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義
呼和浩特鐵路局黨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
從“馬錫五審判方式”看中國共產黨在司法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
王書義
呼和浩特鐵路局黨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在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實行的司法運行模式。它是在邊區(qū)特殊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之下產生的,是中國共產黨總結傳統(tǒng)的法治思想,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相結合,所創(chuàng)制的嶄新的司法審判模式。本文描述了這種審判方式產生的背景及特點,闡述了其創(chuàng)新之處和偉大意義。
馬錫五審判方式;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新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極為重視法制建設工作,早在瑞金時期就出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黨中央轉移到陜北之后,又在當?shù)亻_展了新的司法制度的建設。
從清末新政開始,在司法現(xiàn)代化的實踐中,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即在全面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同時,傳統(tǒng)的法治資源如何去留?西方的法律制度如何與中國的社會相融合?中共中央轉移到陜北以后,在當?shù)亻_展一系列改革與社會治理活動,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
當時在陜北推行現(xiàn)代化的司法制度,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當?shù)芈浜蟮慕洕鷹l件。陜甘寧邊區(qū)是全國范圍內比較落后的地區(qū),經濟社會水平處在自然經濟的狀態(tài),商品經濟不發(fā)達,幾乎沒有現(xiàn)代工業(yè)。要想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平等意識、契約自由等法律思想轉播到邊區(qū),其難度可想而知。
二是當?shù)芈浜蟮奈幕瘲l件。當時邊區(qū)文盲率很高,群眾多數(shù)目不識丁。在中國共產黨大力掃盲的基礎之上,當?shù)孛癖姷奈幕讲庞兴岣摺.數(shù)氐纳鐣彩欠忾]的,對外來的人、物、思想都有很強的抵觸心理。
三是司法人才的匱乏。當時在陜北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以知識分子、農民、工人為主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知識分子,也只是受到中等教育的水平。在中央黨校成立以后,還一直開設領導干部的文化課程,以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由此可知,整個陜甘寧邊區(qū)的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而現(xiàn)代化司法實踐所需要的具有較高法律文化儲備的人才更是極端匱乏。“馬錫五審判方式”以馬錫五命名的,但是馬錫五本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也沒有受到過專門的法律教育。
1945年12月,在陜甘寧邊區(qū)司法工作會議的總結報告中,馬錫五審判方式主要是三個原則: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就地審判,不拘形式;經過群眾解決問題。馬錫五自己將這種審判方式總結為:“就地審判,不拘形式,深入調查研究,聯(lián)系群眾,解決問題”。
在當時的陜北,只有像馬錫五這樣本地的司法人員才能熟練地運用好這種審判方式。當?shù)氐拿耖g秩序形成已久,是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馬錫五采用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不拘泥于司法形式與程序,尊重和利用了鄉(xiāng)村的規(guī)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這種審判方式,具有較多的鄉(xiāng)土中國的色彩,少有現(xiàn)代的司法獨立的精神。然而,其外顯是傳統(tǒng)的,其內核卻是現(xiàn)代的,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在審判中處處體現(xiàn)了黨的群眾路線。
封捧兒婚姻案中,馬錫五走遍鄉(xiāng)村,收集了群眾的觀點,其形式上具有傳統(tǒng)社會中,注重鄉(xiāng)村道德,重視“長老”意見的特點,但是其審判依據(jù),卻是邊區(qū)的婚姻政策,體現(xiàn)的法律原則是一夫一妻、男女平等。這就說明了“馬錫五審判方式”是以傳統(tǒng)的方式,創(chuàng)新地貫徹了新民主主義的司法原則,這種也就與鄉(xiāng)土社會中村民公議等具有了截然不同的進步意義。他所采用的下鄉(xiāng)調查的方式,也不是古代“青天”暗訪的簡單模仿,而是在黨的組織力量深入農村的條件下,踐行群眾路線的必然結果。而群眾路線,正是中國共產黨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
追求司法制度的現(xiàn)代化中國近代的主要的改革訴求。移植西方司法制度,是各社會階層的共識。在引進西方法律制度的實踐,有清末新政、民國初年的立法實踐,以及國民黨政府的“六法全書”等。這些法律移植的實驗,往往較多地注重了西方的經驗,而對中國法治的本土資源重視不足。與此類法制改革不同,陜甘寧邊區(qū)所進行的司法實踐,在某種意義上更多地借鑒了法治的本土資源。這種借鑒不是簡單的復歸,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之下的揚棄。就這樣,來自西方的法律制度與中國的傳統(tǒng),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fā)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此之后,陜甘寧邊區(qū)所產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最后得以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通行全國幾十年的司法原則,并在改革開放以后仍然影響著中國法治的改革進程,不能不說是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法治理念和創(chuàng)制的法律制度的成功之處。
[1]張希坡.馬錫五審判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2]李娟.馬錫五審判方式產生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2).
[3]鄭重.繼承與反思:評馬錫五審判方式[J].法制與社會,2011(4).
[4]胡偉.“馬錫五審判方式”與司法的群眾路線再審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3).
D929;D926
A
2095-4379-(2016)33-0114-01
王書義(1985-),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法律碩士,呼和浩特鐵路局黨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法律史、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