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妮 李文靜 師 雪 賀子強 林 菲 黃河浪
(南昌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6)
?
人體衰老的生理-心理-社會主要特征與標志及其測量研究概況
曾妮李文靜師雪賀子強林菲黃河浪
(南昌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江西南昌330006)
〔關鍵詞〕衰老;量表;生物學標志;社會心理學;老年醫(yī)學
人體衰老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衰老的快慢取決于多方面因素,選擇某種物質或者生命的某一特征都是片面的〔1〕。就微觀研究而言,其所提出的生物學標志物直接應用于大面積人群的衰老測量難以適用;而宏觀研究所提出的量表檢測,可以較好地將人體衰老的內涵通過外在的某些特征改變加以表達,更具代表性,且更適用于大面積人群則已被證明。
1關于人體衰老的主要生理、心理、社會等相關標志
1.1衰老的主要生理標志生理功能的改變是最能反映人體衰老的重要標志〔2〕。目前,評價人體衰老的生理標志大致分為體表老化、生理功能、生化等標志。如皮膚作為反映衰老研究的重點之一,它可以參與維持整個機體平衡與外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3〕,研究表明,皮膚的衰老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松弛和皺紋出現(xiàn),身體暴露部位皮膚變得粗糙、皺紋加深加粗、出現(xiàn)“老年斑”,血管擴張、皮膚角化不良及彈性減低等〔4〕,手部皮膚的感覺也隨年齡而先下降〔5〕。共識度較高的自由基學說和氧化應激學說被認為是頭發(fā)衰老的內源性因素〔6〕。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群組頭發(fā)密度、生長期毛囊率和頭頂黑發(fā)率逐漸減少,且60歲以上的女性黑發(fā)率明顯低于男性〔7〕。血壓和人的年齡有著密切關系,在50~60歲之前,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PB)均隨著年齡增大而升高〔8〕,呈老年性收縮性高血壓,從而導致脈壓差增大。隨年齡增加,視力、聽力及肺通氣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在運動系統(tǒng)中,平衡能力已被證實是評價衰老的一個很好指標〔10〕,日本東京學者山田教授總結出年齡越大,閉眼單腿站立時間越短〔11〕。端粒學說是反映衰老的熱點話題,研究證明隨著年齡增大端粒縮短,如人體成纖維細胞端粒每年縮短14~18 bp,外周血淋巴細胞則每年縮短33 bp〔12〕。
1.2衰老的主要心理標志物心理標志包括了認知功能、語言功能、情緒情感、人格、壓力、自我概念和心理障礙等方面〔13〕。概括研究文獻筆者認為認知能力、情緒、社會認同感等幾個方面與衰老關系明顯。認知速度是評價認知功能年齡差異的重要指標之一,老年認知活動研究顯示,認知和行為速度的減慢是老年過程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14〕。在信息的主動獲取上,一方面表現(xiàn)出攝取信息量的減少、范圍縮小、有偏執(zhí)現(xiàn)象。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記憶障礙會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隨著年齡加大有時會出現(xiàn)錯構與虛構的情況〔15〕。關于衰老對語言的影響,研究表明,在排除文化程度低、先天語言障礙等因素后,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詞語流暢能力以及詞語記憶均為中年以后衰退〔16〕。情緒波動被反復證明由于年齡不同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別。心理學研究提示,隨著年齡增長,情緒波動的頻率趨于頻繁。老年病研究結果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與心理或精神因素有關〔17〕,如糖尿病、慢阻肺、腫瘤及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等,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心理或精神方面的改變;突出表現(xiàn)在于,由于疾病和衰老而伴隨著如緊張害怕、孤獨寂寞感、無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負面情緒〔15〕。就社會認同而言,由于年齡的加大,使人逐漸變得對周圍事件表現(xiàn)得情感淡漠,這無疑也將使其漸漸喪失社會責任感等〔18〕。
1.3衰老相關的社會學標志包括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關系網(wǎng)或社會支持、社會服務的利用、經(jīng)濟狀況、特殊需求、角色和文化背景等〔13〕。文獻反映,人的社會分析判斷能力、組織活動能力和社會參與及家庭和社會角色是當前對于衰老的社會學標志測量中比較常見的內容。盡管新的健康模式深入影響到衛(wèi)生保健的各個領域,但其牽涉社會學研究相對較少,有力度、有影響的研究尤其缺乏。根據(jù)國內外老年社會學的七種理論模式證明,衰老會影響到人的能力和行為過程的判斷〔19〕。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全身各系統(tǒng)都會發(fā)生退行性變化,反映了日常生活能力的損害〔20〕。研究發(fā)現(xiàn),衰老導致大腦功能發(fā)生改變,其中樞神經(jīng)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從而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和判斷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21〕。研究認為,衰老使人的機體逐漸衰弱,其活動靈敏度下降,社交范圍和活動變小〔22〕;調查提示,機體衰老可能導致社會功能減弱、在家庭可表現(xiàn)出家庭角色擔當吃力或淡出〔23〕;社會學家調查還發(fā)現(xiàn),個體的老化導致社會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自我評測社會角色承受過重,不能或很難承擔社會角色中的權力及責任〔24〕。除此之外,研究結果表明無論一個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如何,社會支持是老年人健康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25〕。
2衰老相關的生理、心理、社會學等標志的測量及量表構建
生物統(tǒng)計學和流行病學等宏觀研究方法為人體生命現(xiàn)象或生活質量測量提供了可能是不爭的事實,如通過綜合評估、量表檢測、定量定性等指標分析來判斷包括衰老在內的任一個體的某些生命特征,已有不少成功實踐。如目前提出的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ADL)、諾丁漢健康量表等均獲得公認〔2〕。這些量表的檢測的重要基礎是,其條目均建立在代表性好、特異性強、反映事物客觀、全面的某些生理、心理或社會標志之上。衰老度測量或量表的構建同樣基于這一思維。
2.1衰老的主要生理標志測量從目前生理指標反映衰老程度主要可歸納為形態(tài)體貌、感覺運動、功能狀態(tài)等方面。美國學者Borkan等〔26〕提出了評價衰老速度可測的生理、生化指標,并采用縱向研究從最初的50個指標(生理、生化、活檢指標)縮減到12個生理指標,如用力肺活量、交替指扣按鈕時間測定、視調節(jié)能力、聽反應時間等,這些指標從繁瑣的基礎研究中簡化出來,更適用于人群檢測。進入21世紀,有研究運用生物學年齡結構方程模型等簡練、易行的評價方法〔27〕測量人體的生物學年齡(Biological Age)或體質健康(fitness)。我國老年醫(yī)學家劉汴生〔28〕就人體衰老的評價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指標和評分方法;張玉芳等〔29〕還從中醫(yī)角度提出女性衰老狀況測量量表;朱志明等〔11〕從科普角度提出了豐富多樣的衰老測量指標和方法,如血壓值、屏氣試驗、閉眼單足平衡試驗、比握力;這些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關注,并為衰老度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2.2衰老的主要心理標志測量就目前而言,衰老的心理測量主要集中在認知、情緒、人格、動機與需要等。值得關注的是,心理衰老在外觀上的變化較軀體衰老相對不明顯,因此尚不能夠從直觀的體表特征標志去測量,需要借助于信度、效度理想的量表去衡量。現(xiàn)有研究顯示,目前已提出了相對成熟的心理衰老評價量表。在認知方面人們提出了篩查認知功能障礙的工具,包括畫鐘試驗(CDT)、簡易智能評估量表(MMSE)和簡易操作智能問卷(SPMSQ)等〔2〕;在人格方面提出了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等;動機與需求的測量,如通過投射測驗、Rosenberg自尊量表、自信心測試問卷等〔2〕。目前應用于心理學測量的量表表現(xiàn)為種類繁多、應用廣泛,但是這些量表能否真實客觀的反映人的心理衰老過程和特征還有待于商榷。不過無可非議的是,在這些量表的條目中包涵或者折射出反映人體衰老的良好指標或信息。
2.3衰老的社會學標志測量衰老的社會標志可通過個人能力、社會參與、組織交往等方面來加以反映。如通過了解被測對象的經(jīng)濟基礎、家庭成員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老年人對社會的適應和應對能力,角色擔當、健康自評(self-rated health)以及包括居住、社會、精神、文化環(huán)境在內的環(huán)境評估〔2〕。這些內容有人已歸納為工具量表進行檢測,如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ADL)、工作能力指數(shù)(WAI)、社會支持網(wǎng)絡量表(SNI)、社會支持功能量表(ISSB)等〔2〕。如同其他生命現(xiàn)象評價一樣,Bergland 和 Narum在談到什么是生命質量時,高達82.3%的人提到良好社會功能不可忽視〔30〕。Bengston早前提出了社會崩潰與重建理論,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思維動作會較緩慢〔31〕。因此對思維活動能力進行測量將能夠很好地評判老年人的社會依賴性〔32〕。
3目前衰老度綜合評價的缺陷及衰老測量多維量表構建的必要性和趨勢
迄今為止,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圍繞人體生命或生活質量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測量工具和量表,在這些量表中或多或少涉及到與人體衰老相關的條目,但其并不能代替衰老度測量,事實上目前針對衰老度測量的、令人滿意的專一性量表尚未見到,如在日本和西方某些學者中提出過單一維度的、我國中醫(yī)和老年醫(yī)學建立在個人經(jīng)驗基礎之上的以及未經(jīng)嚴格科學認證的科普式衰老度測量量表盡管可見,而實踐證明,其所測結果并不理想。顯而易見,從現(xiàn)代健康理念和大衛(wèi)生觀出發(fā),采用統(tǒng)籌優(yōu)化、生物統(tǒng)計學、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現(xiàn)代化技術構建科學可靠、簡單易行的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等多維度人體衰老測量量表是擺在老年醫(yī)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題,它對高速老齡化的社會不僅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必要性,同時也是包括老年人在內的衛(wèi)生保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4參考文獻
1楊曉蘇,馬佳,李小平,等.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測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5339-41.
2童坦君,張宗玉.衰老機制及其學說〔J〕.生理科學進展,2007;38(1):14-8.
3王宛華,沈健.老年人皮膚特點與護理〔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10(21):138-9.
4來吉祥,何聰芬,董銀卯.皮膚衰老機理及延緩衰老化妝品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18(8):1208-12.
5Bowden JL,McNulty PA.Age-related changes in cutaneous sensation in the healthy human hand〔J〕.Age,2013;35(4):1077-89.
6李世忠,劉慧珍.頭發(fā)的衰老與抗衰老〔J〕.日用化學品科學,2010;33(12):24-7.
7尹興平,石繼海,夏隆慶.不同年齡成人頭發(fā)的變化〔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3):161-3.
8王宏宇.衰老與血壓-血管功能調控〔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33(4):448-51.
9陳雄.衰老與長壽的理論研究概要〔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10鄧盛發(fā),楚力,謝瑩瑩.從閉眼單足立測定談平衡能力與衰老〔C〕.大連: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分會2006體質學術會議論文集,2006:5.
11朱志明,莊永發(fā),周祖華.人體老化度測定指標的商榷〔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04;10(2):120-2.
12鐘天映,陳媛媛,畢利軍.端粒與端粒酶的研究-解讀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9;36(10):1233-8.
13李小鷹,樊瑾.老年醫(yī)學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71-4.
14高軍,劉微.太極拳(劍)鍛煉與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1;20(1):52-3.
15劉碧英.老年人心理特點與心理保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3):373-4.
16許淑蓮,孫弘舸,吳志平.成年人詞語流暢性的年齡差異和詞語記憶〔J〕.心理學報,1989;(4):338-45.
17笪素娟.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干預措施〔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6;20(4):64-5.
18吳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內涵、評估和研究概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12):799-801.
19唐仲勛,葉南客.國外老年社會學的七種理論模式〔J〕.國外社會科學,1988;(11):68-72.
20吳曉光,湯哲.縱向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發(fā)生損害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7;17(2):68-71.
21張喆.二至丸對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腦神經(jīng)遞質影響的實驗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4.
22周麗蘋.老年人口健康評價與影響因素〔J〕.社會工作,2012;6(1):27-31.
23張雪.城市老年人社會角色調適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3.
24孫玉華.老年人的健康自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
25Rueda S.Health inequalities among older adults in Spain:the importance of gender,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of residence,and social support〔J〕.Womens Health Issues,2012;22(5):483-90.
26Brokan GA,Norris AH.Assessment of biological age using a profile of physical parameters〔J〕.J Gerontol,1980;35(2):177-84.
27韓璐璐.健康人生物學年齡積分及生物學衰老結構方程模型的統(tǒng)計建模研究〔D〕.北京:中國醫(yī)科大學博士論文,2010.
28劉汴生.衰老與老年病防治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35.
29張玉芳,石作榮,王詩源.女性衰老狀況中醫(yī)測量量表的研制和評價〔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5(5):401-3.
30Bergland A,Narum I.Quality of life demands comprehens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J〕.J Aging Health,2007;19(11):39-61.
31王裔艷.國外老年社會學理論研究綜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0(2):37-9,42.
32艾茹.功能主義視角下的老年人社會參與狀況研究-以北京市Z社區(qū)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111-7.
〔2015-07-09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508-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108
通訊作者:黃河浪(1953-),男,教授,主要從事流行病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373012);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32BAB205074)
第一作者:曾妮(1991-),女,碩士,主要從事慢性非傳染性流行病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