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視域中的綠色發展

2016-02-02 11:54:04金瑤梅
現代哲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自然界馬克思人類

金瑤梅

?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視域中的綠色發展

金瑤梅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在自然觀的演進中具有革命性意義,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實施綠色發展理念的哲學根基,借助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視角正確看待我國綠色發展的目的、途徑、原則及境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制度詮釋及實踐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綠色發展

作為一種終結德國古典自然觀傳統,將實踐視為一個核心概念與不可或缺的中介,引入到對“人-自然”、“主體-客體”這兩對關系的考量中,以實踐超越人與自然的異化,以實踐消解“主客二分”的割裂,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統一,同時將社會歷史視野引入自然領域的思想,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不僅在發展觀的演進邏輯中具有革命性意義,而且值得我們在當下的歷史語境中重新對其展開理論維度的深層剖析,并將其當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的哲學根基。眾所周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積極回應現實需要,針對我國目前在快速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遭遇到的發展瓶頸,指明了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前行的方向,其中的綠色發展理念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另一個側面映射出我國現階段生態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深入挖掘馬克思人化自然觀所包含的豐富生態意蘊,以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作為我國綠色發展理論建構的主要基石,尤其是借助其視角正確看待我國綠色發展的目的、實施途徑、遵循原則及所要達到的境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制度詮釋及實踐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看綠色發展之目的:讓自然界成為人的無機的身體

自然觀是我們人類對于自然的根本看法,每一個人類個體來源于自然界又最終復歸于自然界,這一循環在歷史的長河里周而復始,構成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無法割裂的歷史性聯系。我們在與自然界的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不斷地在自然那里反觀自身,確認自身的本質力量,同時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在每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重構自然觀。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自然觀主要經歷了從古代樸素自然觀到近代機械論自然觀再到現代有機論自然觀的三次大的嬗變。從對什么是生成自然的“始基”這一本源性問題的思考來看,又存在著唯心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自然觀之區別。就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之一的德國古典哲學而言,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自然觀與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抽象自然觀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克思在對這兩者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發動了一場自然觀領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建立起自己的以實踐為基礎的人化自然觀。

何謂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馬克思在自己的論著中沒有作出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而是

以理論迂回的形式進行了闡釋,為馬克思之后無數的馬克思主義者留下了解讀的空間。雖然缺乏直接的語詞判斷,但是馬克思在多個地方,尤其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反復提及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化的自然界”及“人本學的自然界”等概念,從這些論述可以大致窺見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大致內容。比如,他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頁。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人們借助于感性的、現實的對象性關系的存在,借助于將一個獨立于人類之外的自然界改造成一個屬人的自然,從而將人與其他的物種區別開來,同時不斷印證主體自身的能力,把握在“人-自然”這對傳統關系中的主動權。又如,馬克思指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連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同上,第87頁。這段話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唯物主義本質,人的感覺、精神世界的源泉是作為對象性存在物的自然,反之,將自然人化的過程又賦予了人的感覺及精神世界更豐富的內涵,這一過程是交互進行的,是一種雙向對象化關系:“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173頁。再如,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89頁。這里馬克思所提及的“人本學的自然界”與“人化的自然界”一樣,都強調了自然界的對象化與人化。人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生產勞動使純粹的自然逐漸被人化的自然所替代,與此同時那些“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同上,第116頁。。顯而易見,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馬克思就將自然界當作人類身體的延伸來看待。盡管人在類的意義上而言,存在著生理器官方面的局限性,人在每個個體的意義上而言,也存在著生命的有限性,但是通過人的感性實踐活動作用于自然,自然界成為了人的無機的身體,超越了人類有機體的局限性與有限性。如此,生成了以人為中心由內而外擴展的三個共時態的同心圓,最里面的一個為人類生物有機體,中間一個為次生的無機身體——人化的自然,最外側的一個為原生的無機體——沒有任何人類足跡的原始自然。這三個同心圓處于同一界面,彼此相互聯系、不可分割。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范圍日益擴大,原生的無機體日益縮小,不斷轉化為次生的無機體。

依據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人應當積極地認識、改變自然界,因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同上,第92頁。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視野來看我國綠色發展的目的,得出的結論不言而喻: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界,使自然界更好地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產品及精神內容,促進人的更高層次、更自由全面的發展,使自然成為人的無限拓展的無機的身體。一言以蔽之,我們應積極使自然為我所用。實質上,單單從語言分析的層面來講,在“綠色發展”這一詞匯中,孰輕孰重已見分曉——“綠色”起到了修飾詞的作用,主題詞則是“發展”。無論是綠色發展還是其他的“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四大發展理念,或是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最終的落腳點都在后面的“發展”二字上,也就是說,最終的目的依然是發展,而不是為了顧及“綠色”便主動放棄“發展”,退化到叢林時代。雖然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處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發展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只有不斷發展才能緊跟時代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使中國人民享受到發展帶來的一切物質文化成果,提升生活的整體品質,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團結,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張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走出自蘇東劇變以來遭遇到的低谷。

二、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看綠色發展之途徑:勞動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

在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強調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歷史語境中,國內外很多馬克思主義學者都致力于在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中尋找到理論依據與觀點支撐。的確如此,馬克思沒有專門的、系統的生態思想,他的生態思想集中體現在其人化自然觀中,相關的論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體現得最為典型,此外,在博士論文中他闡述了對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看法,尤其是贊賞伊壁鳩魯將神趕出了自然界這一顛覆傳統的做法,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則重點展開了對費爾巴哈式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批判。這些馬克思早期的論述綜合起來,構成了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大致框架,而真正使馬克思人化自然觀變得更加完整、更加科學的,無疑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這一后期巔峰之作中關于勞動是實現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過程、資本主義使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出現了斷裂等論述。這些論述使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以前后統一、層層深入的形式呈現在馬克思不同時期的論著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這樣說道:“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7—208頁。按照這段話的表述,我們不難得出三大結論:第一,人是一種特殊的自然力,因為人具有用自身的活動來改變自然界其他自然物質的能力,因此人在一定意義上與自然界的其他自然物質相對立;第二,勞動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這一過程存在雙向的物質變換,既包括人對自然的作用力,又包括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力,體現出人與自然的交互性;第三,人并不是獨立于自然界之外的,人通過勞動改變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身,即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出現了自身的自然化、物化現象。由此可見,在馬克思的視野中,勞動作為人類所獨有的感性實踐活動,只有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統一,勞動的過程使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及物化得以實現。不僅如此,馬克思還認為勞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同上,第215頁。。此外,馬克思還在《資本論》中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盲目推崇資本的力量,過度掠奪自然而導致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出現了難以彌補的斷裂。

通過分析上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我們看到他一方面通過強調人類勞動的重要性而重申了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思想主陣地所闡述的人化自然觀,另一方面又在后期著作中以“物質變換”、“物質變換斷裂”等提法為理論亮點進一步豐富了人化自然觀的內容,這一前后統一的理論邏輯有力地駁斥了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只顧闡釋社會的經濟關系而放棄了對自然的關懷尺度這一說法。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角度來說,人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獨有的類活動——人的勞動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原本自由、獨立、自在的原始自然被打上了人類的印記,使自然變成了一個體現人類意志的對象性存在物,使自然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沿著人類預設的軌道前進。強調自然的人化,這是馬克思的自然觀區別于其他自然觀的獨特之處,如果看不到自然生成發展的人類學維度,就無法理解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也無法完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任務——改變世界。那么,是否強化馬克思自然觀的“人化”的一面,就放棄了自然的尺度呢?是否為了張揚人的主體性而可以無視自然的承載能力呢?是否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是沒有邊界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質上,馬克思關于“物質變換”的提法再次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在無形中為人化自然觀預設了一個理論邊界,即強調自然的人化不能超越一定的限度,因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物質能量的相互交換、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一部人類史同時交織著一部自然史,如果只顧及人類自身的利益向度,就會使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發生斷裂,到時高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會無情落下,無法挽回的生態危機將是人類自身理性失范、行為失控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因為生態惡化不僅僅意味著對自然界的再生能力、自我修復能力構成了威脅,同時也構成了人類自由的最終限度,甚至是構成了人作為一個類存在物的最終限度,這是對人類短視心態與急功近利行為的懲罰。此外,馬克思關于“物質變換斷裂”的提法更是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資本主義世界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遭遇的生態問題,為人類如何慎重地處理自身與自然的關系敲響了警鐘。

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所認為的勞動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等主張出發,我們在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操作層面之時,要注意使自然人化的過程保持恰當的“度”,即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既可以使自然為人類的生存及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又可以使自然的自我循環、自我修復得以持續下去。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想在發展的軌道上全速前進,否則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就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時至今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擁有“中國速度”、“中國觸動”、“中國震撼”及“中國超越”,就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當然,發展不能盲目地、無節制地進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對人們實踐活動的類型、方式及手段進行限定、制約。主張綠色發展是為了獲得更好、更多、更持久、更有深度的發展,在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要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關于物質變換、物質變換斷裂等闡述中獲得啟迪,在人化自然的過程中注意保持應有的警醒意識,使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

三、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看綠色發展之原則: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然界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強調人在把握人與自然這對關系時的主動性,但是人類使原生態的自然人化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征服自然的過程,而是一個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然界、重構自然界的過程。人類要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礎上,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對自然的單向度的改造關系轉化為情感性、詩性的審美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更高境界中實現各自的完滿與融合,這也是人的自然化過程。人與地球上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人是具有審美情趣的類,人在審視獨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之時,除了價值標準、功利需求之外還有審美標準及對美的訴求,而這些在僅僅具有非常低級的心理活動的動物那里是不可想象的。

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8頁。這里馬克思所提到的“人再生產自然界”,不是像動物那樣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出發占有自然資源,而是從人的審美標準出發,以生態美學的原則來重建自然,人化自然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美化自然的過程。反過來,人依據美的原則構建成一個美麗的人化自然之后,從中可以感受到身心極大的愉悅與快樂。正如馬克思形容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說的那樣:“這種關系通過感性的形式,作為一種顯而易見的事實,表現出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說成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具有的人的本質。”*同上,第80頁。不管是自然的人化還是人的自然化,都應當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在自然生態美的原有基礎上體現出人對美的追求,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本身就折射出別樣的美。由此可見,馬克思不僅是一個思想深邃的哲學家,也是一個頗具品味的美學家。

從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這一命題出發,我們可以得出進一步的思考:第一,人類主體具有獨特的審美能力以及自由地建造美的能力,我們要開發自己的潛能,意識到、利用好并駕馭好這些能力,不能僅僅停留在動物本性這一低級層面,而是要通過感性實踐活動在自然身上凝聚人類獨一無二的智慧,發揮人類無窮的美的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第二,使自然變得更加美麗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母體,人類是自然之子,從人的本性出發,人喜歡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回歸自然,而不是厭惡自然、排斥自然、遠離自然,自然界的春花秋月、一草一木總是能夠在人的內心引發種種對美的鮮活的體驗。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例,“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是中國的哲人們孜孜以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境界,而“格物致知”則是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思量,人從中感悟哲思、獲得真知,自然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第三,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自然就是要盡量減少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矛盾,控制那些不符合美的規律、美的原則的人類行為,而不是將人的主體意志凌駕于自然規律之上,破壞自然原本具有的平衡之美,我們應當在維護自然的原生態之美的基礎上,用人文之美加以錦上添花,使經過人工雕琢過的自然變得更加令人賞心悅目,給人多維度、全方位的美的體驗。人化自然的過程不是動物式的占有,而是屬人式的占有。正如馬爾庫塞所說的:“這種對自然界的‘屬人的占有’將不再是損害性和破壞性的了,它將順應自然所固有的生命向上力、感性和美的特性。”*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西方學者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152頁。

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主旨出發,人們獲得的認知是對主體性的確證、自信,人的主體性不斷展開、不斷深化,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程度不斷加劇,自然人化的過程就越來越快,當代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已經成了人類主體性持續擴張的助推器,由此而來產生的生態風險令人擔憂。馬克思早已意識到這一隱患,除了強調人與自然的天然紐帶,將人首先是作為“自然的人”設置為人化自然觀的前提之外,他所主張的用美的規律來塑造自然界為人類無限膨脹的主體性樹立了不可跨越的藩籬。這是人實現主體性的基本原則,也是人使自然人化的具體途徑。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視野來看我國綠色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是:開發、利用自然要符合美的規律,也就是注重“綠色”,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本身的和諧之美,不超越自然對人類實踐行為的承受能力,在自然能夠承受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主體的利益,使人與自然各自的發展都能實現可持續。我們現階段提倡的“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衍生物,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風起云涌的環境保護運動中就已經被提及,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將其作為新發展理念重新提出,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現實層面出現的問題倒逼理論層面必須要加以調整。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隨之而來凸顯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心頭的困擾,使人們在享受發展帶來的巨大成果的同時不免對發展的前景憂心忡忡。我國原有的依靠資源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合時宜,歷史已經到了不轉變原有發展方式,現有的發展就難以為繼的關鍵時刻,綠色發展勢在必行。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倡導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然界,我國的綠色發展在具體實施時應當遵循這一原則。

四、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看綠色發展之境界:實現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結合

從原始漁獵文明時期人對自然界的頂禮膜拜到農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再到工業文明時期人對自然資源的貪婪掠奪,自然走下高高的神壇融入具體的世俗,由被人們所敬畏到成為“有用的物”被奴役,人與自然之間的異化不斷加劇。從源頭上來解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對自然的依戀類似于俄狄浦斯情結那樣潛藏、沉淀在每個人類個體的內心深處,不管遭遇到何種挫折,總是渴望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并在那里找到心靈休憩的家園,但是每個時代的人們卻以自己的實踐活動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這勢必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出現一定程度的異化關系。

隨著現代工業社會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異化勞動隨處可見,隨著財富的日益積累,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也持續升溫。人與自然的異化主要表現為生態問題日益凸顯,人的次生的無機身體不斷向原生的無機體野蠻擴張,無情地吞噬原生的無機體,人主要按照功利原則而非美的原則來重建自然、人化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突出表現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人際關系越來越冷漠。在此過程中人與自身的異化也變得更深了,因為人是自然的人,人無法割斷與自然的聯系,同時人也是社會的人,人與他人的相處與交往構成了其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及社會的異化便意味著人與自己的生物屬性、社會屬性的異化。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使“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8頁。。那么,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出現了:如何通過努力去超越、解構這些異化?雖然在這些異化面前,“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同上,第107頁。,但是,“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同上,第107頁。,因此,人總是竭盡全力試圖去超越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及人與自身之間的種種異化關系。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徹底解決上述異化問題的使命應當由共產主義來完成,因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他精辟地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同上,第81頁。作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共產主義社會的特點是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滿足,人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地、自由地發展,人們不再為滿足自己的物欲無休止地掠奪自然,也不再為人與人之間財富的多少爭得頭破血流,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異化隨之消亡,人可以自由地把握與自然、社會、自我三個層面的關系,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獲得了完全的解放,這是對一個異化社會的徹底超越,標志著異化時代的終結。馬克思對此描述道:“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22頁。當然,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上,第135頁。,因此,在馬克思看來,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不可能在烏托邦式的臆想里實現,也不可能存在于人類歷史與人類實踐活動的視野之外,而應當在人類現實的社會中實現,同樣道理,人的解放也“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同上,第154頁。。他如此說道:“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83頁。

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視野來看我國綠色發展經過上下求索之后所預想達到的理想境界是實現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結合。馬克思在其文本中提及的是“人道主義”而不是“人本主義”,這兩個詞有所區別。人道主義在西方是一股源遠流長的思潮,涉及人性、人的價值等諸多方面,它出現在以西方人文思想為生長土壤的馬克思的理論中不足為奇,而人本主義更偏重于在哲學領域中將人與自然進行比較時突出人的主體性地位。不管是哪個詞,都緊緊圍繞“人”這個核心概念來言說。上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道主義的闡述,其文本語境是論述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因此這里我們將其暫時理解為與“人本主義”一詞具有共同的含義,即指人類的主體性地位。自然主義從自然的存在、發展出發來反觀人類的活動,人本主義則以人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原則來與自然相處,對兩者孰輕孰重的思考稍不留意就會陷入某一個極端:或者自然中心主義,或者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自然中心主義即將人類等同于宇宙萬物,放棄人類尺度,主張人類中心主義則將人的利益訴求作為唯一的價值標準而絲毫不顧及自然的存在狀況,從含義本身就可以看出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各自的弊端。我國的綠色發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自然與人類的“雙贏”,即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統一,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一方面發揮人的主觀動能性積極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依據美的原則再生產出整個自然界,創造出更加美麗、美好的人化自然圖景,實現人與自然基于高級形態文明基礎之上的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我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美化自然,堅持以綠色發展的理念來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從歷時態的角度來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充分意識到一個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我們這一代人與無數子孫后代共同的家園。

綜上所述,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及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對我國在現階段實施綠色發展理念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責任編輯 林 中)

*本文系上海市曙光計劃“綠色發展的理論維度研究——以生態社會主義為參照”(15SG55)、同濟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西方生態社會主義及其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啟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金瑤梅,(上海 200092)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B27

A

1000-7660(2016)05-0024-06

猜你喜歡
自然界馬克思人類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自然界的一秒鐘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例說“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學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区一区| 激情综合网址|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狠狠| 国内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影院|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亚洲床戏一区|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九一九色国产|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五月天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αv毛片|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福利国产在线|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性视频久久|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福利片91|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人妻|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欧美高清日韩|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精品国产91爱|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亚日韩Av|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三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午夜天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