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甘肅興正天律師事務所,甘肅 蘭州 730050
?
多管齊下,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罰處罰新途徑
王春梅
甘肅興正天律師事務所,甘肅 蘭州 730050
本文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特點作為出發點,在立法、執法、教育等層次上,探索提出了建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非刑罰處罰的教育、矯正、懲戒新途徑。
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罰處罰制度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成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后,因部分未成年人未達到《刑法》規定的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往往不追究刑事責任,而對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矯正行為非常重要。因此,研討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罰處罰制度存在的問題,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罰處罰的制度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近幾年,筆者經手所辦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加。新華網載: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半年,媒體報道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校園暴力事件有四五十起。據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統計: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有關校園暴力事件的調查報告顯示,校園暴力事件的公開報道呈上升態勢。以2015年1-5月份媒體曝光的40起校園暴力時間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穩居榜首,“錢財糾紛”占17.5%,“情感糾紛”占15%位列第三。該報告校園暴力事件致死亡的達16.7%;有75.4%發生在中學生之間,其中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比(32.5%),值得關注的是,女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占比達32.5%,于男生之間“硬碰硬”的沖突方式不同,女生暴力多表現為在侮辱性行為,對受害人造成的心里創傷及精神創傷尤為突出。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因未達到刑事處罰的年齡,而未受到刑事處罰。
(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最高法院和教育部出臺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條例,這些法律、法規、條例對依法治教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對于學生違法行為,擾亂教育秩序甚至犯罪行為,沒有明確的規定。公安部門對未成年人犯罪后未到刑事責任年齡的群體因無法可依,只有交學校和監護人加強管理和教育。
(二)我國刑法對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等8類嚴重刑事犯罪,才負刑事責任。《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一些相關規定,也都體現了我國在立法層面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寬容,對于他們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很有好處。但我國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已達數萬人,由于缺失對不承擔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正制度,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認定年齡偏高,在實際量刑中,對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免予刑罰懲處,確實有容忍過度之處,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類違法犯罪,因此,有人戲稱《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未成年人保護傘”。
(一)在立法層面需要做的工作
建議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做如下修改:將實施的主體具體化、明確化:政府職能中應當有一個具體實施的主體,否則過于寬泛誰都有權利反而會形成無人過問的局面;明確監護人的責任,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責任的法律后果;明確具體的處罰制度;明確娛樂場所和電子游戲場所容留未成年人的處罰制度,并加大執行力度;增加教育懲戒制度、操作規范。
(二)具體化預防和矯正的操作方式
1.對于違法犯罪行為較輕或者初犯的未成年人,發揮社區矯正功能,由社區成立一個矯正機構,專門教育這些達不到刑事責任年齡的孩子。在不影響其上學的情況下,可借鑒美國的義工制度:在假日讓其做義工、當志愿者,形式可以是:在圖書館幫忙搬運書籍;在慈善機構幫助收集、整理、分發或義賣捐贈來的東西。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形成一種個人習慣,一種社團責任,一種道德準則,一種精神文明。
2.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教育懲戒制度。專門制定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懲戒制度,用法律制度明確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懲戒權,建立法治框架下完善的學校教育懲戒制度;樹立基于民主、自由、平等的法治平衡發展的教育管理思想;保證學生在校有規范系統的教育懲戒制度可遵守,總比學校無章可循,老師要么濫用體罰要么放任自流要強的多。讓未成年人違紀的行為得到符合法治精神的處罰與矯正,有益于培養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3.加強學校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目前學校的法治教育從課程設置、教師配備到教學方法都順應的應試教育,法治教育薄弱;法治副校長大都形同點綴。為此,學校要切實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其次,學校普法教育的形式應豐富多彩,注重其實用性和趣味性。筆者建議借鑒一些新加坡、日本等國的成功經驗,如組織學生到少管所參觀、參加一些刑事審判的旁聽、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觀看一些法治教育的影片。通過生動、直觀的教育來對學生施加影響,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把“法”不知不覺之中交給學生,使青少年的法律素質得到增強。
另外,學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嚴重滯后。家長望子成龍的想法、做法,導致未成年人心理壓力過大,產生各種困惑甚至心理失衡,同時由于目前學校教育中忽視心理健康,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在心理不能承受時,容易走向極端,通過暴力的方式發泄出來,走向犯罪。
4.加強綜合治理,共同筑起預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長城。當前,我國社會文化環境中暴力、淫穢信息的泛濫是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直接誘因。近年來文化市場疏于管理,非法影視書刊和網絡游戲、各種犯罪形式、暴力手段不斷被“紀實”“寫真”,將未成年人引入迷亂的境界,誤導他們的行為習慣,嚴重扭曲他們的心靈。很多中學老師感嘆“課堂教育一個鐘頭,不抵網吧一個鏡頭”。因此,司法、行政職能部門既要各負其責,清理整頓學校周邊環境;加強對網吧、違規經營歌舞廳的清理整頓,堅決取締無證經營網吧,嚴格監管有證網吧接納未成年人提供服務行為。同時新聞媒體、出版部門,不得出版、刊登、播放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淫穢、恐怖活動等危害未成年人身體健康的書刊、文章或影片。值得欣慰的是全社會已經高度關注起這一問題,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綱要,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一系列措施,對電視播放電視劇進行了各種約束、限制,正在努力凈化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期望通過全社會的努力來共同筑起預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長城。
綜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相當大的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因未達到刑事處罰的年齡,而未受到刑事處罰,他們的教育、矯正、懲戒措施如果不及時跟上,就會出現更為嚴重的問題,只有立法、執法、教育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協調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證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
[1]顧秀蓮.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特點及不良文化的影響[EB/OL].新華網,2003-8-25.
[2]徐亞瓊.論未成年人違法犯罪[J].改革與開放,2011(04).
[3]劉中發.論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則和特點[D].北京大學法學院,2009.
D924.1
A
2095-4379-(2016)33-0198-02
王春梅(1970-),女,甘肅榆中人,本科,甘肅興正天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