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馬 秋
1.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2.大連大學,遼寧 大連 116622
?
淺議自貿區法制建設
楊 鵬1馬 秋2
1.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2.大連大學,遼寧 大連 116622
自貿區的設立對我國對外貿易有著深遠的影響,自貿區法制改革對我國整體法制建設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建立以自貿區基本法為統領的自貿區法律體系、創新司法保障制度、構建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和制度框架。
自貿區;法制建設;司法保障
自由貿易園(港)區的概念,來自于世界海關組織的前身海關合作理事會在日本通過的《京都公約》中所解釋“自由區”。隨著自貿區的不斷發展,自貿區發展逐漸形成了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功能更加綜合、各國對自貿區的管理都不斷的加強等特點。截止當前,全世界已有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各國的自由貿易區在初創時由于條件不同,功能各異,管理水平也相差較大,但經過幾十年的競爭發展,各國自由貿易區的管理已逐漸趨向規范化其管理水平也在逐漸的提升。
設立自貿區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利用其作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理位置,擴大出口貿易與轉口貿易,提高設置國家和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可以將該地區建立成為在本地區有十足影響力的城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合作顯的更加重要,而加快資源資金的流通也勢在必行,建立自貿區有助于提振外貿,穩定經濟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有利于吸收引進外國資本對本地區進行投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擴大勞動就業機會。再次,在港口、交通樞紐和邊境地區設立自貿區,可以起到繁榮港口、刺激所在國交通運輸業和周邊經濟發展的目的。最后,自貿區作為一地區開放的試點,可以加快該地區改革進程。自貿區設置需要政府將市場行為的主導權歸還給市場主體、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推進稅收改革。因此,自貿區建設將會推進金融、稅收、貿易、政府管理等一些列改革措施的出臺。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念。自貿區順應這個趨勢,在國內外雙重壓力下形成,被賦予了特殊時期的使命,即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的載體。自貿區的建設無關于優惠政策,而始終在于制度創新與制度改革以及法制建設,且其具備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為我國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提供有價值的經驗。但是作為一個新鮮事物,其存在必然有著很多的挑戰。
(一)“法律尺度突破”
所謂的法律尺度的突破是指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試驗項中有很多涉及金融、海關、稅收、外匯等中央事項的權利,要突破現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就必須要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的授權。自貿試驗區在成立之前,就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對現行法律進行暫時調整的“法律尺度突破”來掃清法律障礙。[1]要搞清楚現有法律與自貿區適用的法律兩者適用中的沖突,就必須對自貿區法律建設進行深一步的探究,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自貿區法律與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法規相互協調,為自貿區更好的發展提供動力,符合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二)自貿區的相關專屬法律法規并不完備
當前,我國針對自貿區并沒有統一的立法,現在的自貿區的法律都是一些法規和地方規章,并沒有直接可以適用的法律。這樣就會使得自貿區并沒有統一法律標準。而我國一直主張要“先行立法,充分發揮立法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自貿區法律建設逐步完善。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建設,自貿區的發展必將顯得混亂,各個公司、企業沒有一個規范來進行約束,會使得其向畸形方向發展,從而使的自貿區的發展陷入遲滯的狀態,這些方面應當引起廣泛的重視。
(三)自貿區政府的管理存在著不足
自貿區的改革涉及眾多領域,任何一項改革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自貿區改革的主體是政府,所以存在著為了改革而改革的這種可能性。從當前自貿區政府出臺的很多政策,早已在區內實施,現在只是把這些東西變成成文性的規定,并沒有實質性的創新。自貿區的很多管理并沒有對區內的企業進行摸底考察,導致很多措施流于形式。同時自貿區的監管缺乏協同性,貨物進出受到很多部門的監管,且相互之間監管方式沒有統一的規定,各自執行自己的標準,相互之間沒有共享機制,會造成部門合作的便利化程度大打折扣。
前已述及,建立自貿區基本法律是較好的路徑選擇。關于自貿區的基本法律世界各國既有先設立自貿區,再據此立法的做法;也有先立法,其次再設立自貿區的做法。綜合世界各國的教訓,我認為遵循美國的做法,“先立法,其次設立自貿區”。由最高立法機關制定對外貿易區的基本法律,同時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統一的管理委員會把握整體方向,對宏觀政策和法律框架予以規定,通過立法保障自貿區的有序性,避免相應的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影響自貿區的正常進行,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再由地方政府配合總體規劃進一步細化落實具體實施規則,從多方面多角度確保自貿區健康高效運轉。
(一)配套自貿區法律體系
自貿區的法律體系包括憲法,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其次是自貿區內適用的專門法規。按照建立國際一流自貿區的要求,逐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規則。
(二)建立合理的司法保障制度
目前自貿區司法模式有派出法庭和專屬法院。上海自貿區選擇的模式是由浦東法院派出法庭,該法庭集中受理、審理依法應由浦東法院管轄與上海自貿試驗區相關聯的商事、知識產權和房地產案件,其做出的判決和裁定為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和裁定。這種制度是基于人民法院與其對應的行政區劃的行政級別對等來設計的。而廣東則是建立了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人民法院。南沙自貿試驗區區法院將集中受理、審理原由南沙市區法院管轄的與南沙自貿試驗區相關聯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主要包括與南沙自貿試驗區相關聯的投資、貿易、金融、知識產權等案件。同時根據自貿試驗區建設和運行的實際,對受案范圍作相應的調整。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人民法院是全國第一家自貿試驗區法院。無論自貿區司法設置上選擇何種模式,均需要與自貿區的政府機構管理體制的制度設計相配合。
(三)構建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和制度框架
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屬于國際法范疇,應該為自貿區聘請專門國際法方面的人才,合理運用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貿易規則、準據法等。建立健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機制,幫助企業運用投資貿易規則,維護合法權益,配合有關部門實施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和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實施外商投資全周期監管。
(四)借鑒廣東自貿區的“容錯機制”
上海自貿區設立過程中“法律尺度突破”“負面清單”等方面的舉措。[2]容錯機制首創減免相關單位責任,其認為即使在自貿區進行的一些創新性活動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是只要符合確定改革的方向,相關決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未牟取私利或者沒有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就不必對相關單位和個人作出評價。這種創新為更多自貿區的設立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總之,自貿區的設立既是依法治國的具體表現,也是中國法制創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自貿區的發展,法制建設是當務之急,也只有處理好自貿區的法律疑難,才能夠進一步推動相關金融市場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我國的總體經濟實力,為我國成為法治強國、經濟強國奠定下夯實的基礎。
[1]武康平,吳蓉.自貿區的功能特征與立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沈國明.法制創新:建設上海自貿區的基礎要求[J].東方法學,2013(6).
D
A
2095-4379-(2016)36-0224-02
楊鵬(1992-),男,渤海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事企業法、法學教育;馬秋(1964-),女,大連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事企業法、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