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璐
江南大學法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柏拉圖的理想國與正義觀
葛璐
江南大學法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摘要:柏拉圖以精妙的文筆在自己的作品《理想國》中構建了一個理想的“桃花源”。《理想國》中許多觀點與學說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柏拉圖;理想國;正義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
用了大半個月時間勉強讀完《理想國》——勉強讀完,還不算是讀懂。我不管它叫“對話體”著作,而更認同它為一部“哲學戲劇”。我文學院的好友還戲稱其為“相聲”,給各個人物安上了捧哏和逗哏的名頭。當然,這些只是好友間的玩笑話。
《理想國》整部作品整體畫面感極強,人物對話之外還有旁白解說,因此我不得不承認柏拉圖還是一個頗有造詣的文學家。在這個言語構造的世界中,所有的言論無所謂對也無所謂錯,蘇格拉底不是絕對的權威。人人都可以參與挑戰,可謂是輪番上陣。
文中所有的人物應都是柏拉圖智慧的化身,他通過多位虛擬的大哲學家之口,將自己縝密的邏輯思維鋪展在人們面前。這種方式非常獨特,連貫性、引導性都非常強,可以幫助閱讀者更好地接受其理論。在柏拉圖構思寫作的過程中,他的腦海中肯定分裂出了兩個甚至多個角色,他們旗鼓相當,激烈辯論,互不相讓,言語交鋒,精彩絕倫。全文辯論引導的過程,有點兒類似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一系列的反問、諷刺、歸納與定義,逐漸將某一觀點剝繭抽絲。
柏拉圖為什么要構建這樣一個理想國家?這個城邦國家的靈感來自于何處?直覺告訴我蘇格拉底之死對柏拉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其生前之傳道授業也為柏拉圖留下了良好的思想根基。蘇格拉底死于多數人的暴政,死于他曾經慷慨幫助過的人之手。這件事情充分暴露了外表光鮮的古希臘民主政治背后隱藏著的危機與陰霾。出生于希臘四次大改革之后,柏拉圖已經錯過了雅典政治民主政治最光輝的時期,民主的變質深刻震撼了這位圣賢的子弟。變革,迫在眉睫。
因此,“哲學家們”在一系列的對話中,構建出了一個“理想國家”的圖景。在這個偉大的城邦中,哲學王是最高統治者,護衛者階層掌握力量保衛城邦,勞動生產者堅守崗位,辛勤勞作。總的來說,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干自己的事情”此外,眾人還探討了教育、詩歌文藝、女性地位、法律觀念、善的理論、靈魂的構成等問題。
有一個理論非常有意思,就是所謂的“共妻共子”。柏拉圖認為這種制度的推廣有利于保持高階層品種純潔,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可以增進國家團結,還免除了部分私有財產的紛爭。這些理論在當代看來當然是“不合時宜”,甚至違反了人性,挑戰了人權理念。但是其中的“共子”想法,倒是讓我想起了《禮記》中對大同社會的部分描述,即“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兩者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可見自古以來,全世界的思想家們對理想社會的構建皆有一番遐思,其中也有不少共通之處。
二、對正義定義的思考
《理想國》所闡述的理念與制度涉及了許許多多的領域,但其中最重要的主題便是,什么是正義?
有人說,正義就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符合勝者的利益,符合強者的利益。這個觀點倒是與書中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類似,與前期智者學派的思想雷同。在這一觀點中,正義的定義、符合正義的規則將被交由“大多數人”、“勝者”、“強者”來界定。如此看來,作為少數派、失敗者、弱者的個體,僅能祈禱規則的制定者富有人情味,慷慨地出讓部分利益,而不是崇尚奴役和暴政。如果非常不幸,當權者崇尚殘暴的統治,這些無辜的羔羊便只能成為“正義”之下的犧牲品。而在于我們文明社會的觀念中,這顯然是一種“不正義”。然而正義是否有統一的標準呢?弱者的犧牲便是“不正義”了嗎?
另外,大多數人認同將正義區分為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今天,大多數學者長期呼吁程序正義的基礎性作用。我一直好奇,合理完備的程序正義的實現能否帶來絕對的實質正義?實質正義真的必須通過“旁門左道”來實現嗎?可能“合理完備”在這里本身就是悖論。悲觀來說,技術的更新和程序的完善永遠敵不過罪犯活絡的頭腦,技術和程序注定是滯后的,技術的落后使得在正義程序中追查到真相的可能變得更為渺茫。
長輩對正義的理解更為簡單粗暴,他們認為正義就是“善人有善報,惡人有惡報。”這種說法顯然比較牽強。最明顯的誤區在于:善人、惡人不可能被明確的區分。就像我們無法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述歷史人物。一個大善人也不可能一輩子只做善事,一個江洋大盜也不一定終其一生沒有一絲惻隱之心。以正義來評價個別的“行為”可能更具理性。
最后我們給正義下了一個又臭又長的定義:正義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會中,全體公民充分參與理性討論后制定出的人人平等適用的合理完備的程序,其適用使得惡行得相當的惡果,善行得相應的善報。
所以我們最終把正義定義為了一種“特殊的程序”。
《理想國》本身內涵非常豐富,一言一語都值得細細推敲。撇開這些,我也非常仰慕文章塑造的幾位哲學家的傲人風采,每一位都有血有肉分外生動。辯論的藝術、言語的藝術也在字里行間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不是我的真思想,與你有什么相干,你能推翻我這個想法嗎?”此間風姿,也是只能意會了。
“雖曾經滿腔熱誠的希望參加政治生涯,但這些混亂的政治現實卻使我暈頭轉向。”柏拉圖曾試圖在西西里的政治實踐中將“理想國”運用于現實,將狄奧尼修二世培養為“哲學王”,最后卻試驗失敗。之后的作品《法律篇》等,他已經不再強調“哲學王”的統治,而期望通過法治與科學的混合政體創設出一個良好的國家。
現實可能是殘酷的,但是《理想國》也好,《大道之行也》也好,《桃花源記》也好,《烏托邦》也好,這些理想世界的描繪帶給我們的鼓舞和啟發又怎是一言兩語可以述盡的呢?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中圖分類號:B502.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146-01
作者簡介:葛璐(1994-),女,漢族,浙江嘉興人,江南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