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金龍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淺析法律選擇之分割選法
項金龍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作為沖突規范中的一種法律選擇方法,分割選法對于較為復雜的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分割法與識別有著密切聯系,如何區分二者對于準據法的選擇影響重大。即便在國家私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分割法的適用也并不是萬能的,某些特定案件中,同樣需要規避該方法的適用。
分割法;識別;規避
分割法的原型來自于法文“Dépecage”,英文單詞是“Depecage”,可以解釋為“picking and choosing”或者“splitting”,通常翻譯成中文“分割法”。巴托魯斯曾經指出,對于合同的不同方面可以適用不同的法律,比如合同的方式與有效性適用締結地法律,而當事人的締約能力適用其住所地法律。所謂“分割選法”就是指,針對同一案件中的不同問題適用不同國家的實體法。分割法的適用基礎還是個案分析(或者叫識別)。個案分析是指,如果一個案件的爭議問題不止一個,且各當事人選擇的實體法在特定問題上存在沖突,那么每個問題就應當遵循單獨的法律選擇方法進行分析。如果這種分析方法最終導致不同的實體所解決的問題不同,那么,這種現象就叫著“分割選法”。
對于“分割選法”的討論來自于美國著名的巴布科克案。在這一開創性案件中,紐約上訴法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行為地法律是否可以同樣“規制侵權救濟的可用性”。巴布科克案其實是一個單一問題沖突,所以法庭沒有必要就適用兩個州的法律采用分割法。但是,在當時法官附帶意見中,法庭明確表示愿意采用分割法。
隨著國際交往的密切,國際民商事案件不僅在數量上激增,其復雜性也越來越明顯。通常一個案件同時出現對個爭議、多個法律關系和多個環節,而每個爭議或者爭議的不同方面都有著自己的重心所在,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統一適用同一部法律必定出現機械化的結果。
分割方法與識別并非相互對立的,而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二者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不同。分割法的適用更加注重法律適用的靈活性和實體價值的公正性。分割法通常適用在較為復雜的案件中,而這就需要對案件中多個爭訴問題進行逐個分析。因此,分割法的適用是存在一個前置問題的,即識別。
識別是國際私法中的一般問題,所有的涉外案件都存在識別的問題。分割法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而識別則將該方法落實到行為,融貫的使用分割法的前提是合理的識別。另外,二者的目的不同。識別的目的在于對國際私法案件中的事實和問題進行分類、定性,并對相關國際法規則進行解釋。而分割法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案件爭議焦點選擇一個或多個準據法。法院對涉及多個事由的案件進行分析,發現一個案件中涉及多個法律關系,這個過程稱為識別,并非分割。分割選法是按個案分析選法的結果之一,是法院對案件爭議焦點逐項分析之后,最終對案件的不同爭點適用不同的法律。
分割規則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法學理論”,或是一種“方式”、“技巧”,又或是“一種程序”等。但這些都沒有涉及分割法的本質。分割法不是法律選擇程序的目標,而是個案分析潛在的,也是偶然的結果。只有當法院基于同一事由對不同問題適用不同的實體法時,分割方法才會出現,但若是適用本地區的程序法和其他地區的實體法時,便不會去進行分割。后一現象在所有的當事人眾多的案件中是典型現象。
同樣地,只有當法庭對同一事由適用不同地區的實體法時,才會發生分割,而并不是說基于同一案件。比如,一起由合同引起的事件中,如果該案件有兩個事由,如合同事由,法庭對此適用A地法律;而對侵權事由,法庭適用B地法律。正確來講,這種現象并不能稱作分割。但是,如果是對該合同中某一方面適用了C地法律,而對另外一方面適用了D地的法律,這才是分割選法。盡管一般來講,逐項分析法是有益的。正如之前所說的,這種方法使選法更加靈活。但分割法理論上是沒有好壞之分,該方法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一無是處。
柯里是個案分析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認為,在某些案件中適用分割法可能會造成一些問題。他指出,法律選擇必須在個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這點是確認無疑的。但現代法律沖突分析卻犯了一個最嚴重的錯誤,過度依賴于無原則的折中主義,從一堆法律中挑選出一部無法與各涉案地區利益相比較的法律。出現這樣的結果將被視為異常,就像是驢和駱駝的雜交綜合。
問題是如何避免不同法律間的這種“雜交綜合”,換句話說,如何區分恰當分割與不恰當的分割。這就是為什么“分割”一詞在英語中的解釋為“挑選”。一般來講,當被選地區的法律規則與未選地區規則密切相關時,只選用其中一項規則將會徹底顛倒這兩項規則間的平衡,并將使該地區規定毫無作用,那么此時的挑選是不適當的。在這些案件中,分割法就是不恰當的。
舉個例子說明,假設位于北方的A省要求其境內車輛在冬季行駛時必須使用雪地輪胎;若未使用,則推定存在過失。位于南方的B省并沒有這樣的規定。若B地某居民冬天駛入A地時發生車禍致其乘客死亡,乘客同樣是B地居民,此時該B地居民并未使用雪地輪胎。本案就存在著爭議,A地堅持要遵守其雪地輪胎的規定有著合法原因,并明確規定了違反的后果;而B省沒有雪地輪胎規定,這對于在其界外行駛的車輛沒有影響。再進一步假設,兩地對于受害人死亡時的繼承人規定不同。A省規定受害人的配偶為其僅有的受益人,而B地指定的受益人包括受害人子女。這里,爭議就出現了,在該繼承問題上,B省有更充分的理由選用其本地法。
若在該案件中采用分割法是不恰當的,因為A地的雪地輪胎規則與該地區的繼承法規定并無密切關系,甚至可能毫無關系。前者的適用與后者的不適用既不會歪曲其本地政策或是導致其規定失效,也不會干擾到這兩項規則在法律權威與賠償規定之間所建立的平衡。適用B地的繼承法規則而不適用雪地輪胎規則也是如此。
同樣假設,A地的行為管控規則與損失分配規則緊密相連且可以同時適用,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假設A地的雪地輪胎規則附帶規定:損害的10%左右由被告賠償,這取決于被告是否使用了雪地輪胎。在這種情況下,不宜實行雪地輪胎的規則,因為沒有關于可恢復損害的數量的既定規則。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下,不適宜采用分割法,法庭應當避免采用該方法。
至于法院該如何規避分割法,答案很簡單。不同于外國的法院會受制于嚴格的法令,美國的法院不再受制于刻板的法律選擇規則,這些規則會使法院受制于既定的結果。美國的法律選擇改革產生的各種方法顯示出一個共同特點,即在裁決州與州之間的沖突上賦予法院大量的自由裁量權,雖然有些過度了。法院將這種自由裁量權適用在個案分析當中,當然也會利用該權利去規避不恰當的分割法。美國的法院完全有能力發現并規避不恰當的分割。
總之,盡管有些個案分析可能會導致分割法的產生,但有些情況下分割法是不恰當的。與其限制個案分析,不如預防不恰當的分割法的產生,并避免它在一些可能產生的情境下發生。
隨著國際民商事案件的逐漸增多,其復雜性也在不斷加劇。分割法的適用對于這些復雜案件的解決有著重要意義。沒有一種方法是完美的,分割法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過分追求分割法的靈活性與實踐性,而忽略案件本身,就會本末倒置,強行分割最終將大大增加案件的處理難度,反而扼殺了分割法的靈活性。因此,正確并靈活的適用分割方法很重,了解何時該規避分割法的適用也同樣重要。
[1]肖永平.國際私法原理(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陳衛佐.比較國際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王卿.論國際私法中的“分割方法”[J].法律方法,2012.
[4]牟笛.挑選法院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5.
D
A
2095-4379-(2016)36-0202-02
項金龍(1988-),女,安徽安慶人,安徽大學法學院,2014級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