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
混合擔保中各擔保人的責任承擔及擔保人的內部追償之研究
張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同一債權既有人的擔保又有物的擔保時,債權人是否有權選擇承擔擔保責任的主體?在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之后能否向其他擔保人追償其應承擔的擔保責任呢,且在內部追償時各自的責任份額應如何確定呢?解決此類問題還需我們對現行的法律進行全面的梳理,以此找到解決之法。
混合擔保;物上保證人;保證人;追償權
我國《物權法》第176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此作出約定,當約定不明或者沒有約定時,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即當混合擔保中存在債務人提供的物的擔保時,債權人應先就該物實現其債權,在其債權得不到完全實現時方可選擇向第三人提供的物實現債權或者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因此在存在債務人自己提供物保的情形下債權人對承當責任的主體的選擇權是被限制的。然我國《擔保法》第28條第1款: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依此,就會讓人覺得《擔保法》與《物權法》相矛盾,表面上來看一個采取了限制債權人自由選擇原則,一個則采用絕對禁止債權人自由選擇原則,但是細究之下會發現這兩個的規定并非矛盾而且其實是相互耦合的。我們在對法條進行篩選適用時會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法條進行釋義。在對《擔保法》第28條進行解讀時,我們采用目的性限縮的方法將條文中物的擔保限縮解釋為債務人自己提供的物的擔保,這樣就與《物權法》的規定不謀而合。當然也與《擔保法解釋》第38條第1款的規定相銜接,“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該條文就明確了是第三人提供物保和保證的情形,可視為對《擔保法》的補充,這樣將兩個條文聯系起來就會發現與《物權法》的規定并無矛盾之處。
在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債權人對擔保責任承擔的主體是否享有自由選擇權應分情形而定:一是,當混合擔保中既有債務人自己提供的物保又有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和保證時,債權人的自由選擇權被限制。即債權人只能就債務人所提供的物保先受償。二是,混合擔保中只有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和保證時,債權人擁有自由選擇權。
在混合擔保中物上保證人、保證人與債權人的擔保責任可能是基于不同的擔保合同發生的,各擔保人之間并不存在事前的意思聯絡,但就法律效果而言,只要其中之一向債權人承擔了擔保責任,那么其他的擔保人就在該部分額度內相應免責。《擔保法》第28條及《擔保法解釋》第38條第3款還明確規定,在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時,保證人得相應免責。那么就外部關系而言,物上保證人、保證人和債權人之間成立了連帶的關系。否則,債權人就不可以任意選擇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或是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并且當某一擔保人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后,也就不能對其他的擔保人發生絕對效力。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初步斷定物上保證人與保證人之間是可以構成連帶關系的?《侵權責任法》第11條規定的是關于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責任的情形。而該條所規定的連帶責任人顯然是沒有事前意思聯絡的。其實,就文義解釋而言,《物權法》第176條關于物上保證人、保證人與債權人之間法律關系的描述也完全符合多數人之債的特征。因此在混合共同擔保中,我們也不能僅僅因為缺乏事前的意思聯絡就武斷否定各擔保人之間的連帶關系的存在。至少就外部關系而言,我們就不能否定各擔保人之間連帶關系的存在。
在上面我們試著論證了各擔保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得出了就外部而言各擔保人之間是具有連帶關系的。那么我們是否就此可以推導出:在某一擔保人承擔了擔保責任后,其有權向其他擔保人追償他們應該承擔的擔保責任份額這一命題呢?我國《擔保法解釋》第38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由此可以看出《擔保法解釋》對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是持肯定態度的。《物權法》對于追償權的問題沒有具體的規定,然我們也不能僅因為《物權法》沒有對此作出規定就斷定各擔保人之間沒有追償權。
新法優于舊法,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特別法優于普通法原則的適用都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兩部不同位階的法律條文對同一事項的規定有矛盾或者是不同之處。但是,顯然《物權法》與《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就混合擔保這一問題的規定并沒有矛盾,所以不存在誰替代誰,誰廢棄誰的問題。就混合擔保這一法律問題,《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屬于專門法,在《物權法》這一普通法沒有規定的相關問題我們可以適用專門法的相關規定?;谙旅鎯蓚€原因,我認為擔保人之間具有追償權:第一,在民法領域遵循法無禁止規定即允許原則,《物權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文禁止擔保人在承擔擔保責任后再向其他擔保人追償,因此基于公平原則應當承認承擔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其他擔保人追償;第二,《物權法》沒有就各擔保人之間的追償權進行規定或許是因為基于法律簡潔性的考慮,或許立法者當時沒有規定只是基于《擔保法解釋》已有合理規定無須改變的考慮而沒有明示。而專門法對普通法具有補充的作用,在解決法律問題時適用專門法的特殊規定并不違背法理。基于上述理由,我們可以認為在各擔保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各擔保人之間應具有追償權。
在論證了各擔保人之間能夠互相追償之后,隨之而來的則是各擔保人之間應分擔的份額的確定。當然,若是各擔保人之間有約定,則按照約定進行無可多說,但是實踐中擔保人之間往往是沒有約定的。那么此時,我們又當如何計算各擔保人應承擔的份額呢?對于份額的計算方法,《物權法》《擔保法》及其解釋中均沒有規定,實踐中個案的裁定尺度不統一,同案不同判的層出不窮。對此,可以借鑒臺灣地區的規定:
在擔保物的價值小于或等于物的擔保債權額時:物上保證人分擔額=代償金額x[擔保物的價值÷(保證債權額+擔保物的價值)];保證人分擔額=代償金額x[保證債權額÷(保證債權額+擔保物的價值)]。
在擔保物的價值大于物的擔保債權額時:物上保證人分擔額=代償金額x[物的擔保債權額÷(保證債權額+物的擔保債權額)];保證人分擔額=代償金額x[保證債權額÷(保證債權額+物的擔保債權額)]。
法律具有相對的滯后性,文字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對于某些情形并不能完全的描述清楚,法律人作為法律條文的解讀者,我們需要忠實于條文的文義,但是我們還需要厘清以及各法律條文之間的融合與聯系,立足于新的社會環境,依靠法理挖掘立法者的本意方能更好運用法律條文的規定解決法律問題。
[1]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高圣平.混合共同擔保之研究[J].法律科學,2008(2).
[3]黃忠.混合共同擔保之內部追償權的證立及其展開[J].中外法學,2015(4).
D923.2
A
2095-4379-(2016)30-0201-02
張艷,苗族,湖南人,中央民族大學,2014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