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彤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
比較法視野下的民事庭前會議制度研究
秦 彤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2015年新民訴法增加了庭前會議制度的相關內容,而該制度的實施依據尚不完善,運作程序不夠細化,司法領域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立法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同時以比較法的視野研究國外相關制度經驗,了解該制度的構建思路,最終明確審前會議在外國法中的適用對于我國現今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民事審前程序;庭前會議;比較法
(一)庭前會議的歷史沿革
審前會議制度來源于美國,是審前程序中獨具特色又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根據美國《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審前會議是指雙方律師在開庭審理前為處理案件而進行的會議。而我國學界對于審前會議制度有著不同的定義。有學者認為是指“法院在審前準備階段召集雙方當事人和律師共同參加的旨在明確爭點、主張和證據的訴訟程序制度。”也有學者認為,審前會議即“為庭審的順利進行而由準備法官傳喚當事人雙方及其訴訟代理人參加的,旨在明晰訴訟爭點,整理證據和促進和解而召開的協商性會議。”[1]
(二)審前會議的制度理念
1.訴訟價值:公正與效率的整合。審前程序經過長期的發展后形成了由訴答程序、證據開示以及審前會議這三個部分組成的較為成熟的格局。訴答程序和證據開示這兩項程序設置的主要目的在于為攻防兩方當事人提供平等的訴訟對抗機會,以此在最大限度內發現案件客觀真實,實現訴訟程序的公平正義。審前會議一方面起到了確定訴訟日程安排,推進訴訟程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證據開示雙方提供了對話協商的平臺,成為促進當事人和解的重要場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訴訟效率。
2.訴訟功能:積極的案件管理。審前會議是法官進行案件管理的一個重要途徑,通常情況下,法官會在審前會議中對開庭日程進行安排,其目的在于控制隨后進行的訴訟過程,防止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當事人故意拖延訴訟的行為。美國民事訴訟對訴答程序的要求是較為寬松的,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迫于急劇增加的訴訟成本所導致的大量的案件管理需求,而訴訟成本支出的擴大多是由當事人訴訟拖延所致,審前會議故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審前會議的運作機制
審前會議的運作不單是審前會議的問題,還包括證據開示的部分內容。歸納起來,審前會議的運作包括首次庭前會議、后續會議和最后審前會議。
1.首次審前會議。一般情況下,法官對于復雜的案件會召開一系列審前會議。在首次審前會議中,法官通常會開展以下會議議程:首次會議的日程安排、中間性措施、案件管理計劃、日程安排命令、和解。
2.后續會議。后續會議發生于首次審前會議之后,這個階段的審前會議對于監督案件進程以及解決訴訟中發生的問題發揮很大的作用。法庭可以通過書面情況報告或電話會議等方式了解案件進程,這樣將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訴訟的順利進行。
3.最后審前會議。會議進行中,首先由雙方當事人或者律師提出各自的訴訟主張以及答辯事由,隨后交換證據材料,并由雙方共同討論確定案件的爭議焦點。在此過程中,法官以聽取為主,必要時以釋明權加以引導。最后審前會議對于預期要進入法庭審理的復雜案件是至關重要的,在正式開庭前通過控制好時間長度和相關費用加之全方位的準備,使得開庭質量得以提升,這便是最終審前會議存在之目的。
我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的浪潮中,審前程序的改革是熱點之一。我們認為,審前會議制度所具有的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目標。其制度價值追求,符合我國民訴改革目標要求。并且,司法實踐中的多方有益探索也證實,在審前程序的重構中,應當引入審前會議制度。[2]
2015年2月4日生效的民訴法解釋中,第二百二十四條、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體現了民事審判關于“庭前會議”的內容。其中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通過組織證據交換的形式在答辯期滿之后召開審前會議,以此做好開庭準備。”
就在新民訴法解釋頒布不久,安徽省淮北市中院民一庭即首次召開了案件審前會議。在蘆嶺礦振河水泥廠訴淮北烈山區政府及烈山區烈山鎮政府財產侵害賠償糾紛一案中,由于案情較為復雜,證據數量較多,案件在原被告雙方主體適格問題上存在爭議,因此在正式開庭前有必要召開審前會議進行案情梳理。
民事審前會議制度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為了確保案件質量和效率,保證庭審順利進行等等,在這些目的的共同作用下,法院往往會依職權啟動審前會議。在正式開庭前召開審前會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庭審中的“證據突襲”現象。雙方當事人通過證據開示,明確案件爭點,增加了案件信息的透明度,同時保障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并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審前會議通常由案件的主審法官主持,主審法官在確定原被告雙方的姓名、身份等基本信息之后,便會引導雙方就案件事實以及相關證據材料進行初步溝通,進而明確案件爭點,這樣也為接下來的公開庭審突出重點、簡化程序和提高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橫向角度來看,庭前會議制度在很多國家的民事訴訟法律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因為各國、各地區之間歷史文化、法治環境背景或多或少存在差異,進而造成各國庭前會議制度規定的差異。
日本推行了“計劃審理”:在法官的主持下,當事人自行對訴訟的進行爭點整理與證據提出,進而確定審理的大致期限。在本國《民事訴訟法》準備程序部分規定:“法院認為有必要整理爭點及證據時可以在聽取當事人意見后,將案件附諸準備程序。”德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把訴訟分為書面準備與言詞辯論兩個階段。英國在二十世紀末對其民事司法進行了改革,在審前程序中引入了訴前議定書的同時,主要是針對案情聲明、案情管理、證據開示等進行改革和完善。其基本的目的是整理案件爭點,確定訴訟請求、證據及審理日程問題。[3]美國在1928年的司法實踐之后便在1938年初創立了審前會議制度,并隨著司法實踐的需要不斷對其進行了改進,最終形成了內含訴答程序、發現程序和審前會議制度較為完善的審前準備程序。審前會議在美國并非所有聯邦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一般而言,只有一些較為復雜的案件方會啟動審前會議。在審前會議上,審前備忘錄會有詳細的敘述,而這種敘述通常被具體化在一個廣泛的審前命令中。而有些法官會積極鼓勵和解;有些法官是可以通融的,他們會讓律師參與決定會議的類型,使該會議能對特定案件最為有效。由此,審前會議的具體操作屬于聯邦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4]
為了實現集中化審理,保障訴訟能夠盡可能地回應當事人對公正的期盼,兩大法系主要國家都選擇了運用庭前會議制度來進行審前準備。由于影響各國立法、司法的諸多因素存在差異,使得這一制度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
(一)庭前會議對于庭審的價值目標定位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稱《決定》),該決定確立了庭審中心主義,訴訟應以審判為中心,審判應以庭審為中心。而庭前會議制度作為庭審中心原則的重要配套措施,一方面由于其立法規定比較原則、籠統,缺乏程序運行的具體操作規則,另一方面由于庭前會議制度早于庭審中心原則產生,因此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以及不明確的地方。
雖然《決定》已經確定了庭審中心主義,但庭審中心主義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須與相關的訴訟制度相配套、相協調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就現有的訴訟制度而言,有兩大配套制度對于庭審中心主義的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庭前會議制度,二是證據開示制度,在目前的訴訟制度當中,二制度可以統一到庭前會議制度當中。
(二)我國現有的庭前會議制度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目前法律對于庭前會議制度的規定過于原則以及籠統,對于其性質以及效力等實質問題并未作出明確的規定,且對于庭前會議價值目標定位的不準確,而在庭審中心主義確立之后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極大限制了庭前會議發揮其應有的訴訟職能。主要問題是:
1.庭前會議制度作為庭審前的準備性程序,是獨立于庭審的程序亦或是庭審的組成部分,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按照庭審中心主義的要求,案件事實證據的調查是在法庭上形成,如果庭前會議不是庭審的組成部分,那么對于證據是否違法、是否采信形成的共識或結論就失去意義。
2.庭前會議的效力問題。如上述所述,民訴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庭前會議只是法院的審判人員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的制度,那么庭前會議形成的共識或者決定、裁決就失去了效力,起不到解決程序性爭議的功能。另外,如果庭前會議形成的決定、裁決具有效力,如何確定其效力以及執行力并無相應的法律規定,使庭前會議流于形式。
(三)如何構建構建新型庭前會議制度
民訴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民事庭前會議的規定不明確,已經嚴重影響該制度的運行以及實際效果,進而無法實現該制度設置的最初意圖。如何重新構建新型的庭前會議制度,本人認為應當在兼顧效率和公平公正的原則下進行科學合理地構建,具體來看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應明確庭前會議屬于庭審的組成部分,屬于庭審的程序準備階段。雖然現有法律的層面規定了庭前會議的功能性價值,即從“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到“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但是要想真正地發揮實效,我們應當明確庭前會議屬于庭審的組成部分,它應當具有實際的程序性問題決定和裁判職能。其次,庭前會議請求要及時,符合法律所規定的事項,控辯雙方應在召開庭前會議時提出,如未在庭前會議中提出,除有正當事由及合理原因外,在法庭審理時應不再被允許。
2.庭前會議階段形成的相關決定、裁決具有法律效力。試看我國當下的庭前會議制度,它的主要內容在于整理爭點,并不包括固定證據、事實主張、請求等。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國家庭前會議的會議議程主要是制作筆錄,因此對當事人并無約束力。在沒有法律后果的前提下,庭前會議階段形成的裁決自然沒有法律效力。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關于未能遵守規則要求進行證據開示的,法院可以采用幾種方式處理:命令該當事人進行證據開示;批準延期審判;禁止該方當事人提出未經開示的證據;做出其他在當時情況認為是適當的決定等。同時,法院可以指定進行開示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并可以規定適當的期限和條件,此規定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方在庭前會議證據開示中將全部證據進行開示。
由此,應當參照美國的做法,配套相關的制度,如在訴訟請求方面:禁止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即原被告雙方在庭前會議上達成的共識以及法庭對各事項作出的決定,對其有嚴格的約束力,如無正當理由,一般不得在庭審時再提出異議;在事實主張方面:增加令辯失權、禁反言的規定等。
[1]齊數潔.民事審前程序[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197.
[2]王琦.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16.
[3]高菁.我國民事訴訟庭前會議制度構建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4.
[4]肖婷婷.民事審前會議制度研究——以美國民事審前會議制度為分析基礎[D].廈門大學,2008.
D925.1
A
2095-4379-(2016)33-0075-02
秦彤(1991-),女,漢族,安徽蚌埠人,華東政法大學,2014級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