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康
往日地方上熙攘熱鬧的飼料(獸藥)一條街平靜了許多,經過村鎮道路的拉豬貨車也比以往少了一些,受訪的行業人異口同聲——養豬的人少了。
這一現象也在數據上得到了佐證,農業部公布的2015年10月份生豬數據顯示,全國生豬存欄同比下降10.3%,而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跌13%,環比下跌0.1%至3848萬頭。這組數據說明產能恢復并沒有因為行情的有利可圖而迅速回轉。
那么,退出或者縮減規模的是哪類養殖戶?行業又將出現怎樣的趨勢和機會?
大棒下的“不適者淘汰”
南方農村報記者近期走訪茂名養殖大鎮發現,沿路的飼料(獸藥)一條街不復往日的車水馬龍,近三分之一的店面處于關閉狀態。仍開門的店鋪境況也不甚好,業主普遍表示在犧牲銷量做現金交易。
“客戶少了,不知道怎么做銷售計劃了,”粵西飼料業務員阿倫在犯難,公司全線產品的銷量基本都有20%的下滑,“退出的主要是養幾十頭豬的那種,技術差,成本高,不抗風險,行情稍差一點就沒錢掙。”
這種狀況也發生在粵北地區,韶關經銷商朱老板介紹,當地小散戶至少減少了10%-20%,大場也普遍縮減了20%左右的養殖量。南雄為民獸藥彭老板也向記者反映,面對行情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很多散戶選擇了別的謀生方式,“出去打工每月還有幾千元收入,養一批豬搞不好到最后虧個幾萬”,一位退出的養殖戶說出自己的顧慮。
“好幾個朋友不養豬了,養的也說累,不想干。好好做肯定有錢掙,但是沒保障,不是對行業沒信心,是對政策沒信心……”英德養豬大戶林亞細介紹,近年來,除了要應對場內的生產,還要處理好各項以環保為代表的法令新規方面的事宜,豬場經營的復雜性陡增。
種、仔豬供應商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粵北一位原種豬場老板表示,同行愿意擴欄或更新種豬同時又有錢在手的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平價賣豬,甚至是七八月份豬價高的時候也賣不出高價。
據中國畜牧業協會2013年數據,年出欄500頭以下養殖戶占總量的59%,至今仍是市場主體。但在行情和政策兩把大棒下,不適應時勢的散養殖戶退出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其中,育肥場由于仔豬成本高,面對不確定的后市,缺乏投資動力;而小規模的自繁自養場無力投資環保設施,管理水平較低,更兼行情、政策風險加劇,變得有心無力。按農業部規劃,至2024年散養戶出欄總量將降至40%以下。
新養殖格局應運而生
散戶退出,意味著靠搏行情已經行不通,騰出來的市場不會閑置,一批養殖企業趁機改變運營模式增強競爭力,而另一端的家庭養殖場也繼續深耕細作,小富則安。
比如今年五月份,上市公司唐人神以近3個億的代價收購湖南龍華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增強養殖板塊實力。
“背靠大樹好乘涼”也是一些養殖戶的出路,比如溫氏的“公司+農戶”便是行業最為經典的大企業跟農戶合作的模式。揚翔、正大、雛鷹農牧等農牧大企也以此為基礎模式進行著跟養殖戶的合作。不過,目前看來這種模式要求養殖戶的實力也越來越高,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技術和養殖量,在今年10月下旬的華南畜牧業博覽會上,茂名和泰牧業有限公司、茂名市東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化州市輝茂養殖場等幾家規模與種豬行業龍頭廣東廣墾畜牧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目的是獲得廣墾系統提供的飼料供應、保險補貼、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生豬統一銷售等方面的服務,而這些豬場本身存欄就在幾百頭到上千頭母豬。
除了資本運作,改變經營模式則更具普遍性。一直經營臺系種豬的興泰農牧總經理王崇南介紹,未來該公司要一改主營種豬的經營方式,轉產商品肉豬,避免種豬市場的惡性競爭。
具有成本和管理優勢的家庭農場也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英德市福興豬場老板林亞細介紹,2015年下半年,該場補充了一批母豬,趁材料便宜擴建了2000平方米的豬舍。目前飼料價格較低,一家三四個人力管理細致,可以把肉豬成本控制在5.8元/斤,即使目前廣東毛豬價8元/斤的情況下,每斤仍有2.2元的利潤,每頭出欄肉豬可盈利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