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
淺談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革新走向
陳 晨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人民陪審團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制度,為完善現有的不足、更好發揮陪審員的審判、調解和宣傳的作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辦法》體現其創新方向在于人民陪審員由精選走向大眾、長期走向隨機、專業走向常理,以真正實現代表人民、為民發聲的初衷。
人民陪審員制度;創新;啟示
陪審團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司法制度,被譽為“不僅僅是一項司法機制,也不僅僅是憲法的一個車輪:它是一盞明燈,向人們顯示著自由長存”①。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發展歷經起伏,而在新時期法治國家建設中,更是對人民陪審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吸收符合一定條件的普通公民作為人民陪審員,和法官享有同等權利、共同審理案件的一項有中國特色制度。該項制度實際上是重新分配審判權,將公民帶入法庭來代表群眾,發揮審判、調解和宣傳作用,使得對司法的信任在公眾中傳遞。②這種制度為司法民主提供了發展空間,為群眾提供了參與司法的機會,從而提高審判的公正性和社會法治。
托克維爾認為,有陪審員參加的法庭是免費的學習,“這個學校向人們傳授治國的藝術,培養公民的守法精神”。③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大眾有機會進入司法程序、了解法律體系,結案后,可以到社區做普法宣傳活動。這就像一個橋梁,溝通了法律和群眾,使得法律更加貼近人民的生活,讓人民懂得運用法律武器,同時規范自身行為,減少違法犯罪。
司法實踐中最重要的是公信力,④但長期以來,人民陪審員制度公信力下降、地位得不到重視、“陪而不審、審而不議”情況得不到解決、形式主義泛濫等,使該制度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且陪審員長期連任,或找人替代的現象屢見不鮮,人民陪審員更多的成為了擺設。所以,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否應繼續實行的爭議褒貶不一。
在現有的問題和不足之下,河南法院最早作出嘗試:2009年建立“人民陪審團制度”;2013年實現人民陪審員數量“倍增計劃”;2015年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自河南省試行陪審團制度以來,基層法院采用陪審團審理的案件數額增加,審判效率提高,上訴率和上訪率減少,人們對陪審員的信任度增加。河南法院試點的初步成功,反映了陪審員的重要地位在于發揮其審判、調解和宣傳作用。
為了保證該項制度的長期穩定,協調司法和群眾的關系,就是要證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勢所在、其在司法中的重要地位,及該制度的未來是有活力和朝氣的。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印發《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人民陪審員的選拔條件、審理范圍等作出了新的調整,并指定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法院進行為期兩年的試點工作。這些革新舉措,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方向一:精選走向大眾
《辦法》中將參選人的條件從23周歲上升到28周歲,從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降為高中以上文化學歷。這些條件的改變反映了陪審員的趨勢是實現大眾化。同時,通過吸取更多的公民,聽取他們的社會經驗和常識,將法律知識與其相結合,更適應法律的運用和道德倫理,提高審判的公正性,被更多人接受和認可。⑤而且,這些大眾陪審員大多與當事人的生活環境相似,更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在審判中更貼切社會生活和當事人需求。⑥所以,年齡條件的提高使更多有社會經驗的人加入到陪審員的隊伍中,增強審判能力;降低文化水平要求則是放開限制,在符合我國普通教育水平的基礎上,吸取更多的群眾。
(二)方向二:長期走向隨機
“隨機抽取原則”是一項重要保證,因為隨機選擇的陪審員,降低了他們在生活背景和社交關系上相聯系的概率,而案后的自動解散,可以避免有關勢力的干涉和利益的牽連,提高審判結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新《辦法》中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每五年從符合條件的選民或者常住居民名單中,抽選本院法官員額數5倍以上的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建立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信息庫”,再加上擴大陪審員選取范圍,使得我國人民陪審員基數增大,可以隨機建立更多的不同人組成的陪審員組合,從而避免一個陪審員長期參與審理的情況。這在河南法院試點中已得到初步成效和驗證。
(三)方向三:專業走向常理
陪審團制度的創立初衷就是實現民主,允許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參與司法,發表不同意見,以尋求法學知識和大眾常識的平衡,從而提高司法結果的可信度和推廣法治觀念。這就需要選取普通公民來共同參與審理,運用他們的經驗和常理來填補法律難以完善的部分,而不是要求他們成為專業法官去正確的適用法律。所以,如果過高的要求陪審員的法律素養,不僅難以開展培訓和選拔工作,更會使他們倍感壓力望而卻步。
在西方國家,明確區分了陪審員和法官的定位,即前者決定罪與非罪,后者決定適用何種刑罰。⑦而過去我國陪審員制度中就規定了人民陪審員對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有表決權。但新《辦法》的出臺規定了審判長“不得妨礙人民陪審員對案件事實的獨立判斷”,且“人民陪審員可以對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發表意見,但不參與表決”。這就解放了陪審員的職能,使其能夠根據案件事實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懼怕法官因有專業背景而施加壓力,讓審判依據從專業要求走向常理。
新《辦法》的出臺,有著承前啟后的歷史作用,為人民陪審團制度改革方向注入了活力,讓法律融入生活,讓大眾參與司法,必將是我國司法前進的一大步。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活力在于司法公信力和民眾的參與,但實踐中“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較為普遍。為解決現實問題,實現陪審員審判、調解和宣傳作用,通過長期經驗總結,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辦法》為制度的革新指明了方向,即要由精選走向大眾、長期走向隨機、專業走向常理,明確人民陪審員的司法定位,結合其社會常識發揮事實認定作用,切實代表人民利益,為我國司法實踐作出貢獻。
[ 注 釋 ]
①[美]威廉·L·德威爾.美國的陪審團[M].王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
②[英]麥高偉,杰弗里·威爾遜.英國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等譯.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47.
③[美]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16-317.
④孫應征,劉國媛.略論司法公信力之建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⑤王波,項坤.河南省人民陪審團試點中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以司法公信力為視角[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4,6,12(2).
⑥侯桂凡.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河南陪審團”引發的思考[D].蘭州大學,2011.4.
⑦侯桂凡.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河南陪審團”引發的思考[D].蘭州大學,2011.4.
[1][美]威廉·L·德威爾.美國的陪審團[M].王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
[2][英]麥高偉,杰弗里·威爾遜.英國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等譯.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47.
[3][美]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16-317.
[4]孫應征,劉國媛.略論司法公信力之建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5]王波,項坤.河南省人民陪審團試點中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以司法公信力為視角[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4,6,12(2).
[6]侯桂凡.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河南陪審團”引發的思考[D].蘭州大學,2011.4.
D926.2
A
2095-4379-(2016)33-0204-02
陳晨(1995-),漢族,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