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齊 靖 衛學芝
1.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2.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
淺析抗精神病藥物用藥對精神障礙患者就業能力的影響*
張 帆1齊 靖1衛學芝2
1.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2.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當前人們對于精神病人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偏見,更多的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導致很多的精神障礙患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視和排斥。精神障礙患者服用抗精神病的藥物對于他們自身的行為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進而影響到精神障礙患者最終的就業能力。
抗精神病藥物;精神障礙患者;就業能力;影響
根據我國疾控中心所發布的數據來看,當前在我國有一億以上的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而且現在還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他們本應該在社會中享受到和正常人一樣的權利的,可由于疾病的困擾,他們的一些權利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更糟糕的是,和五十年前相比,人們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接納程度變得更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精神障礙患者在就業時候受到不少的歧視。
(一)精神障礙患者就業現狀分析
1.相關法律落實不到位
《憲法》中針對勞動權有明文規定,具備勞動能力的公民有參加社會勞動,并獲得相應的報酬的權利[1]。勞動權包含了職業的選擇權、就業權以及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和應有待遇的權利。對于精神障礙患者,他們本身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法律自然是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比如在《憲法》中對精神病人的勞動權進行了界定。精神病人雖然在精神方面患上了疾病,但是他們在身體上不一定有病,只要根據他們的病情合適的安排工作,他們也可以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報酬,心情變得更加愉悅,甚至對他們疾病的康復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精神病人的就業難度比較大,有的精神病人完全可以勝任一些工作,而用人單位卻在不停的推脫,將他們拒之門外。
2.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歧視依然存在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對精神障礙患者存在著錯誤的理解,認為精神障礙患者不具有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工作的積極性,更不能從事具有技術性的工作。因此有的企業在選擇員工的時候就不再考慮精神障礙患者。在實際生活中,多數精神障礙患者所擔任的工作也絕大多數是一些專業要求比較低的崗位,比如說清潔工,門衛等。而對于那些有技術要求的醫生或者是律師等崗位,就算是精神疾病已經完全康復的患者也會被拒絕。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企業主發現他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了精神問題,會明顯的低估他們的工作能力。如果企業有內部晉升的機會,他們也很少被考慮到。
(二)精神障礙患者就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在實際的生活中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在就業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的歧視和排斥,甚至會產生不少的社會問題。第一,它會造成失業人口不斷增加。很多的精神障礙患者無法順利的找到工作,他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失業人群;第二,相應的違法犯罪案件不斷的提高。很多的精神障礙患者因為無法找到工作,沒有足夠的收入生活,在我國就有兩千萬左右的精神病重癥患者因為得不到合適的治療而流散到社會中,這些流浪者中的精神障礙患者因為沒有有效的監管而對社會造成潛在的威脅。
(一)精神障礙患者抗精神藥物的用藥現狀
想要精神障礙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復,就必須要讓他們受損的心理社會功能得到恢復。心理社會功能這個指標也是評價精神障礙患者治療情況好壞的重要標準[2]。當前對于精神障礙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又分為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藥物之間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還有不小的爭議,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否認。當前治療精神障礙患者所采用的抗精神藥物主要有利培酮、奧氮平、阿立哌唑、舒必利和氯丙嗪、喹硫平、利培酮等七種藥物[3]。比較這七種抗精神病藥物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就業能力的影響,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來進行測量,這個量表也是評價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標準化測量工具。
(二)精神障礙患者就業能力相關概念
在上個世紀的英國,就業能力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第一個提出就業能力概念的是英國的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在1909年最先提出來,它認為就業能力就是指可雇傭性,也就是一個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一個學者對就業能力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它認為就業力就是一個人最初進行就業、維持就業和重新選擇獲取新崗位的動態過程。就業力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具體表現為計劃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學習能力、主動性和事業心等多方面的能力。而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能力,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就業、維持就業以及重現選擇獲取新崗位的過程,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力自然也是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
(三)精神障礙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對其就業能力所產生的影響
1.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障礙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
精神障礙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會對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況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根據健康調查量表,我們發現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對于患者的生理功能、患者的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方面的分量表因子分的改善值都已經超過5分,因此說明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有效的改善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狀況和情感職能。患者的精神狀況得到好轉,也會促進其更好的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作為就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進患者就業能力的提高。
2.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障礙患者溝通交往能力的影響
根據健康調查量表顯示,大多數的精神障礙患者都集中在比較高的需求層次上,比如說他們的人際交往和職業功能以及精神健康和社會功能方面。結果顯示,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和非典型性的精神病藥物比如利培酮、喹硫平等藥物在對患者這些方面的改善上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這幾種藥物都可以使患者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職業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這也為精神障礙患者就業能力的提高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3.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對患者就業能力的影響效果不同
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對于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健康、身體疼痛以及精力的改善作用是不同的,對于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尤其是奧氮平和喹硫平,它們對于精神障礙患者的改善作用要比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明顯。對特定的精神障礙患者進行調查分析,那些服用過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問題處理能力以及溝通交往能力等改善的幅度都是比較小的,因此精神障礙患者如果選擇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那么他們的就業能力改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的。對于精神障礙患者來說也必須要懸著合適的抗精神病藥物,這樣才能保障自身的就業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就業選擇。
當前就業問題已經變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問題更是難以解決。采用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治療精神障礙患者,并且對他們的就業能力產生影響,當然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給精神障礙患者就業能力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
[1]衛學莉,張帆,衛學芝.精神障礙患者就業現狀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6,01:27-29.
[2]胡耀祖.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藥房,2012,02:168-170.
[3]衛學莉,楊帆,劉輝.德國勞動法解雇保護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法學,2016,34(10):146-151.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2016年立項課題“東北地區精神障礙患者勞動權利保障研究”(編號:YF16-Y02);哈爾濱醫科大學創新科學研究基金“精神障礙患者勞動保障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2016RWZX01)。
D923
A
2095-4379-(2016)33-0055-02
張帆(1979-),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衛生法、勞動法;齊靖(1982-),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藥事管理學、藥劑學、新藥研究與開發、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衛學芝(1978-),女,山東棲霞人,博士在讀,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