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妍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876
?
我國影子銀行的法律監管問題研究
王欣妍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100876
摘要:影子銀行體系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之一。近些年來,各國紛紛出臺改革方案,試圖將影子銀行納入監管范圍。隨著金融業的發展,我國也逐漸關注和討論影子銀行問題,其法律監管也已經起步,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為此需要在完善法律體系,建設監管機構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影子銀行的法律監管制度。
關鍵詞:影子銀行;金融風險;法律監管
一、概述影子銀行
我國學界對影子銀行的內涵尚無明確界定。理論界對其有許多不同表述,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認為認識中國的影子銀行,最好按銀行產品線和業務線來梳理,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指銀行理財部門中典型的業務和產品。①王浩云認為影子銀行是處于監管之外的,能夠直接或間接提供無法律依據或非法融資服務的非銀行機構和行為。②
國務院《107號文》將中國的影子銀行分為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新型網絡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包括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證券化、部分理財業務等。但107號文并未給出影子銀行的確切的定義,只是羅列了我國影子銀行的三大類組成。
本文認為,影子銀行應當被定義為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具體應該著重關注并監管的擁有高杠桿,期限轉換等特點,監管程度較低能夠帶來更大系統性風險的和監管套利的非銀行信用中介及其業務活動。
二、我國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
(一)系統性風險
影子銀行將以短期負債方式融得的資金進行中長期的運用,即所謂的借短貸長,將資金投資于缺乏流動性的產品或工具中。這種方式導致影子銀行無法及時變現以滿足投資者的需要,使其承擔流動風險與信用風險。傳統銀行體系在向影子銀行轉移信貸資產時,仍保留了部分風險或提供了隱性擔保,而且影子銀行與傳統銀行之間缺乏一種防范保護的防火墻制度,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容易向傳統銀行體系轉移。一旦發生擠兌,影子銀行將會導致極大的系統性風險,強烈沖擊金融市場,嚴重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二)監管套利
監管套利是指由于對銀行和影子銀行監管尺度的不一致導致影子銀行業務的大量開展造成金融風險體系的積累。影子銀行的監管十分寬松,容易成為監管套利的工具。傳統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經濟或法律手段將資產剝離,使其進入到影子銀行中,利用影子銀行從事高風險活動,規避監管,導致風險在影子銀行中過度累計,最終會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
(三)沖擊宏觀調控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所采取的措施。影子銀行會削弱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因為它在運行過程中不受貨幣政策中的一些政策性工具的限制,如存款保證金。而且影子銀行所受到的監管是十分寬松的,沒有完備的監管政策。此外影子銀行半透明性的特點使得政府無法知曉影子銀行的相關信息,也給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增加了難度。
三、我國影子銀行法律監管的完善
(一)建立規制影子銀行的系統性法律體系
我國現有的針對影子銀行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大多都分散在各個法律中,僅有的專門規范影子銀行的《107號文件》法律位階還比較低,而且缺乏操作性。所以亟需立法專門規范“影子銀行”。首先可以參考國務院《107號文件》,制定影子銀行的基本法,用一個較高位階的法律取代《107號文件》,在該法中需明確規定影子銀行的相關基本問題。然后,對影子銀行各類機構的監管明確立法,進行專門性立法,增強可操作性。具體包括盡快完善信托、融資租賃金融業態相關法律制度,補充對私募基金,理財產品、民間借貸的監管內容。加強民間借貸活動監管,確立明確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措施,對其他地下金融中介,從立法上界定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對合法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并加強監測,對非法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③
除此之外,也要健全金融消費者法律保護機制。金融行業要想穩定健康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消費者,所以法律也必須要兼顧金融消費者的利益。目前我國對消費者的法律保護主要體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因此可以在其中設定專章保護處于金融關系中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然,在以后條件合適的情況下也可對此進行專門立法。
(二)建立能對整個金融系統性風險管理負責的監管架構
混業監管應當是我國影子銀行監管的發展方向,但是從分業監管模式轉變成混業監管模式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我國現階段的金融業發展情況也不能適應完全徹底的混業監管,所以現階段,中國影子銀行法律監管的迫切任務是,根據目前分業監管的總體框架,尊重部分混業經營的事實,建立一個能夠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管理負責的監管架構。
首先由于我國專門性影子銀行監管機構缺失,而且基于我國目前分業監管的事實。可以在“三會”之外,建立“第四會”——一個專門負責監管影子銀行的機構。然后可以由中央銀行牽頭建立一個金融協調穩定機構,負責協調“四會”的關系,監控金融市場上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且有權在必要時直接或建議“四會”采取措施。
[注釋]
①方迎定,王麗娟.“影子銀行”譜系[J].財經國家周刊,2011(18).
②王浩云.對我國影子銀行的產生、現狀和法律監管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
③李真.中國式影子銀行”:體系、風險與法律監管路徑[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4,1,27(1).
[參考文獻]
[1]辛喬利.影子銀行——揭秘一個鮮為人知的金融黑洞[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閻慶民,李建華.中國影子銀行監管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巴曙松.加強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J].中國金融,2009(14).
中圖分類號:D922.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