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林 李 強 張永禮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
新加坡警務機制芻議
陳林林 李 強 張永禮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新加坡警察部隊以廉潔高效、執行力強的良好形象而聲譽卓著,這歸功與新加坡獨特而有效的警務機制。新加坡警察體制特色鮮明,可概括為激勵性警務機制、預防性警務機制和鄰里警崗——伙伴性社區警務機制等,這些富有特色的警務機制鑄就了新加坡警察隊伍高效的行動力表現,也為新加坡的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新加坡警察部隊的警務機制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
新加坡;警務;機制
新加坡警察部隊隸屬新加坡內政部,新加坡警察與我國警察在警種建設上差異較大。在我國,警察屬性相對單一,統稱人民警察。根據任務和性質又可分為公安民警、武裝警察等。在實際工作中,我國公安機關還雇傭一定數量的輔警人員,這類人員與人民警察不同,不具有法定執法權。而新加坡警察的種類有五種:正式警員、志愿警員、戰備警員、非制服人員、全職國民服役警員。新加坡共設6個警署、33個鄰里警局(相當于我國的派出所)、65間鄰里警崗(相當于我國的社區警務室或警務工作站)。
新加坡警察部隊擔負打擊犯罪、管理交通、維護新加坡水域及海上設施安全等方面的任務。根據新加坡法律規定,警察部隊中的正規警員均來自新加坡警察學院。他們經過專業訓練,掌握各種專業知識并熟悉多種制式武器的使用,是新加坡警察部隊的骨干力量。根據新加坡法律規定,年滿18周歲的男性公民都必須要服兵役,期限為兩年半。在服兵役期間,他們中的一部分會被分配到警察部隊。這些服役者雖然沒經過警察學院的正規訓練,但和正規警員一樣執行各種任務,退役后成為警察戰備人員,遇到重大警情可隨時接受調遣投入警務行動。志愿警員則由社會熱心人士組成,不論他們是什么職業種族,比如企業老板,大學教師,尋常百姓等,都有權利和資格申請做志愿警察。一旦被新加坡內政警察部隊錄用,他們會利用業余時間為警察部隊工作。這些志愿警員不穿警服、不佩戴任何與警察有關的飾品,一般只做輔助性的工作,而政府只以象征性地方式支付這些志愿警員每小時3.5新元補助。志愿警員的設立,一方面從主觀上滿足了部分公民有志于短期或業余時間服務警察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為那些愿意了解警察、走近警察的市民創造了機會,這為創造警民和諧的氛圍提供了機會。非制服人員,主要指那些在國家技術鑒定機構工作的從事技術鑒定的正式工作人員,他們承擔警察部門提供的樣本檢測、實物檢驗、技術鑒定等工作。總之,從新加坡警察體制的構成來說,正式警員、戰備警員、志愿警員、非制服人員以及全職國民服役警員等共同組成了新加坡特色鮮明的警察隊伍,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隊有益和必要的補充。
(一)激勵性警務培訓機制強化了新加坡警察部隊積極的進取精神和不斷創新的專業化水準
新加坡特別重視在警察部隊培訓領域的激勵。根據新加坡警察部隊有關法律規定,一般警察通常要進行6個月的基本訓練,方能正式從事警察工作。在每一期警察培訓結束后,新加坡警察部隊培訓局還要召開專門會議,組成專門的專家和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課程的評估。同時,對于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警員,培訓局還設有專門人員來聯系服役警員所在的工作單位,了解警員的工作表現和業務技能從而來檢驗培訓工作的效果。
在工作中的激勵機制更顯著。新加坡警察部隊采用激勵性警務機制來激發警員的工作熱情。新加坡警察部隊在普通的工作部門和崗位上設定若干激勵機制,明確激勵目標,比如職位競爭、年終“花紅”(獎金)、帶薪休假、房屋補貼等激勵目標,應用多種方式督促警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預防性警務建設機制鑄就了新加坡警察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出色的戰斗力
預防性警務機制是新加坡警察部隊建設的主導思想,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隊的顯著特色,這也是推動新加坡警察部隊不斷創新隊伍建設、持續提高警察部隊戰斗力的力量源泉。
在加強行動能力方面,新加坡警察部隊主要通過自身隊伍建設提升警隊戰斗力。警察部隊的主要職責在于保障新加坡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維護新加坡的繁榮穩定。在具體工作目標上,新加坡警察部門要求警察在工作時,諸如調查、詰問、取證等工作方面,發揚專業主義精神,以警察的職業道德要求自己,嚴肅認真,以優秀的專業素質依法辦案提高破案率。新加坡警察部隊緊緊跟隨國際先進警察科技的發展,及時引進世界上先進的警察隊伍建設和管理理念,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警察隊伍,實現警務現代化和國際化。新加坡警察部門充分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拓展和強化警務信息化的信息源建設,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和尖端設備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同時,培訓和招募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專門進行信息分析研判等工作,從而加強新加坡信息情報建設工作,做到及時掌握犯罪線索,實現預防和精確打擊違法犯罪的目的。
(三)富有特色的“鄰里警崗”建設機制創建了新加坡警民和諧的安全居住環境
鄰里警崗即是新加坡警察部門按一定的區域建立警察工作辦公室的制度,這和我國的警務室類似。鄰里警崗是新加坡推動警察部隊走向基層,走向民眾,走向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舉措,這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隊與民眾構建良好警民關系的基礎和平臺,是構建新加坡警民關系——伙伴性警民關系的關鍵和實質所在。在建設良好的伙伴關系能力方面,新加坡警察部隊把“加強與社區的伙伴關系”作為警察隊伍建設的重大指導方針之一。從2001年開始,新加坡警察隊伍全面推行鄰里警局制度,按一定的人口數量或區域為單位,建立新加坡警察隊伍的前方基地——警局;再依此向下推行,在警局轄區內建立若干警察執勤點——警崗。新加坡警察部隊以鄰里警局、鄰里警崗為依托,通過建立互動和諧的警民關系,從而實現惠民便攜的柜臺服務、省時便利的網上服務、上門走訪的社區訪問以及警情快速反應等多方面的警務工作模式,這些不斷創新的警務工作模式為新加坡社會提供了快捷、方便、高效的優質服務,從而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民眾也成為幫助警方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參與者和積極力量。
在增強組織適應能力方面,新加坡警察部隊主要以建設學習型組織為目標,通過集體領導、知識性管理、革新文化等途徑,不斷改進行動方式和運作方式,適應社會的變化和需要。警察的人數有限,而實際情況卻在基層掌握,因此,警察必須依靠社區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治安。新加坡首先實行鄰里警崗制度,把警察崗位前移至社區,使警察和社區居民更好地融為一體,共同打擊犯罪。新加坡警察騎自行車在社區巡邏的制度就是社區警務的生動體現之一。正是新加坡警察部隊這種良好的警務機制和出色的行動能力,為新加坡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治安環境,也成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入警程序和政策,從制度上保障警察隊伍的整體素質
新加坡警察部門在人員招錄和辭退方面建立了較為有效的制度。除了個人申請加入新加坡警察部隊外,新加坡警察部隊每年都會舉辦招募推介會,在一些好的優質的大學中召開警察招募宣傳會;同時,還制定招募警察推薦措施,對于成功推薦符合條件的人員進入警察部隊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表彰和獎勵。在警察隊伍管理方面,新加坡警察部門對予表現不稱職和不適合在警察部隊工作的人員,進行兩個階段的評級警告和9個月的考察期,到期如果仍不能達標將予以解雇。我國的警察隊伍招警改革仍在探索中,當前應該認真
總結招收警察的經驗,針對存在的問題,不斷加以改進,探索出新的途徑和方法,從實際出發,理性設定招警人員來源,完善公安院校警察培養機制,合理簡化招考程序,科學設置考錄職位,從源頭上確保警察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要加大清理、辭退不合格警察的力度,組織專門力量,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清理辭退工作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確保清理辭退工作有章可循,規范可行。可以這么說,我國公安機關內部,有部分警員責任意識淡泊,腐化變質,從人民安全的守衛者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也正是這些人,給公安機關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公安機關隊伍建設,尤其要加大清除不良分子的力度,從而保持公安隊伍的良好形象和戰斗力。
(二)重視加強警民公共關系建設,樹立公安機關的良好形象
新加坡警察部隊非常重視與社區群眾的溝通與交流,警察在市民心目中有著良好的形象和聲譽。當前,我國公安機關還需要加強警民關系建設,塑造更加健康和積極的警察形象。為人民服務是我國公安機關的神圣宗旨,公安機關不僅要把各項公安保衛任務完成好,也要積極宣傳廣大民警忠于職守、敢于奉獻的精神,向社會展示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健全警察培訓機制,持續提升警察部隊的綜合行動力
新加坡警察部門特別重視警察隊伍的教育培訓,組建了專門的警察部隊教育培訓機構。新加坡警察部隊在組織機構中設有專門的培訓局,培訓局下面設培訓發展與控制組、基本訓練中心等若干機構,國家警察學院院長出任培訓局局長。這些培訓機構設備先進,教學人員經驗豐富,教學方法先進,通過長期或短期的培訓教育來提升新加坡警察隊伍的專業水平和執法能力。對我國警察隊伍來講,要針對不同警種、不同地區的各自特點,設置不同的警察培訓課目,在整體上形成制度性的警察培訓機制,通過警察培訓機制持續性地、有針對性地、科學合理的提升警察的專業水平。隨著公安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公安機關應加大公安信息化應用能力方面的警務培訓,提升廣大公安干警新型警務技術的使用水平和意識。在專業培訓方面,為了提高效用性和專業性,強化按需培訓和菜單式培訓。同時,對整個公安干警應強化培訓媒體應對、群眾工作、群體性事件處置等內容。在培訓過程中要嚴把訓練考核關,將培訓效果與警銜晉升、職級提拔、立功受獎等掛鉤,確保警察教育培訓能充分發揮出提升警察隊伍戰斗力的目的。
[1]劉啟剛,周立秋.新加坡教育培訓工作的運作模式及啟示[D].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2015(6).
[2]龔少雄.新加坡警察隊伍建設經驗及啟示[N].珠海特區報,2013-09-08.
[3]劉波.新加坡警察隊伍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公安教育,2009(6).
[4]劉少才.廉潔親民的新加坡警察[J].人民公安,2009(11).
D
A
2095-4379-(2016)36-0072-02
陳林林(1992-),女,遼寧沈陽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禁毒學系2014級研究生;李強(1978-),女,博士,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律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法理學方向研究;張永禮(1975-),男,博士,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禁毒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禁毒學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