCD)進行檢查,用4 MHz探頭和2 MHz探頭及8 MHz探頭分別檢測雙側鎖骨下動脈起始部(SUB)、雙側頸總動脈(CCA)、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ICA)、雙側頸外動脈起始部(ECA)及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雙側大腦前動脈(ACA)、雙側頸內動脈末端(TICA)、雙側頸內動脈虹吸部(CS)、雙側滑車上動脈(TRCA)、雙側大腦后動脈(PCA)、雙側椎動脈顱內段(VA)及基底動脈(BA)、阻力指數(RI)和脈動指數(PI)。
結果
不同程度的高血壓TCD的表現如下:①短時間癥狀型高血壓100例,眼底動脈無動脈硬化,頸部彩超無變化或有內中膜增厚,TCD主要變現為高流速狀血流頻譜,頻譜形態無明顯改變或僅有輕微改變。②長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10例,眼底動脈有動脈硬化,頸部彩超有斑塊形成或粥樣斑塊形成,TCD表現為血流阻力指標增高,流速則降低,形態上表現為舒張期流速降低或明顯降低,收縮峰上升支后1/3傾斜,第一峰等于第二峰或第二峰大于第一峰,或第一峰與第二峰融合成圓鈍狀。這是由于高血壓病后期腦內小動脈硬化阻力增高,對舒張期影響,表現為流速降低,對收縮期影響為收縮峰時間延長。③年齡較大的高血壓病患者或長期高血壓未及時服藥的105例,眼底動脈有明顯動脈硬化,頸部彩超有粥樣斑塊或狹窄形成,TCD表現為流速明顯增高或明顯降低,且伴渦流或湍流的TCD信號,可聞及明顯雜音者,診斷為高血壓引起的血管狹窄。④各種原因導致的血壓下降患者50例,腦血管擴張以維持腦血流量的穩定,這時TCD頻譜表現為舒張末期流速明顯增高,搏動指數降低。⑤患者的脈壓差明顯減小的患者35例,TCD頻譜表現為搏動指數降低。
討論
不受控制的高血壓最早在中年早期就能破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甚至在臨床上被認為沒有高血壓的中年人的大腦也有大腦結構暗中受損的證據。所以尤其是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及時檢查腦血管的破壞程度[2]。通過以上檢測發現,對于評估病程分期及對腦血管破壞程度及機體代謝功能有著一定的幫助意義。隨著高血壓患者的增多,TCD的監測具有很大的價值,可以評估高血壓對血管的破壞程度,年齡大于60歲的患者,陽性率高達100%,隨著病史的延長,陽性率也逐漸增高,病史20年以上患者,陽性率也高達100%。高血壓分期與TCD陽性率成正比,Ⅰ期高血壓患者陽性率20%,Ⅱ期高血壓患者陽性率85%,Ⅲ期高血壓患者陽性率100%,說明TCD對Ⅱ、Ⅲ期高血壓患者確診和分期有顯著意義。大約50%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病,選擇合適的降壓藥對老年人尤為重要,因為老年患者使用降壓藥更易增加跌倒、眩暈、暈厥等副作用的危險[3,4],而這些不良作用大部分又與腦灌注有關。因此應用TCD有助于臨床醫生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選用更為合適的降壓藥物[5,6]。所以TCD在高血壓中的另一個作用是評價降壓藥對于腦血流速度的影響。正常情況下,腦血流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從而維持腦血流在血壓異常時的腦供血相對穩定[7,8]。血壓增高使腦內小動脈管腔內壓增高而發生小動脈的顱壓增高,反之血壓下降可發生在顱內小的阻力血管。因此血壓變動時動脈灌注壓雖有變化,但總的血流量維持不變[9,10]。從而引起TCD頻譜形態和速度的改變。通過這500例的分析,高血壓患者檢查TCD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定期檢查,隨時觀察高血壓對血管的破壞程度,及時應用預防血管損害的藥物。TCD檢查經濟實惠,對身體無副作用,是方便快捷的檢查手段。血壓異常患者應長期堅持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原則,注意勞逸結合,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陳清棠,余宗頤,鮑圣德,等.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25-228.
[2]汪波,黃一寧,高山,等.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狹窄可能是眩暈的病因[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33(6):380-382.
[3]戚躍勇,鄒利光,王文獻,等.頸動脈狹窄的DSA診斷[J].現代醫學,2005,33(1):18-20.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臨床醫生,2011,39(3):67-73.
[5]華揚,高山,吳鋼,等.經顱多普勒超聲操作規范及診斷標準指南[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2):2-6.
[6]Robert W.Hobson,William C.Mackey,Nrico Ascher,等.頸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處理——美國血管外科學會臨床實踐指南[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08,2(6):371-377.
[7]崔麗英.神經內科診療常規[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8]古坤意,潘秋燕,鄒良玉,等.經顱多普勒檢測大面積腦梗死急性期血流動力學改變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0):30-32.
[9]王伊龍,王春雪,王擁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流行病學[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5,13(6):418-421.
[10]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8.
(收稿日期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