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語
中國民俗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同日本民俗學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交互影響。中國民俗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周作人、鐘敬文等重要學者,都曾經留學日本。他們通過日本,部分地接受了西方民俗學及人類學、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同時,日本民俗學所強調的“一國民俗學”思想與全面精細的研究風格,也在他們本人以及中國民俗學的學術取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另一方面,以鐘敬文為代表的中國民俗學者的學術成果,也在日本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日本著名民俗學者關敬吾就曾坦言,自己是受鐘敬文早年在日本發表的文章啟發才開始有關日中口承文藝的比較研究的。然而,與兩國學界多年來密切往來的事實相比,中國民俗學領域有關日本民俗學理論成就與發展歷程具體信息的了解卻十分有限,對于日本民俗學近年來適應社會變遷而在理論與方法方面發生的探索、論爭和新創造等,尤其缺乏系統的認識。這種缺憾,無疑會對我們正確、深入地理解和反思中國民俗學這一曾深受日本民俗學影響的學科的學術淵源和發展道路,構成嚴重的阻礙。
有鑒于此,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連續刊發福田亞細男教授的系列文章。福田亞細男教授是日本民俗學界卓有成就的杰出學者,前些日子,應北京師范大學蕭放教授邀請,他在北師大進行了系列學術講演,這些文章即是在講演基礎上整理而成。文章對日本民俗學的歷史、主要特征以及近年來的重要發展取向等做了十分系統、清晰的梳理,為中國同行深入了解“他山之石”并進而反思我們自己學術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既簡明扼要又富于啟發性的參考。其中有關日本民俗學歷來重視歷史變遷研究的歸納和說明,不僅有助于改變我們對于日本民俗學的偏頗印象(特別是對于早期的日本民俗學,認為它總是趨于保守或守舊),也為糾正歷來視民俗學為“向后看”的古老學問的陳見做出了有力的回擊。而從福田教授對于中國當代民俗學的初步理解也可以看出,兩國學界之間的確缺少深度的交流,中國的學術成果與最新發展動態,尤其缺乏系統有力的對外介紹。這一點,又從一個側面突顯了加強“交互性交流”的重要性。
本期的“前沿話題”,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交互性”對話與交流的特點。話題的主題,是“影像民族志的理論與中國實踐”,它主要討論的是影像民族志這一廣泛應用于民俗學、人類學等學科當中的技術手段與研究方法。影像民族志的發軔與發展,在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有著不同的具體路徑,但隨著相關技術支持的日益成熟和便利,這種方法獲得了日益普遍的運用,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分支學科,成了一種“美美與共”的知識結晶。本“話題”中的文章,結合民族志研究的對象、目的和方法論轉向,以及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影像民族志手段的應用與發展歷程,不僅對影像民族志在國內外的發展脈絡及其中所存在的種種理論與方法問題展開探討,而且尤其注重對它在中國的具體實踐與經驗的總結。這樣的討論,既展示出足夠開闊的國際視野,又通過具有獨特經驗的理論總結為國際性的知識系統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就此而言,這組文章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有關影像民族志本身的討論所帶來的啟發。
本刊主編 安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