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明
湖北省咸寧市公安局咸安分局,湖北 咸寧 437000
?
餐后時間推斷在殺人案件中的應用分析
周 明
湖北省咸寧市公安局咸安分局,湖北 咸寧 437000
目的:探討餐后時間對死亡時間正確推斷的輔證作用及影響因素。方法:通過二個已知進餐時間的案例與尸檢胃內容物量及性狀的變化相比較。結果:根據胃內容物推斷餐后時間在有些個體與正常胃內容物消化排空時間有一定差異。結論:餐后時間作為死亡時間推斷輔證作用時,要考慮多種影響因素,綜合分析。
餐后時間;殺人案;推斷
餐后時間的正確推斷,對死亡時間的確定,可起補充輔助和相互驗證的作用,但胃內容物的消化程度和胃腸的蠕動受多種多樣因素影響,如食物種類性狀、飲食習慣、死者職業、精神狀態等。筆者在檢案中遇到兩例,現報告如下。
案例1,某年某月15日上午8時,在某旅社一雙人客房中發現一具男尸,尸體床邊地面上有許多新鮮桔子皮及蘋果皮。尸檢胃內容物量約150克,為黃白色糊狀物,根據尸斑,尸僵等尸體現象推斷死亡時間為距尸檢時間12小時,即某年某月14日24時,(尸檢時間為發現尸體當天上午12時)餐后時間3小時。
案例2,某年某月18日下午8時在某市一公路邊的黑色桑塔納車駕駛室內發現一具男尸,尸檢胃內容物可見少量成型的飯粒及蔬菜葉,量約300g,推斷死亡時間為距尸檢時間24小時,即某年某月17日下午8時,(尸檢時間為某年某月18日下午8時),餐后2小時。
(一)死亡時間及餐后時間推斷的重要性
死亡時間及餐后時間的法醫學鑒定一直是一個極及重要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課題,在法醫實際工作中,有的案件死亡時間,可以通過調查得知,不需要專門的推斷,但是在殺人案件中準確地推斷死亡時間,便往往能為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時間,確定偵查范圍提供科學依據。
盡管目前國內外對死亡時間的研究已從肉眼觀察、分析逐步發展到組織學、組織化學、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等先進的技術檢驗,但是對于基層一線的法醫工作者來說,由于受多種客觀條件及設備的限制,推斷死亡時間主要還是根據尸體現象結合餐后時間、相互驗證綜合推斷。而餐后時間有時并非完全像教科書上說的那樣具有規律性,其影響因素很多,可變性很大。
案例1,破案后犯罪嫌疑人交待:最后一次進餐為發現尸體前天晚上6時,犯罪嫌疑人與死者一起在旅社附近一小餐館進食晚餐,吃的是粉條和水餃,吃完晚飯后兩人一起回到旅社房間內看電視,晚上9時兩人一邊看電視一邊吃了很多桔子和蘋果,晚上10時上床睡覺,晚上12時犯罪嫌疑人偷偷起床趁死者熟睡之機將其手機和錢物盜走,被死者發現后,趁死者不備將死者用匕首刺死。根據尸體檢驗推斷的死亡時間與犯罪嫌疑人交待的作案時間相吻合,但餐后時間與當晚6時進食的情況不相符合,如果以當晚6時進食時間推斷為餐后3小時,那么作案時間為晚上9時,顯然與推斷的死亡時間及犯罪嫌疑人交待的時間不相符,怎樣解釋這個問題,根據現場勘查在死者的床邊有大量的桔子皮和蘋果皮,犯罪嫌疑人交待在當晚9時死者吃了很多的桔子和蘋果,通過尸檢發現胃內容物為黃白色糊狀物,這一胃內容物主要為晚上9時吃的桔子和蘋果,晚上6時進食的食物在胃內殘留很少,所以餐后3小時的時間應該認為是晚上9時進食桔子和蘋果的時間,從胃內容物的顏色判斷也與桔子和蘋果的顏色相符。通過這一案例告訴我們推斷餐后死亡時間不能僅考慮進食正餐的時間,還應根據胃內容物的成份及消化程度考慮進食副食及零食的可能性,只有考慮這一因素才能使餐后時間與死亡時間相吻合,如果不全面綜合考慮,按6點鐘進食時間推斷,就會導致死亡時間及作案時間推斷錯誤。
案例2,破案后犯罪嫌疑人交待其于某年某月17日上午從某地租死者的車到武漢,于當天中午1點30分鐘在武漢某餐館進餐,進餐后因租車費用未達成一致,死者嫌租車費太低,一氣之下又將犯罪嫌疑人拉回原地,于晚上8時許將犯罪嫌疑人拉到案發地,犯罪嫌疑人因不想付租車費,逐起殺人之心,趁死者不備將其殺死,逃離現場。這個案例,根據尸體現象等情況推斷死亡時間距尸檢時間24小時(尸檢時間為某年某月18日下午8時),即作案時間為某年某月17日晚上8時,這個時間與嫌疑人交待的作案時間相吻合,根據胃內容物的量及消化程度推斷餐后時間為2小時,那么按此推斷最后一次進餐應當為案發當晚6時,但通過偵查調查死者從中午進餐后至死前沒有在其它地方再進餐,且根據罪犯交待,從當天中午1時30分進餐后,一直與死者在一起,死者死前均未到任何地方再進餐,那么從中午1點30分進食到晚上8時死亡,已有6個半小時,按常規這么長時間胃內容應該完全排空[1],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量,且還看得出成型的飯粒和菜葉,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筆者認為有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職業影響。因為死者為汽車司機,坐在駕駛室內,活動量少,這種體位胃腸蠕動慢,導致消化速度減慢。第二,精神狀態影響。死者從中午1點30分進食后因租車費用與罪犯發生矛盾,盛怒之下,將犯罪嫌疑人又拖回原地,交感神經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故胃腸的消化蠕動減慢。這二個方面原因結合到一起,使胃內容物消化和排空更加較正常狀態減慢。
(二)死亡時間及餐后時間的法醫學鑒定
死亡時間推斷分為早期(24小時內)死亡時間推斷和晚期(24小時后)死亡時間推斷[2]。早期死亡時間推斷,一般根據以下幾個方面:(1)各種早期尸體現象綜合推斷;(2)根據尸溫推斷;(3)超生反應;(4)體液中離子濃度測定;(5)酶的含量測定;(6)DNA、RNA量的測定;(7)膀胱尿量;(8)胃腸內容物消化程度。晚期死亡時間推斷一般根據以下幾個方面:(1)各種晚期尸體現象綜合分件;(2)尸體昆蟲的數據;(3)尸體周圍植物生長規律;(4)現場遺留物。對于基層一線法醫工作者來說,由于受客觀條件及設備時間等因素限制,主要依據尸體現象進行死亡時間推斷,餐后時間推斷作為對死亡時間推斷的一種補充,且應相互應證,如發生矛盾,不相吻合,則應考慮各種特殊因素的影響,在推斷餐后時間時既要考慮正常的一日三餐時間,又要考慮除三餐之外進食副食和零食的時間,餐后時間的推斷,不僅受食物性狀、種類等因素影響,而且應考慮職業、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
[1]朱大年.生理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02.
[2]趙子琴.法醫病理學(第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0.
D918.9
A
2095-4379-(2016)33-0163-02
周明(1962-),男,漢族,湖北咸寧人,本科,湖北省咸寧市公安局咸安分局,副主任法醫師,主要從事法醫病理和活體損傷的檢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