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民間文學研究學科理論的建構與文本化路向
主持人語
在此輯錄的是于2015年9月在成都召開的“第七屆格薩(斯)爾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宣讀的四篇學術論文。這幾篇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來格薩爾研究的主要學術走向。當下,對于格薩爾的認知和理解早已超越了過去的一系列結論,且學術范式也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轉變,生發出一系列新的學術理念,表現出一系列新的話語取向。其中一個方面即是對格薩爾史詩文本化路徑的探索。史詩由原來的數部,滋芽引蔓,拓章為部,甚至從單一語言敘事走向文本敘事、圖像敘事、音聲文本敘事等跨媒體敘事,均與敘事文學中的“文本化”有著密切的關聯。作為敘事學的主要話語形態,故事和話語是“文本化”的兩大要素,“故事”涉及“敘述了什么”,話語則涉及“是怎么敘述的”。在四篇文章中,后三篇都涉及格薩(斯)爾史詩的文本化問題,無論是李連榮所涉及的關于格薩爾唐卡的年代問題,還是丹珍草和烏?納欽談格薩爾的媒介流變問題和巴林格薩爾的傳說和史詩的互文性問題,均所涉及的是格薩爾敘事文本中“故事”和“話語”兩種形態?!肮适隆焙汀霸捳Z”在同一種敘事文本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猶如人的機體,“故事”是血肉,“話語”是骨骼,非此即彼,無法厚此薄彼。所不同的是,從方法論角度講,李連榮的文章應該說代表了當下仍在延續的本學科中的傳統治學方法。而丹珍草和納欽的論文均代表了格薩爾研究中新的學術取態,即建構主義方法論在格薩爾學科中的應用。諾布旺丹的論文從理論的建構著手,對于格薩爾學術的變遷與發展做了回顧與反思,與其他三篇形成了呼應。葉濤在《民間文化論壇》前一期中說得好,學術史的建構是一門學科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國際格薩爾學術研究經過近200年的發展,也應該說開始走向了成熟期,學科史的系統建構迫在眉睫。
——主持人 諾布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