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霖 柳玉秀(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07)
滬上企業援八桂
——改革開放前廣西工業最大規模引進設備、技術和人才紀實
賈曉霖柳玉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南寧530007)
1956年開始,上海與其他兄弟省市支持和幫助廣西的工業建設,大東印刷廠等26家企業搬遷到廣西的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等市安家落戶。這是廣西改革開放前最大規模引進設備、技術和人才,填補了廣西工業的許多空白,為廣西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廣西工業;上海企業;搬遷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全國最先進的工業城市上海熱情地支持和幫助邊疆民族地區廣西發展工業。上海大東印刷廠等26家企業約3000名職工,連同家屬共8000多人,克服各種困難,搬遷到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等市安家落戶。這是廣西改革開放前最大規模引進設備和人才。這些工廠遷到廣西后,填補了廣西工業的許多空白,在技術、設備、人才、管理方面為廣西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廣西有709家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廠礦和8萬多戶個體手工業。全省農業總產值10.4億元,工業總產值2.2億元,工業總產值約為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除有色金屬冶煉、森工采伐和幾處小煤礦外,還有17家總裝機容量不足1萬千瓦的小電廠。日用工業品除火柴可供需求外,其余幾乎都從外省調進。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因為廣西不是國家重點投資地區,安排給廣西的基本建設投資只有1.69億元(不含在廣西的中央直屬基建項目投資)。全國694個限額以上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中,只有3項安排在廣西,即國營西江機械化農場、裝機容量為2500千瓦的南寧電廠、日處理甘蔗1500噸的貴縣糖廠。
1955年,廣西壯文推廣委員會提出要在兩年內實現壯文掃盲要求,但當時廣西幾乎沒有書刊的印刷能力,中小學課本都是依靠湖南、廣東等省協助印刷和裝訂。為了發展廣西的文化教育事業和推廣壯文,廣西省政府向中央打報告,請求支援建設一家能夠承擔書刊排版、印刷和裝訂的綜合型印刷廠。國家出版總署把這個任務交給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出版局研究決定,把上海四大書局之一、創建于1916年的大東印刷廠遷往南寧,支援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廣西黨政領導非常滿意,委派省委常委、桂西壯族自治州州長覃應機擔任建廠的籌備主任,立即著手籌建新廠。1956年12月,原大東廠廠長芮新、書記陶祖章等分三批扶老攜幼離開上海到南寧市安家落戶。12月15—29日,遷廠物資分兩批在上海向廣西方面移交,1957年1月運抵南寧。1957年3月10日,由上海支邊職工和廣西本地職工共200多人組成的廣西民族印刷廠正式開工投產。廣西民族印刷廠建成投產后,所有壯文書刊、《壯文報》《壯文識字課本》和壯文干部培訓班教材都能及時印制出來,有力地推動了壯文普及事業的發展。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對廣西工業的落后狀況深有感觸,他對廣西省委負責人說,廣西工業發展慢了,要加快!20世紀50年代后期,黨中央做出沿海工業城市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決策。在中央的支持下,廣西得到兄弟省市的積極援助,有的支援機器設備,有的支援工程技術人員。遼寧、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等省市以及武漢、成都等城市先后派工程技術人員來到廣西,支援廣西的工業建設。
1958年初,國家決定在廣東茂名地區建一家大型煉油廠,同時建造一家年產1萬噸的金屬結構制造廠,為油城的開發建設服務。經實地考察,決定將金屬結構制造廠建在交通便利的柳州。同年9月,國家建筑工程部與上海市委達成遷廠協議,決定將上海市華東鋼鐵建筑廠的設備和一半人員以及西北金屬結構廠的一部分遷往柳州市。11月,上海市華東鋼鐵建筑廠527名職工連同家屬陸續從上海遷來柳州,同時帶來了47臺機器設備。1959年2月1日,工廠定名為柳州建筑機械制造廠,1960年更名為柳州建筑機械金屬構件制造廠。1963年,更名為柳州工程機械制造廠。設計生產規模為建筑機械和金屬構件各1.5萬噸,基建投資2500萬元。1959年初,借用柳州鐵路局的房屋生產氧氣供應柳州市工業企業,同時承接柳州鋼鐵廠兩座255立方米煉鐵高爐的建造任務,在半年時間內就建成兩座廣西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近代化煉鐵設備,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9.83萬元,實現利潤60.17萬元。1960—1961年,該廠完成西津水電站1000多噸閘門的制造任務。
1960年1月23日,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主席韋國清前往上海,與上海市委書記曹荻秋協商援助事宜。面對廣西的求援,上海市委、市政府一再表示:廣西需要什么樣的工廠就提出來,我們能解決的一定解決。上海支邊企業的干部職工以國家利益為重,“黨指向哪里,我們就到哪里去!”把支援廣西當作一項光榮任務,寧愿舍棄繁華的大都市,奉獻一生,支援廣西建設。上海市確定支援廣西16家工廠,包括罐頭、糖果、橡膠、鋼精、服裝、皮革、針織、制藥、制鎖、油漆等廠。同年2—5月,上海市16家工廠向廣西大遷移,隨遷職工1672人,家屬3086人。如生罐頭廠原來協議遷廠職工314人,實際遷來390人;唐拾義藥廠協議遷廠職工208人,實際遷來256人。其中遷往南寧市的有7家工廠,包括如生罐頭廠、合眾橡膠廠、大中華鋼精廠、華記糖果廠、第三襯衫廠、東華制革廠、友誼皮革廠等,即后來的南寧市罐頭食品廠、南寧市橡膠廠、南寧市鋼精廠、南寧市糖果食品廠、南寧市襯衣廠、南寧市制革廠、南寧市皮鞋廠。遷往柳州市的有3家工廠,即協平漂染廠、瑞豐祥內衣廠、萬里襪廠,3家工廠遷到柳州后,與新建的柳州市針織廠合并,后改名為柳州市針織總廠。遷往桂林市的有4家工廠,包括唐拾義藥廠、金星皮件廠、東方玩具廠、劉永新鎖廠(由5家鎖廠合并而成),即后來的桂林市制藥廠、桂林市皮件廠、桂林市紙制品包裝總廠、桂林市鎖廠。遷往梧州的有躍進化工油漆廠、英雄皮革廠,即后來的梧州市造漆廠、梧州市皮革制品廠。
為迎接上海市支邊企業,自治區撥款160萬元為上海市16家企業建造廠房和宿舍。針對上海市支邊企業職工普遍關心的工資福利、家屬遷移、遷廠費用、財務結算、資產處理、協作關系及協商辦法等方面的問題,自治區黨委決定,凡是上海市到廣西支援建設的工人,可以享受以下政策:工資待遇不變,保留上海市工資類別(上海市的工資類別高于廣西);家屬可以隨遷,農村戶口可以轉為城市戶口,合乎條件的可以吸收當工人;技術工種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提級;住房條件要盡量搞好。上海市支邊職工來到廣西,受到4個城市的領導和人民的歡迎。宿舍不夠,廣西工人騰出自己的房間;行李未到,廣西工人送來了蚊帳、被子。在南寧市明秀路至秀靈路一帶,南寧市糖果食品廠、南寧市鋼精廠、南寧市襯衣廠和廣西民族印刷廠等上海市支邊企業連成一片,被當地居民冠以“小上?!薄吧虾^”之稱。此后還有為數不少的技術工人和干部前來支援廣西建設。1964—1965年,廣西還先后組織216家企業的983人到上海市對口參觀學習。
1965年7月,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主席韋國清第二次赴上海市,向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請求再支援廣西一些工廠,得到支持。自治區經濟委員會主任江平秋帶領輕工、機械等行業的10多位同志趕赴上海辦理遷廠事宜。自治區經委會同上海市經濟計劃委員會、工業生產委員會協商,做出《關于上海支援廣西工業建設的會談紀要》,上海市向廣西遷出6家工廠(包括部分遷出的廠在內),即儉風螺絲廠、電線電纜廠、恒業帆布廠、慶祥針織廠、美豐漂染廠、鴻豐棉紡廠。其中儉風螺絲廠、恒業帆布廠和壓延設備及人員為第一批,1966年上半年遷出,后3家廠作為第二批。同時還引進一批技術骨干到南寧合成纖維廠、南寧絹紡廠、南寧電線廠、桂林絹紡廠、田陽絹紡廠、河池東江棉紡廠等企業工作。
1966年4月7日,化工部根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需要,調整橡膠基地的布局,下達《桂林乳膠制品廠等三個項目設計任務書的批復》,決定在桂林市籌建桂林乳膠制品廠。1967年4月,化工部指示桂林乳膠制品廠籌備處和桂林橡膠制品廠籌備處合并辦公,計劃兩廠合并。同年10月,化工部要求桂林乳膠制品廠和桂林橡膠制品廠分開擴建,兩廠又各自開展籌建工作。1969年兩廠投產。其中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派人來廣西參加桂林乳膠廠的籌建工作(負責對口技術支援的還有廣州十一橡膠廠),上海市乳膠廠105名職工遷入桂林乳膠廠,帶來了6臺設備;桂林橡膠制品廠由上海市橡膠一廠、二廠、四廠、五廠的225名支邊職工和沈陽第四橡膠廠的20多名職工組建而成。
1966年7月12日,上海市儉風螺絲廠和翔華螺帽廠遷往柳州,88名職工及兩條生產線全套設備隨遷,組成生產標準件的企業,定名為地方國營柳州市標準件廠,后改稱柳州市標準件總廠。同月,上海恒業帆布廠遷往柳州市,改名為柳州市帆布廠,1978年改名為柳州織布廠,后改名為柳州市第三棉紡廠。
遷廠初期,篳路藍縷,艱苦創業,來自上海市的干部職工遇到種種嚴峻的考驗。生活方面,吃、住、行不習慣;氣候炎熱潮濕,蚊蟲多;工廠大多地處郊區,交通不便,購物、就醫、孩子入托和上學難等。生產方面,廠房簡陋,條件差,原材料和資金緊張,開工不足,可謂創業維艱。南遷干部職工戰勝各種困難,積極爭取資金,組織原材料,爭取生產任務,努力發展生產,積極開展技術革新,比學趕幫超,工廠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愈來愈紅火。在改革開放以前,上海市支邊企業在廣西這塊南疆土地上牢牢地扎下根,開花結果,成為本行業中有影響的骨干企業。支邊企業帶來的先進的機器設備、工藝、管理經驗和人才,使廣西工業的發展有了較高的起點,很快形成自身“造血”機能,促進了廣西工業的進步。
南寧市罐頭食品廠和南寧市糖果食品廠的投產,使廣西食品工業具有了出口罐頭的生產能力。為了保證生產原料,南寧市罐頭廠先后扶持發展菠蘿、青刀豆、馬蹄、蘑菇等10多個品種的原料基地,到1985年已發展到南寧市周邊的8個縣(市),面積達3萬多畝,對持續、穩定地擴大生產發揮了極大作用,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960—1999年的40年間,使農民增收5.02億元,青刀豆被南寧郊區農民稱為“發財豆”。
上海市支邊企業生產的民用和軍工產品,豐富了人民生活,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的需要,打造出一批響當當的名牌產品,如象山牌菠蘿罐頭、青刀豆罐頭、壯錦牌女用膠鞋、金星牌皮具、龍魚牌油漆、山水牌鎖具、荷花牌糖果等。
1970年,廣西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總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開始居于首位。1978年全自治區工業總產值達到69.97億元,比1950年增長了36.7倍。
改革開放后,上海市支邊企業迎來發展的新機遇,老廠又重新煥發青春活力,有些成為廣西乃至全國的骨干企業。
廣西民族印刷廠一直是廣西最大的一家書刊綜合印刷廠,多年來其生產總值、實現利稅、全員勞動生產率等三項經濟指標高居廣西同行業之首,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柳州建筑機械制造廠發展成為廣西機械工業“四大金剛”之一的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被譽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1971年9月改稱柳州工程機械廠,1989年成立柳州工程機械集團。1992年底實行股份制改組,1993年11月18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廣西第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公司生產技術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進入“中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行列。產品出口至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2005年出口整機870臺,創匯3600萬美元;2006年出口整機1455臺,創匯6187萬美元;2007年底總市值196.68億元。
1988年桂林乳膠廠率先在桂林市及全國乳膠制品行業中榮獲“二級企業”稱號。桂林橡膠制品廠是中南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橡膠制品廠家、化工部重點企業之一,與桂林乳膠廠一起成為桂林南方橡膠工業集團公司(該集團公司是國內十大橡膠工業生產基地之一,1990年被確定為全國三大橡膠制品出口基地之一)的核心企業成員。
1994年11月,南寧罐頭食品廠改組為南寧罐頭食品有限公司。2000年,南寧市襯衣廠進行改制,成立南寧紫苑服裝有限責任公司。
[1]上海支邊企業在廣西[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
[2]廣西著名企業創業史第一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3]謝之雄主編.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大事記(1949-1985)[Z].1986.
[4]廣西通志·機械工業志[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5]廣西大百科全書(經濟卷)[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K291/297
B
1003-434X(2016)01-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