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騰
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武漢 430100
?
從一則案例看盜竊與詐騙的區分
王 騰
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武漢 430100
本文通過一個案例對盜竊和詐騙進行簡單分析。
案例;盜竊;詐騙
2015年12月6日凌晨1時許,犯罪嫌疑人吳某某、黨某某經通謀后分別駕駛牌照為A、B的罐車,分別裝載40余噸干粉水泥駛進武漢某混凝土公司。二人先后將罐車過磅后,由吳某某卸載其罐車中的水泥,黨某某則假裝卸載其罐車中的水泥。后吳某某、黨某某輪流駕駛牌照為A的空罐車重復過磅,過磅員誤認為該二人所運送的兩車水泥均已卸載完畢,隨后,犯罪嫌疑人黨某某偷偷將牌照為B的罐車中約40噸干粉水泥載出該混凝土公司。后二人將拖出的干粉水泥以每噸320元的價格予以販賣,獲利10000余元。
第一種意見認為,二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假裝卸貨、重復過磅的欺騙方式,使過磅員誤以為兩輛罐車均已卸載完畢,從而允許黨某駕駛裝有水泥的罐車離開公司,二人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二人雖有欺騙的行為,但主要利用的是過磅員的疏忽得以將空車重復過磅,從而將載貨罐車偷偷運出公司,二人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上述兩種意見看似都有道理,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針對這種夾雜著盜竊行為和詐騙行為的情況,要正確判斷犯罪行為性質,首先不可避免地要先來探討兩罪的客觀構成要件。所謂“盜竊”,是指竊取他人占有的財物的行為,而何為“竊取”,則是指違反被害人意志將他人占有的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人占有,在此需注意的是:一、并非但凡采取了秘密的手段皆等同于“盜竊”,二、“盜竊”并不限于采取秘密的手段,換言之,“秘密性”既非“盜竊”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盜竊罪區別于詐騙罪的客觀特征在于財物的轉移占有違背了被害人的意志,被害人并無處分行為。所謂“詐騙”,是指使用欺騙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其內在含義包括: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基于該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使得行為人或第三人取得財產而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即詐騙罪中的“財產轉移占有”是詐騙對象基于錯誤認識的處分行為導致。
本案中,黨某某既有假裝卸貨后將空車重復過磅的欺騙行為,又有將未卸載的水泥偷運出廠區的竊取行為,但從財產轉移占有的原因來看,罐車中的水泥被運出混凝土公司,是吳、黨二人所為,而吳、黨二人的欺騙對象過磅員對此并不知情,更無基于錯誤認識的處分水泥或者容忍行為人自行拖走的意思和行為;另外,從職責的角度來講,過磅員僅能允許空車出廠而不允許載貨出廠,吳、黨二人將水泥運出混凝土公司是違背了過磅員的意志,故二人的行為應涉嫌盜竊罪,而非詐騙罪。
實踐中,像上述案例一樣夾雜著盜竊行為和詐騙行為的情況不勝枚舉,不同人對盜竊罪與詐騙罪區分標準的不同認識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理論界對于區分盜竊罪和詐騙罪的主要觀點有三種:
一是主要手段說,即區分二者的關鍵在于行為人在非法占有財物的過程中哪個手段作用更大,這種觀點存在著對主要手段的界定標準模糊和無法獨立完成對案件定性的問題;二是吸收或牽連說,如某些情況下,欺詐手段只是盜竊行為的輔助手段,應當被盜竊罪吸收,或者說,行為人出于同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各行為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是實質上的數罪,但由于牽連或吸收的原因而處斷為一罪,但這種觀點的問題在于:在相當多的盜竊和詐騙交織案件中,行為人的竊取和欺騙的手段并不能各自成立一個犯罪行為,行為人的行為實質上就是一罪,只是在定性上出現了困惑,這種情況與牽連犯或吸收犯的特征并不相符;三是處分行為說,即認為處分行為是詐騙罪構成的必要條件,被害人的財產損害必須是處分行為直接引發的。
對此,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并且對于“處分行為說”,應從三各層次加以理解:一是所謂“處分”,是指“轉移占有”,而不限于所有權能的處分。二是受騙人(處分人)需具備處分能力和權限。在受騙人與被害人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其處分權限沒有疑問,但如騙取幼兒、嚴重精神病患者等不具有處分能力人的財物的,應成立盜竊罪;在受騙人與被害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即涉及“三角詐騙”的情況下,需受騙人具備處分權限,否則可能構成盜竊罪的間接正犯。三是受騙人(處分人)需具備處分意識,即受騙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了財物,且認識到其行為意在對財產進行轉移占有,故以借為名借機占有手機后拒不歸還的行為,因出借手機的人不具有處分意識而應認定該行為構成盜竊罪。
最后,對于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對盜竊和詐騙行為交織的案件正確定性,還要能從復雜案情中剝離出關鍵信息,即具體哪一行為取得了何種財物,哪一行為針對何種對象,具體結果應當歸結于哪一行為。如是針對不同對象但只實施了一個行為,同時涉嫌盜竊罪和詐騙罪,宜認定為想象競合從一重罪處罰;如是針對不同對象分別實施了盜竊和詐騙行為,是成立數罪還是認為二者存在牽連關系尚存爭議;如是針對一個對象實施一個行為但同時具有盜竊和詐騙的情節,則要根據前述“處分行為說”來區分是構成盜竊罪還是詐騙罪。只有仔細分析案件的具體細節,才能夠正確地認定案件性質。
[1]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D
A
2095-4379-(2016)36-0157-01
王騰(1986-),女,法學本科,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檢察院偵監科,檢察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