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姿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
關于死刑存廢問題的討論
孫燕姿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死刑,也稱為極刑、處決,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歷史上遭受到這種嚴酷的被剝奪生命的刑罰單位往往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的人。包括死刑立即執行與緩期二年執行兩種情況。隨著當今世界越來越朝著文明的方向發展,尤其是“保障人權”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目前有很多國家徹底廢除了死刑,還有一些國家雖然沒有明文廢除死刑,但在過去的10年內從未再執行過死刑,也可以視為事實上廢除了死刑。直至2014年,沒有廢除該刑罰的主要集中在中東、北非和亞洲地區。死刑執行方式主要有槍決、絞刑、斬首、電刑、毒氣、石刑、注射等。死刑的存廢,成為近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本文將從死刑的發展歷史、我國的發展現狀結合案例來論述死刑的存廢問題。
死刑;發展;存廢;國情;爭議
從古代的原始社會經歷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再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個地區進入每個階段的時間相隔很久遠。在一些東方地區尤其是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但是,不幸的是,去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在遭受到外族入侵時,古文明被破環甚至中斷。惟獨中華文明五千年來從未中斷,這就留下了許多可以供后人考證的事實。
在奴隸制社會時期由于人類剛剛從野蠻的原始生活中脫離出來,仍舊保留著一些野蠻的生活習慣和習性。國家政權出現以后,掌握了政權的奴隸主更是擴大自己的野蠻欲望,并將其施加在人民身上。對于犯了罪的人民,無論故意還是過失,通常只有兩種后果,要么被奴役終生,要么直接被殺死。到了封建社會時期,一些統治者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著名的昏君商湯在位時,荒淫無度,建立“酒池”、“肉林”,將殺人作為一種取樂的手段。由此也產生了一批以殺人為職業的人——“劊子手”。有很多煩人的家屬會在行刑前賄賂他們,以此來時親人在臨死時少受到一些折磨。中世紀的歐洲,如同中國封建社會一樣,執行死刑必定伴隨著“示眾,目的就是讓圍觀的人群受到震動。因此,往往使刑場成了“死亡劇場”,大批的民眾到刑場去看熱鬧,對于血腥的殺人場面竟也無動于衷。
之后的近代時期,西方的啟蒙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沖破了封建藩籬,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之后,貝卡利亞提出廢除死刑的主張,再加上之后的工業革命,不斷解放社會生產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改造犯罪的人的理念逐步被大眾所接受。法國是西歐最后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進行的多次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多數法國人贊成保留死刑。而在20世紀80年代,法國議會卻多數通過了廢除死刑的法律。這說明,“民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是隨著歷史發展人類法制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
由此,死刑制度的發展演變可以大致得出一個過程:產生、膨脹、限制、消亡的演變。死刑制度的消亡是不可阻止也是不應該阻止的。
死刑問題在中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盡管從我國《刑法修正案》的發展狀況來看,死刑罪名在逐年減少,但是目前中國仍然時世界上擁有死刑罪名最多的國家。死刑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而是全世界范圍內的問題。尤其是美國經常以中國每年執行大量死刑為由,認為中國并沒有真正做到保障人權。的確,與死刑相對應的生命權是人權最基本的權利,舉個最近的例子吧,這剛剛過去一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呼格吉勒圖案件。
事情發生在1996年,呼和浩特卷煙廠工人呼格吉勒圖和工友閆峰一同向警方報案,隨后警方在卷煙廠附近的公廁內發現一具下身赤裸的女尸。兩天后,負責該案的副局長馮志明和辦案人員就認定時呼格吉勒圖在女廁對該女子實施猥褻行為,并用手掐死該女子。于是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呼格吉勒圖犯流氓罪、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上訴后內蒙古高院二審“維持原判”,核準死刑。這一系列的行為距離案發僅僅只有62天。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的事情。
2005年,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接連發生數起系同一人所為的奸殺案件。在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后,其主動交代了1996年犯下的第一起強奸殺人案,地點在呼和浩特賽罕區鄰近卷煙廠的公廁里,準確指認了已經被拆除原先建筑物的案發地點。甚至說出了詳細的諸如廁所方位、被害人身高、年齡、等其他作案細節。此事一出,輿論一片嘩然。胡格吉勒圖的母親在此間從來沒有停止過為自己的兒子伸冤的腳步。最終內蒙古自治區高院對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作出再審判決,撤銷一審刑事判決,宣告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并向其父母送達了再審判決書。其母親趴在被冤死的兒子的墳墓前痛哭的樣子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每次看一遍關于這個案件的相關信息,都會讓人很揪心。想想一個20歲的小伙子,風華正茂的年紀,正處于對于生命的熱愛和人生的美好憧憬之時,現實卻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原本救人的他,一夜之間變成了殺人犯。僅僅61天之后,他便帶著對這個世界的不解而離開。真的不敢想,他在聽到自己被判死刑的那一刻的想法,更不敢想象他在行刑前的想法。這個案子不得不讓人聯想:為什么呼格吉勒圖被匆匆認定為死刑立即執行?為什么他會作出承認自己殺了人的口供?倘若我們國家在那個時候廢除死刑的話,他被屈打成招為無期,那么,此時的結果是不是可以比賠償金讓他們一家人感到更寬慰一些呢?
關于死刑的廢除問題,有很多反對的人。我認為,越是希望保留死刑的人,在潛意識里是認為生命太重要了,怎能容許被他人侵犯?那么,換位思考一下,被認定為嫌疑人的人的生命就不是生命嗎?況且,若嫌疑人不是真兇的話,這不是也是在隨意踐踏他人的生命嗎?廢除死刑一方面是跟進世界的步伐,但更重要的是結合我國司法制度還不是很健全、很難避免冤假錯案的實情,給嫌疑人以及嫌疑人的家屬和被害人的家屬一個緩沖。畢竟,任何事還是要以生命存在為前提的。逝去的人是令人感到無限惋惜的,那么,就給還未逝去的人一個生存的機會這樣不好嗎?
首先,死刑并不是對犯罪可以起到震懾作用的有效手段。全國統計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殺人發生在熟人之間。如:兄弟,朋友,戀人等等。熟人之間殺人的原因往往是激情殺人。甚至不排除有些陌生人之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罪犯在回憶自己犯罪經歷的時候往往說,在殺人的那一片刻,他的大腦是一片空白的。所以說,他們在殺人的那一刻根本不會考慮到他此刻的行為所造成的嚴重的后果。那么也就恰巧說明了死刑刑罰的規定在導致事態變嚴重的關鍵時刻并不能起到遏制作用。要殺人的人還是會殺人,要犯罪的人依舊會犯罪。
其次,死刑的存在甚至會使犯罪的現象更趨于嚴重化。例如搶劫罪。處罰的基本依據是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搶劫的加重情形。現在入室搶劫的大多伴隨著殺人,而一般性的經濟犯罪不判處死刑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是把財物搶走就可以了。什么叫做“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橫豎都是這個結果,那么還不如殺幾個人當墊背的。再者,如果你去看判決書的話,大部分罪犯犯的罪是不止一條的,基本是數罪并罰的情況,一條是這樣的結果,兩條也是這樣的結果。這就又驗證了前面的那句不中聽卻中用的話。
再次,并不存在一個國家剝奪公民生命的正當理由。即使社會契約論認為“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契約。在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一部分自由從而獲取更大的自由。但對于最基本的生命權,人們是不可能放棄的。倘若人們沒有放棄這種自由,政府剝奪罪犯的生命權的權利又從何而來呢?政府不準許人民殺人,可他卻可以?
還有,死刑制度本身是對罪犯的尊嚴的傷害。突然想起了一個人,作家史鐵生在其最痛苦難熬的日子里就會獨自一人去地壇冥想。一個經歷癱瘓、每周透析3次的人這樣看待死亡這件事,他說“死是一件不必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一直覺得這樣的心態很泰然、很坦然。我覺得大部分人面對死亡這個空洞的話題還是會感到恐懼的。但過了人生的某個階段,你或許就不這么想了,該實現的實現了,該做的也做了,面對死亡這個確定又不確定的事情時,也就坦然多了。但是,假如有人將死亡這件事情甚至是死亡的確切日期告訴你的話,想必心理素質再好的人也坐立不安了吧。死刑,讓人在死亡面前盡數表現出自己的恐懼,以至于失去了尊嚴,這難道說不是一種糟糕的刑罰嗎?
最后,金錢與生命的衡量。值得期待的是剛剛過去的那一年關于修改刑法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減少適用死刑的罪名。實踐表明,取消13個罪名的死刑,沒有對社會治安形勢形成負面影響,這就進一步體現出經濟性死刑制度廢除的可靠性。
在北京大學上賀衛方老師的比較私法制度課程時,大家也探討過,死刑制度背后必須存在的一個職業。這就是自古代以來就有的“劊子手”。這個職業是死刑制度所必須要求的,他們的任務便是把自己同類的生命剝奪掉。退一步講,這對這一部分人是不公平的,沒有死刑制度的話,也就沒有這個職業,他們大可以選擇別的光鮮亮麗的職業,何必被迫殘殺自己的同類!更重要的是,都聽過“人無完人”,那么更何況是由人建立起來的制度呢?提到這里,就不得不說一個老話題了——刑訊逼供。這破案的手段真是從古至今屢試不爽,屈打成招的人也是不計其數。就前面所提到的呼格吉勒圖案中,也不得不使人往這方面靠攏。否則,任誰也想不通,一個正值大好時光的20歲的小伙子會替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承認罪名。刑訊逼供是可恥的,但也可能是上級要求限期破案所致,對此,我們是不能完全杜絕的。所以,死刑制度的廢除,可以調節這一環節的漏洞,畢竟生命誠可貴,為犯人預留一個空間。對于死刑犯,可以改為無期徒刑,終身監禁。罪犯如果良心未泯的話,他會在懺悔中度過余生,不比死亡來的更痛苦嗎?罪犯如果毫無悔過之心的話,那么殺了他又有什么意義呢?
死刑制度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是極大的,會使得社會彌漫著野蠻的氣息。當下倡導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那么,在刑法制度上的體現就是由暴力型走向教育型。所以,死刑制度的廢除是非常必要的,盡管長路漫漫,但我們要堅定立場,向真正的文明靠攏,為內心的正義奮斗!
最后,我想以一句話做結表達對死刑制度的看法與態度:我們用高墻圍住了罪犯,但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被圍在高墻之中呢?因為高墻不僅僅是向里的,同時也是向外的,我們也把自己監禁了起來。
[1]章璐璐.淺析肉刑存廢之爭——兼談對死刑存廢的借鑒意義[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6).
[2]何顯兵,郭希西.當代中國死刑存廢之爭的焦點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3]黃曉亮.論死刑存廢問題的實質[J].河北法學,2008(02).
[4]童心.關于死刑存廢問題之思辨[J].法治研究,2007(03).
D924.1
A
2095-4379-(2016)33-0077-02
孫燕姿(1993-),女,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2013級法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