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勇
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5
?
離婚法定理由研究
彭 勇
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5
在我國民法框架下,離婚制度的核心內容是離婚法定理由。離婚法定理由也是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重要判斷標準,直接會影響法院的判決結果。在新的《婚姻法》當中,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以“夫妻的感情現狀是否完整”為主要依據。但是,從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來看,僅僅以夫妻感情是否完整作為是否判決離婚的主要參照標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主要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分析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判定婚姻關系解除的可能理由,為我國離婚法定理由的拓展化以及標準化提供一些有用的理論價值和實踐作用。
離婚案件;法定理由;實證研究
本文作者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人民法院工作十余年,近期專門收集了自己從2011年—2012年期間所審理過的離婚案件,并對這些案件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和分析。在本次調研過程中,一共翻閱了該法院50宗離婚審判案件的檔案,這些案件中有41宗被法院判決準許離婚,占調查案件總數的82%;而只有4宗案件被法院判決維持婚姻關系,占調查案件總數的8%;另外10%的案件法院的判決結果主要是其他情形。從調研結果來看,在42宗準許離婚的案件材料中,上栗縣人民法院判決準許離婚時,適用婚姻法第32條第3款第(一)項規定的情況有2宗,占準予離婚案件的5%;適用“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的有78%,而由20%的準許離婚案件中的準許離婚的原因是“由于夫妻感情不和而分居期限超過2年的”,上述兩種原因是當前法院判決準許離婚的主要理由,兩者之和占90%。從立法精神上來看,婚姻法所列舉的那些離婚理由通常都是當前社會婚姻糾紛過程中比較普遍的情況,而以這些理由作為判決離婚的參考因素,能夠提高婚姻法使用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從上述調研的情況來看,隨著我國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司法實踐中各種新的離婚原因正影響著法院的判決結果,離婚案件判定的相關法律依據也呈現著多樣化的特點。從判決準許離婚的案件材料來看,隨著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婚姻關系的破裂已經成為社會矛盾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當前的一些研究表明,婚姻關系破裂已經成為影響家庭關系的重要因素,成為人們法院判決離婚訴訟的重要法律依據。
目前我國現行婚姻法中對“夫妻感情破裂”的衡量標準沒有具體確定性,判決準許離婚的依據比較籠統。如何正確衡量夫妻感情是否已經破裂成為司法實踐中法官必須考慮的問題。審判法官應該怎樣準確認定夫妻的感情確實難以維系乃至破裂呢?這在婚姻法的司法審判中存在較多爭議和沖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縮小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圍,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曾經出臺了一個司法意見,是對如何來判斷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評判依據提出了一些意見:“判斷一對夫妻感情是否已達到破裂的標準,應從婚姻雙方起訴離婚的原因、婚前雙方之間的感情基礎、婚后的感情狀態、夫妻關系的現狀以及夫妻雙方之間是否存在彌補分歧的潛在可能性這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這個意見的規定來看,基本明確了“夫妻感情破裂”概念的判斷標準和依據。在翻閱一些婚姻法的教材時,或者在一些婚姻法專家的專家意見中,我們都能發現他們對上述五個方面來綜合考察夫妻感情是否確認破裂的準確度性和合理性的認可。然而,從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夫妻生活中的矛盾復雜多邊,夫妻之間出現感情變化的因素較為廣泛,而僅僅將上述五個條件作為法院判斷夫妻的感情是否真的出現破裂的衡量標準,顯得有失偏頗。司法實踐中不但法官群體對上述標準難以統一把握,老百姓的理性判斷能力更加有限。從社會關系的真實情況來看,以上標準是否科學業存在分歧,比如說,夫妻乙方之所以向法院提出離婚,就說明夫妻關系已經出現較大的問題,就算他們“婚姻基礎”很好、結婚前的生活狀態很好,也不能保證夫妻之間的關系在婚后依然樂觀。相反,對那些婚姻基礎較差的夫妻來說,比如父母包辦婚姻的夫妻,他們可能在婚后的感情比婚前要好上一百倍。此外,就算“婚后感情”非常和諧的伴侶也不能保證他們能夠長期保持夫妻恩愛。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判斷是否符合離婚的條件”與夫妻感情破裂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況且,生活中我們無法準確判斷夫妻關系是否和諧。通常所見的“性格不合、沒有共同愛好”或“與對方在一起不快樂、感覺不到幸福”的理由是否足以認定夫妻之間不存在一點感情基礎?而一些以“互不尊重、不理解他人”為理由起訴離婚的訴求而被法院批準離婚?婚姻法定因素的最后一個要素是:“是否存在潛在的符合可能”,這個理由基本上成為法院判斷夫妻感情是否出現破裂的重要性依據,當然顯得有些蒼白和盲目。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單純以夫妻之間的感情破裂作為法院判定夫妻是否應該離婚的理由,即不符合婚姻關系發展的實際情況,也不符合我國婚姻立法的真實目的。這樣的法律理由不但無法約束夫妻雙方謹慎對待婚姻關系,反而容易造成婚姻家庭關系的隨意性。也就是說,現行婚姻法中規定的夫妻雙方感情破裂的衡量標準并不具有確定性,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因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帶來額外爭議,因此必須進一步縮小夫妻雙方感情破裂的解釋范圍,明確法官的衡量標準,提高法院對離婚案件的審判效率。
筆者作為一名資深的法律從業人員,已經歷過許多的離婚司法審判實踐活動。從社會上的司法實踐的經歷中筆者發現,通常情況下當事人起訴離婚的一次就判決支持的情況非常少,法官最少都要經歷兩次起訴才會判決準許離婚,這種判斷離婚的標準不但浪費了較多的財力和司法資源,而且往往無法緩和社會矛盾。就算從現存的婚姻法對離婚的法定條件進行推理,也難找出同意標準的判斷依據。但是,在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卻采用了更加局限性的列舉法,僅羅列了14項具體的理由以確定夫妻感情是否出現破裂,這些理由雖然在司法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不明確的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新婚姻法中的有關無效婚姻的制度,非自愿情況下結婚的、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結婚的、重婚的、近親結婚的、患重大疾病而被禁止結婚的以及含有潛在目的來騙取結婚證這些一系列情況將被確認為無效婚姻。要想解決目前婚姻法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和缺陷,進一步完善我國婚姻法的立法體系,就必須要結合我國婚姻家庭關系現狀及未來走向,構建出更加科學、操作性強的婚姻法規范。因此,盡快修訂我國的婚姻法,進一步明確離婚法定的理由,有助于實現司法力量的權威性和公平性,促進我國婚姻家庭關系走向更加健康的步伐。
[1]楊大文.婚姻法家庭法(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李莉莎.我國離婚法定理由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渝州大學學報,1998(2).
[3]丁英華.對我國離婚法定理由實踐考察[J].科技信息,2007(35).
D
A
2095-4379-(2016)36-0098-02
彭勇(1979-),男,江西萍鄉人,江西財經大學法律碩士,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講師,研究方向:婚姻法、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