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杰昌 張友來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
簡述檢察機關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
盧杰昌 張友來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本文就檢察機關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五大基本原則進行闡述,即平等性、全面性、合法性、適當性、及時性原則。
非公有制;基本原則
依法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是檢察機關的政治責任、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本文僅就檢察機關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作初步探討。
所謂平等性原則,簡單地說,就是指檢察機關對非公經濟要和對其它所有制經濟尤其是公有制經濟一樣,無差別、無歧視,同等對待。筆者認為,平等性原則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平等保護、平等追責、平等服務。平等保護,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過程中,對待非公經濟要如同對待其它所有制經濟尤其是公有制經濟一樣,毫無二致地平等保護其合法權益;其二是對待不同的非公經濟,也不能因其規模大小、行業差異、地域不同等等外在因素的千差萬別而區別對待,而應該一視同仁。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①平等保護原則是保護非公經濟最核心的內容,也是現階段非公經濟人士共同的心聲和最大的訴求。平等追責,就是指當非公經濟及其工作人員違法犯罪時,同樣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公正無偏地追究其相應的責任。平等追責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體現。平等追責是平等保護的相對語,兩者有機地統一于維護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集合”之中,成為其中兩個最活躍、最有代表意義的“元素”。如果只注重平等保護不注重平等追責,實質上是對非公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的放縱。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放縱是特殊保護的逆向解釋,建立在不平等追責基礎上的平等保護本質上是不平等保護。反之,只注重對非公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的平等追責,而不注重對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平等保護,是歧視非公經濟的間接解讀,在歧視背景下的平等追責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追責,其實質只能是加重性追責,從而導致追責的不平等。平等保護與平等追責既對立又統一,平等保護要通過平等追責來體現、平等追責要以平等保護為前提,二者相互印證與解釋。平等服務是指當非公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困難和問題需要國家提供支持、幫助和救濟時,相關國家機關要像對待其它所有制經濟尤其是公有制經濟一樣,平等地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幫助和救濟。平等服務既是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國家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對非公經濟進行平等服務是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對檢察機關而言,落實平等原則,首要的是摒棄對非公經濟的各種不正確的認識,尤其是錯誤的偏見,在思想上把非公經濟和其它所有制經濟尤其是公有制經濟放在同一個保護層級上,平等保護、平等追責、平等服務。
所謂全面性原則,就是指檢察機關在司法辦案過程中,要全面、客觀、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理性地做好服務工作。在筆者看來,堅持全面性原則,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做到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合法權益與預防違法犯罪三者有機統一。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合法權益、預防違法犯罪“三位一體”構成保障和服務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內容。打擊違法犯罪是保障和服務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打擊的目的,一方面是及時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及時維護非公經濟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打擊違法犯罪既包括打擊侵害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又包括打擊非公經濟自身的違法犯罪。這是因為我們服務和保障的非公經濟是全體非公經濟,而不是個別的、特定的、少數的非公經濟,對個別、少數、特定的非公經濟及其工作人員違法犯罪的依法打擊,實質上是對其它各種所有制經濟及公民合法權益的維護。因此,在強調和突出保障與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時,不能只注重對侵害非公經濟合法權益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放松甚至放棄對非公經濟自身違法犯罪的打擊。換句話說,在打擊侵害非公經濟合法權益違法犯罪與打擊非公經濟自身違法犯罪上要“兩手抓、兩手硬”。維護合法權益是打擊違法犯罪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強調。只有有效地維護了非公經濟的合法權益,才能真正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預防違法犯罪是服務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預防違法犯罪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就在于積極為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營造寬松的法治環境,減少其合法權益的受損機率和其自身違法犯罪的風險。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合法權益與預防違法犯罪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忽視其一,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只有三者并重,才能協調推進,事半功倍。因此,檢察機關在保障和服務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時,必須把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合法權益及預防違法犯罪有機地統一起來,三向并舉、同步推進。
所謂合法性原則,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涉及非公經濟的違法犯罪案件時,必須依法辦理。合法性原則包涵四層含義:其一是立案追責必須合法;其二是行使的權力必須是法定的權力;其三是權力的行使必須依照法定程序來進行;其四是責任認定必須合法適當。合法性原則要求檢察機關在司法辦案中,對違法犯罪行為既不“升格處理”,也不“降格處理”;既不“選擇性執法”,又不“照顧性執法”。對涉及非公經濟的違法犯罪案件,要如同一般自然人違法犯罪一樣,不得設定任何特權與禁區,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現實中對保障和促進非以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有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保障和促進等同于只服務不打擊;其二是保障和促進等同于降格處理。這兩種認識和做法目前仍有一定的普通性,十分有害,必須堅決杜絕。客觀地說,對于非公經濟而言,檢察機關維護的只能是其合法權益,保護的只能是其合法行為。而且,服務的對象只能是不特定的全體合法經營的非公經濟,絕不可能是個別的、特定的、少數的非公經濟。對個別非公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的“降格處理”,實質是對其不法利益的維護及對其非法行為的保護,而對少數非公經濟非法利益的維護、非法行為的保護,其實質又是對其它合法經營的所有制經濟及廣大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這顯然是極其錯誤的,必須堅決摒棄和杜絕。我國現有的法律和政策,從來都沒有只強調對非公經濟的保障和服務而放松或放棄對非公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與懲治。我國刑法規定的單位犯罪便是顯證。應該說,我國的法律和政策都既強調對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維護,又同等地注重對非公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要求與體現。對于檢察機關而言,堅持合法性原則,必須做到: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罪刑法定,堅守檢察官的客觀公正義務,對侵犯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行為必須堅決依法打擊,對非公經濟自身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應當追責的,同樣必須堅決依法懲處。在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上要堅持打擊和服務兩不偏、兩同等、兩并重。
所謂適當性原則,就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非公經濟自身違法犯罪案件時,既要正確把握法律與政策界限,又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時機的把握上要適時,在適用強制性偵查措施上要適度,在辦案節奏上要適當。適當性原則要求檢察機關在辦理非公經濟違法犯罪案件時要始終保持理性,在堅持依法辦案的同時,多考慮如何辦案、如何取得最好的辦案效果。辦案過程中要杜絕盲目辦案、片面辦案。不計方式方法及辦案效果的辦案,在一定程度上講不是對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維護,而且是對其合法權益的侵害。就辦案時機而言,選擇得好與不好,其結果大相徑庭。對非公經濟違法犯罪案件,辦案時機選擇得不好,要么把案子辦砸了,要么把企業辦砸了。由于非公經濟是“易碎品”,稍有不慎都可能破碎。現實中,辦理一件案件、搞跨一個企業的情況并不少見。辦案時機把握上要適時,就是要選擇最佳的辦案時機。評判最佳辦案時機的標準有兩條:其一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非公經濟的影響;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案件的辦理和節省辦案資源。適用強制性偵查措施上要適度,就是指在對非公經濟依法采取相關強制性偵查措施時,既要考慮適用強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又要考慮適用強制性措施的強度。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在辦理非公經濟違法犯罪案件時,慎用強制措施:能不用強制措施的盡量不用強制措施;能用強度較輕的盡量用輕的強制措施;必須采取強制措施的,則必須十分慎重,以求最大限度地維護非公經濟正常的生產經營。辦案節奏上要適當,就是指在辦案的速度、進度的把握上要符合辦案需要,既不能一味求快,也不能一味求慢,而應該是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把握適當性原則,對確保辦案質量,提高辦案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及時性原則,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侵犯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案件時,要迅速及時以求最快地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最快地維護非公經濟的合法權益,將非公經濟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相對于非公經濟自身違法犯罪而言,侵犯非公經濟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占絕大多數。這類違法犯罪嚴重地影響了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阻礙和制約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只“殺手”。不懲治這類犯罪,地方的法治環境就好不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對這類犯罪懲處最有力、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有案即查,有罪即究,露頭便打,毫不手軟。“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一旦辦案不及時,一方面損害的是非公經濟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損害的是司法機關的司法公信力。檢察機關在服務和保障非公經濟健康發展中,對侵害非公經濟的違法犯罪案件要做到:一要堅決,二要依法,三要及時,確保執法效果,切實維護非公經濟的合法權益,促進其健康發展。
[ 注 釋 ]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1條.
D916.3
A
2095-4379-(2016)33-0124-02
盧杰昌,男,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張友來,男,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