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遠方/ Sun Yuanfang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與軍事變革對當今改革強軍的啟示
孫遠方/ Sun Yuanfang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在一定意義上說,今天的世界,就是放大了的春秋戰國。當初各諸侯國為了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大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與軍事變革,著名的如管仲改革、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這些變法圖強的改革對今天我國的改革強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第一,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走改革創新之路。第二,必須正確處理經濟與軍事的關系,堅持富國與強軍的統一。第三,必須把軍事改革與社會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行軍民融合發展。第四,必須把改革措施用國家法令固定下來,以制度來保障改革發揮長效機制。第五,必須創造清明的政治環境,為改革掃清障礙。
春秋戰國 社會與軍事變革 富國強兵 改革強軍
2015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提出“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明確指出了強軍興軍的道路是改革,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我國歷史上軍事改革有益經驗的科學運用。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縱觀歷史上的重大社會改革,大都與軍事有關,既是政治或經濟改革,同時又是軍事變革。軍隊是國家機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春秋時期,《左傳》就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孫子兵法》也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著名論斷。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時期,由于我們處于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捍衛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尊嚴與權益,保障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仍需要強大的武裝力量。在新一輪強軍建設中,既需要學習外軍的經驗和措施,也需要汲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在一定意義上說,今天的世界,是兩千多年前中國“春秋戰國”的放大版,那一時期各國的變法圖強對今天我國的改革強軍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春秋前期齊國管仲改革及其影響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此時的齊國國勢衰微,財政危機。齊桓公欲圖霸中原,有所作為,于是拜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安徽潁上人,早年到臨淄定居,經營生意。他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對齊國社會、經濟、軍事等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1、行政方面: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其一,“叁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叁其國”,即把國都劃分為工、商各三個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再把士鄉分成三部分。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所謂“伍其鄙”,即把國都以外的地方(郊外農村)分成五個區(五屬)。三十家為一邑,十邑為一卒,十卒為一鄉,三鄉為一縣,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于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便于治理。其二“別士農工商”,即嚴格實行士、農、工、商分區定居制,使不同身份的人們各有所務,從事的職業世代相傳,老少傳習,安心生產,避免人們因謀求職業而引起社會動蕩不安。
2、經濟方面:其一,改革賦稅制度,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稅收政策。“相地而衰征”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而且不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等級納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擴大了稅源,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二,以農為本,本末并舉。一方面,實行“均地分力、與民分貨”。即把公田的土地,經折算分配給農民,實行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勞動者與土地所有者按一定比例分別獲得土地收益。
另一方面,推行“官山海”——國家鹽鐵專賣(營)制度。在食鹽方面,首先齊國政府明確其屬于國有;然后在食鹽生產上實行官督民產,規定百姓在特定時間、特定地域煮鹽;最后齊國政府設置鹽官,統一收購,統一運輸,統一銷售。在鐵礦方面,首先明確鐵礦產資源國有;然后實行官督民營,國家把礦產開采交給百姓承包,并根據產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潤;最后在銷售上,政府控制其價格。這一舉措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并為歷朝歷代所效法。再一方面,實行“輕重之術”,積財通貨。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所謂“輕重”,主要涉及物價問題。以糧食和貨幣的關系而言,糧食豐收,糧食就輕(賤),貨幣就重;相反,年成歉收,貨幣就輕,糧食就重。亦即說,商品輕重與否,取決于商品的多少,少或不足則重,有余或多則輕。管子的輕重之術,實則是包括平衡物價、國家專營、調控貨幣、戰略物資國有等一整套完整的國家高度集權的經濟管理模式。這種宏觀經濟調控思想,今天還在發揮作用。
管仲結合齊國實際,在以農為本的基礎上,本末并舉,重農興商。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從而使得齊國的經濟在列國中獨樹一幟,呈現出工商型經濟的鮮明特色。
3、軍事方面:改革兵制,“作內政而寄軍令”。管仲強調寓兵于農,規定士農之鄉,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鄉二千戶,出士卒二千人,五鄉出士卒萬人為一軍。編組三軍。這些士卒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亦兵亦農,兵民融合。這種軍事體制,把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對應結合起來,平時的行政長官,就是戰時的軍事長官。結果使齊國減少了養兵費用,擴大了兵源,增強了戰斗力。管仲的改革讓齊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強大起來,實現了富國強兵,為齊桓公的首霸和齊國以后長期的東方大國地位奠定了基礎。
(二)春秋后期晉國魏舒“毀車為行”
魏舒是晉國的正卿,春秋后期軍事改革家,徒兵步戰的創始者。
公元前541年,山戎聯絡狄部徒兵騷擾晉國。晉君聞訊,便命荀吳和魏舒率軍向大原(今太原西南)開進。那時中原打仗靠戰車布陣,車戰是主要作戰形式(適應平原和軍禮作戰)。當晉國的戰車在步卒的簇擁下接近戰場時,因戰場地形狹險,晉軍兵車無法展開,難于抵御戎狄兵步戰。魏舒憑軾遠望,向荀吳分析,前面地形險峻,不便車戰。敵方盡是步卒,我們卻以戰車為主,兩相交鋒,于我方不利。遂提出部隊"毀車以為行"的建議,改車戰為步戰,將戰車甲士全部改編為著甲徒兵,與原有的輕裝徒兵混編,使原來車戰陣形變為以前鋒、后衛、右翼、左翼、前拒為編組的步戰陣形,這即是著名的魏舒方陣。晉軍用改革后的徒兵陣形,乘戎狄兵尚未列陣,快速迫近攻擊,大敗戎狄兵。
(三)戰國中期的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戰國前期,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后于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改革圖強。衛國人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厲行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間,商鞅先后兩次頒布變法法令。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第一次變法:第一,整頓戶籍,實行連坐法。令民為什伍,把農民編入戶籍。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牽連,這就叫做連坐,同時鼓勵告密,使人民相互監督。目的是加強集權統治,擴大軍隊來源。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農業經濟。努力從事耕作、紡織者,給予獎賞,對從事工商業或懶惰者沒入官府為奴。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推行小家庭政策,按戶征收軍賦。這一措施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充實了國家財力,為兼并戰爭作好了準備。第三,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制。規定宗室貴族凡沒有軍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一般百姓,立有軍功,也可授爵(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秦國把軍功爵分了二十等,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等。每一級別的晉升就靠戰場上立功。砍敵人腦袋一個,爵位上升一級,所以敵人的腦袋就叫首級。秦國的這種激勵制度使得秦軍在戰場上非常驍勇善戰,被人稱做虎狼之師就是這個原因。軍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戰的積極性,加強了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培植了一批軍功地主。
通過這次變法,秦國軍事力量有所增強,出兵韓、魏,大獲全勝。因變法和作戰有功,商鞅被提升為大良造,執掌秦國軍政大權。
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第一,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和保護土地私有權,允許土地買賣,由國家按土地畝數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從而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擴大了財源,增加了財政收入。第二,普遍推行縣制,進一步集權中央。全國設31個縣,由國君委任縣令。后來縣上又設郡,郡守和縣令都由國家來任命,這就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第三,遷都咸陽。把國都由櫟(yuè)陽(今陜西富平)遷至咸陽,把全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向東遷移,以利于下一步向東兼并發展。
商鞅變法,既是一場政治和經濟改革,也是一場軍事改革。通過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戰國中期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
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趙分得晉國之北域,位置較偏遠,土地較貧瘠,生產力低下,且多為春秋時“戎狄”故地,北面和西北,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趙國中部,有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國,嵌入趙國腹地。前325年,趙武靈王(名雍)即位,為趙國第六代國君。即位之初,弱小的趙國在同齊、秦的戰爭中接連敗北,喪師失地。北面的胡人也乘機屢犯趙地,掠奪土地人口。如不扭轉這種局面,趙國不但難以發展,連生存都沒有保證。趙武靈王不久實施以“胡服騎射”為核心的軍事改革。
具體而言,當時,中原軍隊以步兵為主,難以與擅長騎射的胡、狄對抗;同時,身著重甲,手持長兵器的步兵,也不利于進行遠程機動作戰,只有“胡服騎射”,建立強大的騎兵,才可以師敵之長而避我之短。趙武靈王的改革在公元前307年開始實施,主要內容是推行“胡服騎射”——“著胡服,習騎射”。它是指放棄中原地區原來寬袍大袖、不便騎射的服裝,改穿胡人的短衣、長褲,束皮帶,穿皮靴,騎馬射箭,從而建立和發展機動性強的騎兵部隊。趙武靈王率先穿著胡服,但立即遭到眾多守舊貴族和朝臣激烈反對。領頭人物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官高位重,以“稱疾不朝”的方式表示對抗。趙武靈王先是派人曉以用意,繼而又親自登門做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最終使他接受了趙武靈王賜予的胡服。接著,公布著胡服的法令,招納能騎善射之士,組建騎兵。不久,趙國的騎兵攻滅中山,西略胡地,辟地千里,很快崛起于戰國中期,成為列強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至戰國后期,齊國衰落后,趙國成為合眾抗秦的中堅,是唯一可與秦國對壘的強國。
第一,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走改革創新之路。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一般是諸侯國在貧窮落后或內憂外患的形勢下發生的。窮則思變,統治者根據變化了的社會態勢,努力去尋找一條順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改革道路。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盛都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沒有強大的國力,就很難有強大的武備,國家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根本保障。尤其是處于危機條件下,只有勇于自我更新,才能擺脫困境、取得成功。欲求富國強兵,必須改革創新。
第二,必須正確處理經濟與軍事的關系,堅持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歷史告訴我們,富國是強軍的基礎,強軍是富國的保障。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必須處理好富國與強軍的關系,凡是二者相脫節的改革,無不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修文不可偃武,國富莫忘強軍,二者交互為用,缺一不可。今天的中國依然面臨著內憂外患,我們必須一手抓好經濟建設,一手抓好國防與軍隊建設,匯成富國強軍的整體,決不能顧此失彼。
第三,必須把軍事改革與社會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行軍民融合發展。歷史上的管仲改革、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管仲把社會變革與軍事變革融為一體,“叁其國而伍其鄙”,“別士農工商”,尤其“作內政而寄軍令”,都是堅持兵民融合、平戰結合。這既解決了兵源和軍隊裝備、訓練等問題,又不誤耕穡農時。
商鞅推行“農戰”方略,改革社會組織,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把法治、農戰、富強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促使民眾投身于農業生產和戰爭活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從表面上看,是軍隊裝備與作戰方式的改變,實際上,它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尤其是對傳統觀念、習俗的大膽挑戰與革新。在當今世界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等條件下,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國仍然要堅持走“民參軍”“軍轉民”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道路,做好全社會的軍需民用、民需軍用大文章。
第四,必須把改革措施用國家法令固定下來,以制度來保障改革發揮長效機制。管仲、商鞅、趙雍等人的改革,都是從制度上解決問題,形成國家意志,以防因人廢政。管仲改革的內容是以政策條文的形式發布的,而且其“寓兵于農”“官山海”“較輕重之術”等,為歷代統治者所效法,有些至今還在發揮作用。“胡服騎射”也是在上層統一思想后,趙武靈王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逐漸在全社會推廣。商鞅的改革本身被冠名“變法”。變法內容被秦孝公、商鞅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在推行過程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兩人死后,沒有“人亡政息”。我國目前正經歷著深刻的軍事變革,“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體制模式正在形成。為適應人民解放軍由攻勢防御向域外控制戰略轉變,需要我們盡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以鞏固軍事變革的成果。
第五,必須創造清明的政治環境,為改革掃清障礙。特別是要實行人才戰略,重用和保護無私無畏的改革家。凡成功的改革,都由思想解放而又銳意進取的上層領袖和改革家自上而下精心設計、強力推動而完成的。歷史上支持或主持改革的齊桓公、秦孝公以及趙武靈王無不雄才大略,他們身體力行,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齊桓公選擇管仲作為改革主導者,確是合適人選。管仲出生低微,對社會底層有較為深刻的體會和了解,同時市井出生的他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一切從實效出發,設計并主導了當時的改革。管仲改革的突出特征是以人為本,他提出了“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的人才主張。他主張富民,提出“善為國者,必先富民”。并認為“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在改革中對人才的遴選與重視,也是使齊國率先富國強兵的原因之一。商鞅變法時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從封左庶長到大良造,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商鞅是法家的代表,對于變法有堅定的信念、明確的目標和周密的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辦法。同時,他敢于同舊勢力作斗爭,當太子違犯變法的律令時,商鞅堅決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自此以后,變法措施在秦國全境就一路前行、暢通無阻了。趙武靈王審時度勢,從趙國實際情況出發,以利國利民為準則,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實行“胡服騎射”,從而變弱為強,成為六國中能夠對抗秦國的主要國家。縱觀中國歷史上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鼎盛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也無一不是在政治清明的環境和領導者的雄才大略中發生的。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下和正確的引導下,富國強兵的社會變革才能得到人民擁護、參與,從而取得成功。
(責任編輯 曹永孚)
Enlightenment of Social and Military Reforms during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on the Contemporary Reforms for Strengthening the Army
The political reforms during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present-day reforms for strengthening the army. First, we must foll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to implement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Second, we must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military an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y. Third, we must make a flexible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reforms and social reforms to follow a development road with the military-civil mergence. Fourth, the reform measures should be affirmed with national laws,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effects of the reform with system. Fifth, a good polit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to eliminate the reform barriers.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Social and Military Reforms;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y; Strengthenning the Army by Reforms
E8
A
2095-9176(2016)05-0092-05
孫遠方,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