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毫針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概述
胡政郭喜利孫強封廷約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
面癱是常見的多發(fā)病,起病急,見于一側面部肌肉麻木不利,額紋、鼻唇溝變淺,露睛流淚,眼裂變大,口角歪斜,病側皺眉、蹙額、閉眼、鼓頰、露齒不能,起病前偶見耳后、乳突區(qū)疼痛。西醫(yī)認為本病多是乳突孔內面神經的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腫所致神經受壓或局部循環(huán)障礙導致的。而面神經出顱后的走行處,如膝狀神經節(jié)、鼓索、鐙骨肌支、乳突孔等,都可能發(fā)生病變,且隨節(jié)段越高病癥越重,治療也越困難。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為脈絡空虛,衛(wèi)陽不固,復感風寒或風熱之邪,邪中經絡致手足陽明、太陽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束不收而發(fā)病,若治療及時得當可快速恢復,久之則易留有后遺癥,如“倒錯”、面肌痙攣、連帶運動等。針灸是公認的最佳治療手段之一,臨床上針對病情的分析、辨證分型、選穴、治療手段的選擇、疾病分期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報道?,F(xiàn)筆者對治療本病的各種不同毫針刺法進行闡述。
常規(guī)針刺
面癱初期,邪氣盛,正氣內存,為實證,治宜用瀉法;后期邪祛大半,正氣傷,輔以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可隔天1次,尤其是急性期面癱,刺激量宜小的原則[1]。王琤等[2]治療急性期面癱,將5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以常規(guī)穴位與針刺為主;對照組28例僅口服激素和甲鈷胺,至急性期之后開始局部針灸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6%,表明針灸治療療效可靠。
豎刺
錢德金等[3]認為,面癱屬足陽明之筋病,“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故以“急者緩之,散者收之”為則。用豎刺法順著表情肌肌肉纖維走向針刺,收而治之,以恢復和調節(jié)其收縮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將面肌收縮功能分為完全能收縮組56例、稍能收縮組19例、不能收縮組11例,共計86例,治療結果完全能收縮組56例治愈率100%,平均療程15 d;稍能收縮組治愈14例占74%,平均療程25 d;不能收縮組治愈2例占18%,平均療程50 d,經統(tǒng)計學處理,三組之間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
淺刺
“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適用于面癱急性期邪中經絡,進針淺表,手法輕盈,通調表淺絡脈之氣,引邪外出。樊文赟[4]治療患者60人,治療組30人,選取主穴印堂、風池、牽正、合谷等,循經配四白、翳風、下關等,針刺深度1~2分,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7 d為1個療程。與西醫(yī)口服激素藥物對照,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總有效率70.0%,兩組間療效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黃順欽[5]采用淺刺短留針法治療急性期面癱46例,對發(fā)病1周內患者常規(guī)取穴,手法以刺入表皮而針不掉落為度,留針15 min,經3個療程后痊愈40例,顯效5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劉敏[6]還通過觀察針刺前后肌電圖的即時變化對淺刺多針法治療面癱進行了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針刺對面神經有即時的良性調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
透刺
透刺是臨床治療面癱常用的針法,其不僅能加快氣至病所、顯著增強針感,而且在面部經筋相應的穴位上進行同經間或者異經間的經筋透刺,還能更好地激發(fā)相關經筋之間的經氣,從而達到疏調三陽經筋、恢復筋肉收縮功能的作用。鄒嘉雄[7]將臨床收治的60例病程在7~29 d的面癱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穴位透刺療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法。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76.6%,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透穴針刺可顯著提高治愈率和愈顯率。宋宏文[8]在5年的臨床過程中運用“九針透刺法”(即眉三針、唇三針、耳三針)治療周圍性面癱186例,治愈率達87.5%,總有效率100%。
合谷刺
本刺法以其取穴少、淺刺透穴、刺激面廣為主要特點,以中心刺激點連同所透之穴,廣泛涉及手足六陽諸經,加強了經絡與經絡之間、腧穴與腧穴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擴大了經絡腧穴的主治范圍,從解剖學講,合谷刺的各刺激點可能為表情肌的最佳運動點,可覆蓋面部表情肌群。王啟才教授[9]采用此法治療面癱96例,5個療程后,結果痊愈率占70.8%,總有效率占94.8%,且認為療效與病程有關,病程越長其療效越差。林永榮等[10]采用透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110例,總有效率99.0%,其認為經筋透刺可以廣泛刺激面神經顱外段的分布區(qū),改善神經營養(yǎng),促進神經組織代謝,提高興奮性,從而有利于病損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經筋刺
經過大量實驗和數(shù)據(jù)表明[11],經筋刺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病損神經的細胞代謝、病理性的肌肉電生理。面部局部所取陽明經筋上排刺法可消除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之癥,舒筋散結,祛邪外出,使經筋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張丹璇等[12]采用經筋排刺治療面癱所致口輪匝肌、頰肌功能障礙60例,分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陽明經筋排刺,分2排,每排4~5針,每針隔0.5寸。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7.67%,對照組有效率80.0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沙明波等[13]用陽明經筋排刺治療面癱33例,取頭維、攢竹、絲竹空、魚腰、地倉、迎香、承漿、合谷等穴,并沿面部陽明經筋排刺,施捻轉補法,淺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治療1個療程后,結果臨床治愈24例,總有效率為72.72%。
滯針提拉法
滯針提拉法可以催氣,加強針感傳導,提高面神經的興奮性,并以刺激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改善面神經和肌肉營養(yǎng)狀況,利于其炎癥和水腫的吸收。張淼等[14]將84例頑固性面癱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按常規(guī)針刺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滯針提拉法,得氣后留針40 min,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1.0%,對照組總有效率66.7%。馮驊等[15]采用口三針滯針牽拉法治療頑固面癱之口角歪斜,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8%,與對照組的75.5%有顯著差異。
半刺
《靈樞·官針》曰:“半刺者,淺內而疾發(fā)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小兒患病者因其臟氣清的特點宜“隨撥隨應”,故牛明明等[16]采用半刺法分組治療小兒面癱90例,治療組在穴位上進行快速點刺得氣后即取針,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總有效率為84.4%,可見半刺法的刺激強度更適于小兒患者,且操作簡便,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其他針刺
劉曉娟[17]發(fā)現(xiàn)盤刺刺激眼瞼下緣,可增強眼輪匝肌的收縮功能,以糾正下瞼外翻,流淚癥狀。楊改琴等[18]應用繆刺法配合點穴治療頑固性面癱120例,其中痊愈88例,總有效率為73.3%。林海瑞[19]采用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頑固性面癱,亦發(fā)現(xiàn)其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法。其次,還有運用運動針法配合康復運動治療面癱者,亦收良效。
小結
筆者在收集臨床治療面癱常見的針刺方法資料時發(fā)現(xiàn),目前臨床中雖治療面癱的針刺方法有很多種,但缺乏各種刺法間的療效對比,有的大量研究是經驗總結,多與西藥或常規(guī)針刺比較,且病例數(shù)較少,缺乏隨機的大樣本試驗和規(guī)范的方法和評價及針對面癱康復階段的有效評價。應該重視各種方法間的比較研究、各期病程變化的認識,尋找更佳的針刺方法與時機,并適當借鑒循證醫(yī)學的概念,以便為針灸面癱治療的發(fā)展和推廣提供有力的依據(jù)。如今,針刺治療與其他療法結合的治療方法已取得了長足進展,在重視辨證論治和整體理論的同時,積極借鑒其他醫(yī)學在有關面癱防治中的經驗,如無菌操作、健康教育、康復等是大勢所趨,為針刺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因針灸治療主要注重其本身的運用,所以應加強針刺方法在面癱發(fā)生發(fā)展及預防中的臨床應用和研究,發(fā)揮中醫(yī)針刺的優(yōu)勢特色,減輕病人的痛苦。
參考文獻
[1]劉萍.針藥配合治療面癱8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1,20(3):34.
[2]王琤,潘長青.針灸治療急性期面癱3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06,12(11):54-55.
[3]錢德金,錢士金,劉儉珍.豎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86例小結[J].江蘇中醫(yī)雜志,1987(12):28.
[4]樊文赟.淺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臨床觀察[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8.
[5]黃順欽.淺刺短留針法為主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46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2,21(3):27.
[6]劉敏.淺刺多針法和藥物療法治療面癱130例療效的對比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6,12(5):56.
[7]鄒嘉雄.透穴針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
[8]宋宏文.“九針透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168例[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2,19(11):1981-1982.
[9]王啟才.針灸解惑[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
[10]林永榮,余時勝,廖榮英.經筋透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癱瘓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7):872-873.
[11]許明輝,石學敏.石學敏院士經筋理論及經筋刺法[C].北京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yè)委員會2010學術年會暨第二屆中華經筋醫(yī)學論壇論文集,2010:37-40.
[12]張丹璇,韓寶杰.經筋排刺法治療面癱引起的口輪匝肌、頰肌功能障礙30例[J].河南中醫(yī),2014,34(6):1167-1168.
[13]沙明波,楊白燕.陽明經筋排刺治療周圍性面癱33例[J].河南中醫(yī),2012,32(11):1534.
[14]張淼,孫興華,祝鵬宇.滯針提拉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0):164-165.
[15]馮驊,丁敏,蔣亞秋,等.口三針滯針牽拉法治療頑固性面癱面神經功能指數(shù)評價[J].中國針灸,2010,30(9):736-738.
[16]牛明明,鄒偉.半刺法治療小兒面神經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11):43-45.
[17]劉曉娟.盤刺、毛刺為主治療面癱65例[J].中國針灸,2003,23(2):116.
[18]楊改琴,楊軍,陳竹林.繆刺法配合點穴治療頑固性面癱120例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1,21(7):442.
[19]林海瑞.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頑固性面癱60例療效分析[J]. 針灸臨床雜志,1997,13(2):24.
(收稿日期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