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蘭
福建省永泰縣公證處,福建 永泰 350700
?
淺談繼承權公證中的代位繼承權
陳鈺蘭
福建省永泰縣公證處,福建 永泰 350700
隨著鄉村城鎮化建設的深入和舊城區改造項目的推進涉及拆遷補償工作,出現了許多因不動產所有權人已過世而無法正常辦理拆遷補償手續,嚴重影響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同時,由于房價的不斷飆升以及民眾對私有財富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涉及銀行存款、股票或有價證券及不動產繼承的民事活動迅猛增長,繼承權公證需求量也日益增多。繼承權公證在滿足群眾對遺產合理分配的需求,維護家庭和睦、促進社會和諧中發揮著重要的職能作用。筆者根據多年工作實踐,就辦理繼承權公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談點自已的看法。
繼承;繼承權公證;代位繼承權
繼承,是將死者生前的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轉歸有權取得該項財產的人所有。繼承人依照法律規定承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稱為繼承權。繼承權只是繼承人享有的一種期待權;只有被繼承人死亡這一法律事實出現以后,繼承權才成為既得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有兩種形式:一是法定繼承,另一是遺囑繼承。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是法定繼承,本文主要就繼承權公證中的代位繼承的相關問題與同仁進行探討,以促進公證業務的健康發展。
繼承權公證是指國家公證機構依據法律規定和繼承人申請,依法對繼承死者生前私有財產者進行身份確定、材料核實等一系列工作后出具的公證書的活動。繼承權公證是公證處一項重要的傳統公證業務,它是通過對一系列證據和事實的認定來確定申請人的繼承人資格。繼承權公證既對被繼承人財產的合理流轉提供了有效的保護手段,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繼承權公證中的繼承包括了代位繼承和轉繼承。
所謂代位繼承是指法定繼承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在繼承開始時,由繼承人的直系晚輩血親代繼承人之位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的繼承制度。代位繼承制度實際上是法定繼承制度的一種必要補充,是法定繼承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代位繼承中,已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繼承人,稱為被代位繼承人;該晚輩直系血親就是代位繼承人,如孫子女輩代替父母輩繼承祖輩的遺產。
被代位人應當是被繼承人的血親繼承人,配偶一方先死亡不發生其子女代位繼承問題,此乃各國繼承法之統一原則。然而對于哪些血親繼承人可以作為被代位人,各國的規定則差異極大。據學者考察,大致有以下四種不同的立法例:第一種,被代位人僅限于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我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繼承法為此種類型,但我國大陸繼承法規定被代位人只能是被繼承人的子女,而臺灣地區民法則規定只要是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均可為被代位人。此外,越南、蒙古等國亦屬之。第二種,被代位人為被繼承人的直系卑親屬和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親屬。日本、法國、韓國、意大利等國采此立法例。第三種,被代位人之范圍既包括直系血親卑親屬,也包括父母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德國、瑞士等國繼承法屬之。第四種,在第三種的基礎上,還包括兄弟姐妹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如美國即采此代位繼承制度。此外,埃塞俄比亞民法還規定,曾祖父母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也可成為被代位人。[1]上述幾種不同的立法例中,我國的被代位人范圍屬最狹窄的一種,即被代位人必須是被繼承人的子女。我國的這一規定有利于在實踐中簡便而準確地確定被代位人,相對于其他立法例,公證的審查難度也較小。對我國繼承法上被代位人的這一規定,學界并無太多爭議,只是認為,我國大陸的規定與臺灣地區的規定比較而言,臺灣地區的規定更為合理。[2]在修法時,可參照之。
在探討代位繼承權相關問題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區別。代位繼承是指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由被繼承人的死亡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繼承其應繼承的遺產份額的制度。代位繼承是和本位繼承相對應的一種繼承制度,是法定繼承的一種特殊情況。轉繼承是指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實際接受遺產前死亡,該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代其實際接受其有權繼承的遺產。轉繼承與代位繼承有相似之處,但又存在明顯區別:一、繼承人死亡的時間不同。代位繼承中繼承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而轉繼承中繼承人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死亡。二、繼承人的范圍不同。代位繼承人只能是被繼承人的直系晚輩血親,如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且不受輩份限制。轉繼承中的被繼承人的所有的法定繼承人均有轉繼承權。三、轉繼承可以發生在法定繼承中,也可以發生在遺囑繼承中,而代位繼承只適用于法定繼承。四、法律后果不同,代位繼承是一個繼承過程,而轉繼承是兩個繼承過程。
筆者在實踐中遇到一個案例:1965年王某甲收養了一子王某乙,王某甲無兄弟姐妹,父母均已過世,1987年王某乙與林某結婚,林某與前夫育有一女謝某,結婚時帶了未成年的謝某與王某乙一起生活,王某乙于2012年過世,王某甲于2013年過世,王某甲除了王某乙之外無其他子女,由于房產需要過戶,謝某于2014年申請辦理繼承權公證,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按繼承法的司法解釋第二十六條解釋:被繼承人的養子女、已形成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的子女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親生子女的養子女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養子女的養子女可代位繼承;與被繼承人已形成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的養子女也可以代位繼承。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中并沒有包括養子女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對此,本案中的謝某對繼父王某乙房產的繼承缺乏法律依據,繼承權公證將無法順利辦理,房產也因此無法過戶。
根據我國《繼承法》第10條的規定,子女應當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法理上認為,養子女與養父母之間是一種擬制血親關系,因此養子女作為代位繼承人在理論與實務上都無爭議。但須注意的是,養子女被收養前已有的晚輩直系血親與養父母之間并無血親或擬制血親關系,不享有代位繼承權。關于繼子女能否作為代位繼承人則尚存爭議。有觀點認為,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也應享有代位繼承權。[3]而多數觀點則認為,不應享有代位繼承權。筆者認為,前一種觀點值得肯定。即與被繼承人形成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可以成為代位繼承人,與被代位人的子女形成扶養關系的繼子女能成為代位繼承人。筆者認為夫妻離婚后一方或雙方都可能會帶有孩子,且一般以未成年人為主,此為無法改變的事實。他方在決定與帶有子女的一方結婚之前,是否成為該方子女的繼父或繼母無疑是重要考量因素,如果其選擇結婚重組家庭,那么該方子女即成為重組家庭中的一員,表明其愿意接受該方及其子女,因此,孩子不是再婚的障礙,而只是一個考慮的因素,基于家庭共同生活之故,賦予繼子女繼承權符合繼承法的本質,也是我國現實的需要,賦予養子女的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享有代位繼承權比較妥當。
繼承權公證作為家事公證的重要類型之一,已悄悄走進千家萬戶,為許多百姓解決家庭財產的分配問題,在預防家庭糾紛、減少訴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辦好繼承權公證,也是對每個一線公證人員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考驗。因此,作為一名基層公證員,更要把握好每次辦理公證的機會,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辦證效率和辦證能力,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對群眾負責,讓群眾放心。
[1]劉春茂主編.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修訂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236-240.
[2]張玉敏.繼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28.
[3]劉春茂主編.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修訂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233.
D
A
2095-4379-(2016)36-0172-02
陳鈺蘭(1983-),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法律本科,福建省永泰縣公證處,研究方向:民事類公證業務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