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河北地質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31
?
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建議
李 莎
河北地質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31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土壤狀況總體不容樂觀,我國土壤整體污染較重,本文通過分析對土壤污染提出法律建議。針對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合理可行的建議:首先,出臺防治土壤污染專門法律,構建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其次,優化現有污染監管制度,明確監管機構和監管職責,提供可行的執法標準和法律依據;最后,確立合理的資金保障制度,完善基金制度和保險制度,使受害者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濟,使受損害的土壤可以得到確實的修復。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基金制度;行政監管
(一)土壤污染現狀
自2006年以來,政府啟動了土壤調查,在2013年政府曾經透露,我國125000萬畝的耕地中受中重度污染耕的約為5000萬畝,這一數據足以說明我國土壤污染狀況令人堪憂,中重度污染的耕地占到二十五分之一,給予的數據沒有說明輕度污染的比例,但是足以說明土壤污染已經威脅到人類正常的生活。
(二)土壤污染主要原因
土壤被污染是各種污染源長期積累的作用。土壤污染源是多樣的,主要是工業生產中的廢氣、廢水、廢渣,其次是農業生產中化肥過量使用和農用塑料膜的過度利用,最后是農村居民垃圾隨意堆放。
調查中表明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用地超標點位已經達到三分之一以上,足以說明相當部分的工業企業周圍的土地處于嚴重污染的情況。據農業部、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聯合調查公布,早在2010年鄉鎮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量已經達到241.7億噸,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我們可以聯想到,這些廢水大部分流進湖河海里,最終通過水循環進入土壤,另一部分直接進入了土地中,最終這些有害物質都會沉積到土壤中。
現代的農業生產離不開化肥和農藥,隨著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化肥和農藥的需求量也連年增長。市場上任何一種化肥都不能被植物完全吸收,據研究,化肥的綜合利用效率平均為30%,未被植物立刻吸收的化肥一般以不吸附土壤的形式存在。
隨著市場化的深入,農村居民垃圾也翻倍增加。然而,相比城市的回收、填埋等,農村的垃圾處理要更加的落后,一般都是以堆放和焚燒為主。由于并未進行及時的處理,這些有害垃圾會隨著風揮發至空氣中,也會因為降水滲入至土地中,會直接造成嚴重的土地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并進一步導致土壤環境的惡化。污染不僅會影響生物的生長,也會導致大的生態環境的失衡。
(一)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體系不完善
至今,土壤污染方面還沒有一部專門法,但隨著農用地重金屬污染狀況的不斷惡化,我國目前這些零散的規定已經不能夠有效的規制土壤污染態勢。很多其他法律中,有零星的規定。因此應當盡快起草并頒行土壤污染防治單行法,并且將重金屬污染防治作為重點治理對象。
并且,污染治理體系應當包含質量標準和其他技術規范。目前,現有的農用地質量標準也很落后,應對標準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另外,其他一些配套措施,例如有關監測和治理修復的技術規范也并不完善,應該在專門法修訂之后,對技術類規范加以修正。
(二)土壤污染防治監管機制混亂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監管機制混亂,最明顯的兩個特征:一方面,監管職責涉及多個部門,有時爭相管理,有時相互推諉;另一方面,農村地區農用地監管處于無法可依、無機構可管的空白狀態。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農用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一)完善農用地重金屬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一部良好的專門法將會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保障。相關部門曾透露,環資委從2013年已經著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工作了,到目前立法工作已經進行了多半了。關于這部以土壤為調控對象,針對土壤污染領域的專門性法律,應當包含土壤污染防治的預防和治理的各項具體措施。根據我國的立法習慣,專門法中應設有總則、土壤污染預防和治理的標準和總體規劃、土壤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具體措施、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法律責任等。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主要是對農用地利用活動進行限制,減少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生物和化學元素,從而對農用地的利用改造行為進行指導,從而保護土壤的環境安全。立足于我國農用地重金屬污染的實際狀況,應該制定土壤標準。
另外,我國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土壤環境監測體系,而面對土壤污染的嚴重性,應建立完整的監測制度,對土壤進行長期的、動態的監測。這就需要出臺專項的法律法規,確定土壤污染動態監管的原則、技術規范、機構設置等。另外,構建動態監測網絡,合理設置監測點,建立全國范圍內的信息系統。
(二)理順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監管機制混亂,一方面,監管職責涉及多個部門,有時爭相管理,有時相互推諉;另一方面,農村地區農用地監管處于無法可依、無機構可管的空白狀態。理順土壤污染的行政管理體制,首先要確定土壤污染防治的監管機構,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監管機構的職能。目前,最合適的是在環保部門中設置土壤污染防治的專門機構,并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配備專業的設備。其次,確定各相關部門的管理性質和具體權限。最后,要建立起鄉鎮一級的土壤污染的行政管理機構。
(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我國在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時,最為重要的確定資金來源,有固定的資金來源才能保障污染防治基金制度的正常運作。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國家、企業及社會個人三大方面,主要應當來源于稅收和政府撥款,具體來源包括:征收的排污費、環境稅及罰款;政府財政撥款;向責任人追回的治理費用;對環境責任人的罰款;社會捐助和環境彩票收入;當地社區和居民的集資;基金利息等。
根據我國的行政機構設置,基金管理機構可以設置在各級環保部門下,既可以對基金機構進行專業指導,也可以減少基金的運行成本,有利于基金初期的運行。另外,應當在基金組織內部設置鑒定委員會,人員由法學、環境科學、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委員會主要負責解決相關領域比較專業的問題。
[1]汪再祥.中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述評[J].法學評論,2008(3).
[2]呂忠梅.環境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83.
[3]張鳴.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金卡工程,2010(2).
[4]劉曉霞,田義文.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責任構建[J].民主與法制,2010(1).
[5]李新龍.土壤污染防治法正醞釀出臺[N].湖北日報,2010-3-19.
D
A
2095-4379-(2016)36-0210-02
李莎(1990-),女,漢族,河北地質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