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禛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380
?
關于“人肉搜索”的法律思考
謝禛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0380
摘要:“人肉搜索”從2007年滋生開始便活躍于網絡的各個角落。2008年度中國網絡十大關鍵詞中,“人肉搜索”更是榜上有名。伴隨著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網絡侵權的規定的公布,“人肉搜索”再次活躍起來,引起了廣泛熱議。本文將從“人肉搜索”行為的概念和起源入手,探討“人肉搜索”行為的違法性。
關鍵詞:人肉搜索;違法性;對策
隨著計算機這一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迅速興起,互聯網引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但是,由于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和快速發展,網絡用戶在網上的行為很少受到約束,濫用網絡、肆意侵犯他人權利的事件不斷涌出。從2001年陳某某事件曝光,出現了“人肉搜索”的概念后,“人肉搜索”引發的侵權事件如“虐貓事件”、“死亡博客”、“銅須門”、“我爸是李剛”等不斷在網絡和其他傳統媒體上出現,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一個議題提上日程,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這一規定的出臺,使得趨于平靜的“人肉搜索”再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人肉搜索”由于其特殊性和影響的廣泛性,自產生之日起就成為社會熱點。人們對此褒貶不一。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利于人們多渠道、高效率地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惡意公開、傳播他人信息,侮辱、低毀他人名譽,又會使“人肉搜索”演化為侵權的工具。那么,到底什么是“人肉搜索”?目前,各界人士均未對其形成一個普遍認同的說法。總體來說,可以將“人肉搜索”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人肉搜索”涉及范圍極其廣泛,谷歌將其定義為:“人肉搜索”視為利用網絡而進行的信息的搜索。其搜索的對象涉及方方面面,娛樂、旅行、購物、知識等都在其搜索范圍之中。然而,網絡用戶更感興趣的是針對某些事件中的個別人物展開的搜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究事件中人物的信息及隱私。相比較于廣義的“人肉搜索”,狹義的“人肉搜索”就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著名學者劉德良將其定義為“通過在網絡社區集合廣大網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者人物的真相與隱私,并把這些細節曝光”,此觀點在社會中獲得了較大的認可。本文所談論的“人肉搜索”想象即指其狹義范圍內的“人肉搜索”。
二、“人肉搜索”的違法性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規定》首次對個人信息圈定“保護網”,規定了侵犯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造成損害的行為將需要承擔侵權責任。那么,某些雖未達到侵權的程度,卻同樣是公開他人信息或隱私,能給他人造成一定困擾的“人肉搜索”行為是否就是合法的呢?法律并未對此做出規定。剝開了隱私卻沒有剝出真相的隨性的“人肉搜索”給社會、給公眾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具有違法性。下文中,筆者將從擾亂社會治安的這個方面來探索“人肉搜索”的違法性。
互聯網具有高度開放性、流動性和相關性,網絡世界是個虛擬的世界。在網絡世界里,網民可以在不透露信息的情況下隱身發表個人的意見,網絡的這一特點是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敢怒不敢言的網民敢于參與網絡話題討論的主要原因。正是披著這種隱蔽的外衣,網絡上七嘴八舌、眾說紛紜,肆意對被搜索人進行評頭論足、批評指責,更有激進好事者利用“人肉搜索”所提供的具體詳細的信息,蹲守在被搜索人的住宅四周,刺探被搜索人的生活細節,騷擾被搜索人。這些行為不僅給被搜索人及其親朋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嚴重影響了被搜索人的正常生活,還擾亂了社會治安,容易引成群眾運動、造成社會的混亂。“人肉搜索”相當于在網上私設公堂,網民相當于審判者,雖發生在網絡虛擬空間,但對搜索對象的傷害卻是現實的,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圍攻,群體對個人的傷害。在互聯網缺乏有效管控的今天,很容易抨擊過當,造成冤假錯案。并且,這種傷害一旦造成,在網絡的浩瀚大海中很難確認責任主體,進行追責。“人肉搜索”使網絡中的隱身功能形同虛設,使網民人人自危。竊取他人的資料,曝光個人隱私,肆意的宣傳他人的隱私,歪曲事件真相,混淆群眾視聽,這些惡意的網絡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將引起社會的混亂,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人肉搜索”是由于法律的滯后性而產生的,在現行法律中,既沒有對它有利一面進行鼓勵、支持和保護,也鮮有法律對其不利的一面加以限制。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網友經常會將自己的主觀評價摻雜在公布、交流的信息當中,甚至會夾雜侮辱性詞匯或者有其他過激行為,進而演變成網絡暴力事件,引起一系列的連帶反應。《規定》的出臺雖為保障網絡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礎,但是,如何將其落實到生活中來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行長期的探索。因此,還需繼續加深對“人肉搜索”的研究和討論,進一步規制“人肉搜索”這種行為。
三、規范人肉搜索違法性的法律對策
作為一種新的網絡侵權方式,“人肉搜索”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民法、侵權責任法、刑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規紛紛提出了“人肉搜索”行為的要求,以期望將違法的“人肉搜索”行為關在法律的牢籠里。但這些相關規定均存在規定不明確、保護方式欠缺等問題。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網絡侵犯人生權適用法律的規定,雖為保障網絡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礎,但是,如何將其落實到生活中來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行長期的探索。對此,當務之急是要完善人肉搜索和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一)民法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公民享有對個人信息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越來越重視對個人私人領域的支配和控制,對隱私權的保護也越來越看重。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讓個人信息的公開傳播越來越容易,這對隱私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嚴峻課題。但是,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沒有關于隱私權的獨立規定,隱私權是作為名譽權的附屬而存在的,并未被設置為獨立的人格權,對隱私權的保護采取的也是名譽權的保護方式。只有那些刺探個人隱私,惡意散布他人個人信息造成被侵權人名譽受損時,被侵權人才能以請求名譽權的保護的方式獲得法律保護。可想而知,這種間接的保護并未直指公民的個人隱私權,可能造成名譽與隱私界限的混淆,并不能達到真正保護隱私權的目的。并且,對于一些并未造成名譽權受損的侵犯隱私的行為,如打探他人生活細節,跟蹤他人活動并上傳到網絡的行為,因沒有侵犯名譽權而將無法追究其民事責任。但這些信息亦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并且將給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困擾,因此確定隱私權獨立的法律地位,對規范“人肉搜索”行為起著至關重要。例如,王利明在其起草的民法典草案中就設置了專章用于保護隱私權,設置在人格權篇的第五章第二節,這種獨立的安排就使隱私權以獨立的人格權的形式在法律上得到明確認定,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模式。
(二)刑法方面
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刑罰是最為嚴厲的制裁措施。只有在罪行極其嚴重的情況下,才會受到刑法的調整。因此,雖然“人肉搜索”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直接用刑法進行規制還是過于嚴苛。理由如下:首先,“人肉搜索”侵害的最主要的是隱私權,但我國法律體系對隱私和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并沒有明確定位,國內學者之間也存在著爭議。所以,依據犯罪要件構成學說,把“人肉搜索”納入刑法的范疇將缺少直接的客體。況且,并不是所有的“人肉搜索”都是違法的,因公共利益而對政府官員或違法行為開展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監督權的表現,就具有正當性。其次,“人肉搜索”的案件以網絡為載體,傳播迅速,涉案范圍廣泛,因此,存在著立案前期難以確定責任主體,歸案后難以定性和舉證等問題,這就造成了“人肉搜索”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最后,刑法具有謙抑性,是最后的保障手段,這就要求在可以利用其他法律手段對“人肉搜索”進行規制的情況下就不動用刑法,否則將不利于公眾行使言論自由和監督,并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法分子的行為不受刑罰的制裁。一些證據確鑿,損害極大,影響極深的“人肉搜索”案件,觸犯到刑法需用刑法來調整時,絕不姑息手軟。
“人肉搜索”一直受到廣泛的熱議和關注。一方面,“人肉搜索”對于監督機制尚不健全的我國,確實在維護社會正義、監督公權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快速發展和廣泛使用及其虛擬性的特點,缺乏相應規制的“人肉搜索”很容易超出必要限度而造成侵權。雖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0月出臺了一個規定,對網上個人信息圈定了一個保護圈,是網絡侵權保護方面的一個大的進步。但將規定落到實處,仍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發揮“人肉搜索”的積極作用,降低“人肉搜索”的負面效應,在公民的權利自由和侵權保護方面尋求平衡。這樣,互聯網產業才能更加迅速健康的成長,人民才能更加得益于此。
[參考文獻]
[1]劉德良.網絡時代的民商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2]許章潤.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5]楊立新.人格權法專論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039-02
作者簡介:謝禛(1992-),男,漢族,山西人,研究生,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書記員,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