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前沿話題民族志影像的理論方法與中國實踐
主持人語
影視人類學(Visual Anthropology)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正式成為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迄今已近半個世紀,中國影視人類學的學術建設,也已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與人類學的諸多門類相似,影視人類學的學術源流,大都來自西方——特別是歐美學界的理論建構與方法探索,其間亦伴隨人類學學術范式的整體變化,有著豐富而細致的學理嬗變。
作為西方影視人類學代表性學者之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保羅·亨利見證了這一學科在學術體系中的起伏興衰,他所領導的格蘭納達影視人類學中心也被譽為歐洲最成功的學術重鎮。在其代表性論文《 民族志電影:技術、實踐與人類學理論》(徐菡譯)中,保羅·亨利系統論述了人類學百年學科史中,基于影像攝制的民族志文本如何載沉載浮,卻始終延續著學術活力與表述能力。他同時也強調了技術、設備對于影視人類學的重要意義。而在當代,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影像技術的進展,無疑會推動影視人類學界實現更具在場感與互動性的民族志影像形態,并以超媒體形式,對傳統民族志進行信息整合與文化闡釋。
通常意義而言,民族志影像觀照的對象往往是邊緣族群或異文化體系,但這一傳統在人類學界逐漸被打破,以主流社會及文化為拍攝對象的民族志影像作品蔚然可觀,并往往以獨立電影的類型呈現于公眾視野。美國人類學家謝里·奧特納在《非好萊塢:美國夢日暮西山之際的獨立電影》一書中,以獨立電影為切入點,通過對電影主題、內容與拍攝者的系統研究,探討美國社會階級結構的演變歷程。這一研究在本專題之《以電影為切入點的民族志研究進路》(李榮榮文)中得以簡要評介,其對于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參資價值。
中國民族志影像創作雖可追溯至1930年代人類學者的零散記錄,但真正成規模的學術拍攝活動要從1957年啟動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算起。這21部膠片電影囊括17個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傳統,雖有其時代局限性,卻隨著時光流逝,日益顯露出不可磨滅的學術價值?!峨娪叭祟悓W在中國的開創》一文系作者鮑江與“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最主要的作者楊光海先生的對話筆錄,以《麗江納西族的文化藝術》和《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姻》兩部作品為例,揭示這一民族志影像工程的基本創作方法與實踐歷程,是中國民族志電影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也清晰展現出創作者的生命史研究是影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環節。
與上述史論或文本研究具有較大差異性的,是本專題中《花腰傣三部曲與影視人類學的時間厚度》一文所呈現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提升。吳喬在十年當中持續拍攝云南新平花腰傣的民族志紀錄片,將其作品分作“事件”“故事”與“場景”三種類型,各自有其人類學的指向與價值。由于對同一族群的長時間記錄,本文作者深切體會到民族志影像作品在“時間感”上較文字作品更為厚重的力度與歷史價值,這也是影視人類學為人類文明存續所擔當的文化使命。
——主持人 朱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