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角中毒的急救護理體會
劉麗萍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吉林 132011)
四季豆在北方稱為豆角,可清炒,也可與肉類同燉。《本草綱目》記載豆角有調和臟腑、益氣健脾、消暑化濕的功效[1]。豆角本身有刺激黏膜的皂苷和毒蛋白的凝集素,這兩種毒素在高溫下能分解破壞而失去毒性[1]。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烹飪時講究色綠,咀嚼時有脆感而致豆角毒性未完全失去導致中毒。2013年5月—2015年5月對進食未煮熟的豆角而中毒的患者進行急救和護理均獲成功,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22例豆角中毒的患者中,有10例是在飯店吃的豆角中毒,5例是在家中自己烹飪時因著急進食而中毒,7例是年輕人講究吃的豆角顏色翠綠,吃時有脆感而中毒。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齡16~80歲,其中有1例來就診時處于昏睡狀態,5例神志恍惚,8例腹痛劇烈,來就診的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或惡心欲吐。經積極搶救治療均痊愈出院,無1例發生其他并發癥,平均住院4 d。
急救護理
1.監測生命體征,對病情做出初步評估。入院患者首先詳細詢問病史、既往史及發病前后的臨床癥狀,并立即對生命體征、意識、面色、肢體顏色、尿量等情況做出初步評估,并給予心電監測,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憋氣、發紺等癥狀,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告知醫生,病情穩定后2 h記錄1次,急查血常規、凝血功能、血生化、肝腎功能。同時給予氧氣吸入,一般4~6 L/min,病情穩定后可停止吸氧。
2.找出中毒原因,排除其他疾病。中毒的原因有很多種,中毒的潛伏期為1 h左右,與食入量密切相關。根據患者的病史及發病前后的臨床表現,確定患者為進食豆角所引起的疾病還是其他疾病,這對快速治療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3.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窒息。呼吸道保持通暢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特別是昏迷患者應置患者于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分泌物及時排出,防止舌后墜,避免在機器洗胃過程中造成誤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配備壓舌板、舌鉗子、開口器,對口腔、鼻分泌物及時清除,對有活動性假牙的患者洗胃時一定取下,防止脫落,阻塞呼吸道。
4.促進毒物排泄,減少毒物吸收。及時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不論時間長短、病情輕重、有無并發癥均應立即洗胃,早期催吐、洗胃、導瀉、靜脈輸液以促進毒物盡快排出體外,神志清醒者應早期探吐,而后行溫開水催吐,口服催吐是首選,如果食物過稠不能吐出干凈,可以緩慢喝溫水,并逐漸加大,然后再促使嘔吐。如此反復行之直至吐出液體澄清為止。豆角中毒患者均是飯后飽食狀態下來醫院就診,如能配合應給予口服催吐每次飲水200 mL左右,用壓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喉部,來清除胃內容物,不能配合口服催吐者可給予機器洗胃,確定胃管在胃內后,應先用強吸功能,吸出大量胃內容物后再進液體,平吸洗胃,防止胃內容物過多而引起急性胃擴張[2]。洗胃過程中應變動體位按摩胃區,以防盲區不易洗凈,對進食量大、就診時間較晚或估計洗胃不徹底,可配合導瀉,洗胃后由胃管注入甘露醇250~500 mL或硫酸鎂200 mL導瀉,減少腸道內遺留物及從腸肝循環排出的毒物吸收。
5.心理護理。做好溝通,患者中毒后常感覺自己病情危重而面臨死亡,出現恐懼、焦慮、緊張等情緒,家屬也會焦躁不安,要有預見性的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病情及預后[2]。催吐后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盡可能給予必要的支持治療,如補液、保暖,室溫保持22~24℃,患者洗胃時心理負擔重,需要護理人員具有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操作時從容鎮靜、有條不紊,增加患者的安全和信任,有效的溝通可以給患者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配合治療。
6.遵醫囑用藥。豆角中毒無特效藥,應給予對癥治療。補充因上吐下瀉所流失的電解質,如鉀、鈉、葡萄糖。可遵醫囑給予高滲葡萄糖及大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
7.飲食護理。禁食物6 h左右,6 h后無惡心嘔吐癥狀先給予流食,無胃部不適給予半流食和軟食為主,予分次進食,且不宜吃的過飽,應少食多餐,飲食上加強營養支持,宜清淡,進食時食物溫度不宜過高及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部,降低食欲,引起胃部不適。
小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烹飪方法的改進,豆角成為餐桌的常用蔬菜,它所含的皂苷、尿激酶和多種球蛋白等成分有提高人體免疫力,但烹煮豆角時宜長不宜短,要保證熟透,以免發生中毒,如吃未熟的豆角,中毒癥狀半小時到幾小時就可發生。在炒菜時,鍋中一次放豆角不可過多,如果過多會受熱不均,導致豆角半生不熟,人吃了這些帶生味的豆角就會產生胃部不適、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一旦有中毒癥狀,盡快來醫院就診,同時保留食物樣本,提供給醫院檢疫,如果沒有食物樣本,就保留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泄物,為醫生診斷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周秀華.急危重癥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5-86.
[2]王芳,陳建榮,吳小麗,等.臨床洗胃進出液平衡監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83-84.
(收稿日期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