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靜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
資本認繳制度下債權人利益保護
董曉靜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自2013年《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并實行資本認繳制度后,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凸顯,經營自由與交易安全兩大市場經濟價值出現矛盾,本文就此問題提出完善措施,以期實現保障經營自由與維護交易安全的有機統一。
注冊資本認繳制;債權人利益保護;公司法;完善措施
2014年3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確定公司注冊資本實行認繳制度。注冊資本從實繳到認繳,一方面使得在這種寬松的法律環境下,降低公司設立門檻,放寬市場準入,為市場的繁榮注入了新鮮活力,表現為經營自由。另一方面,新《公司法》不再規定對注冊資本額度以及繳付期限的限制,這就給公司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實現帶來極大阻礙,不利于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表現為交易安全問題。因此,在資本認繳制度下實現經營自由與保障交易安全這兩大市場經濟價值追求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矛盾,債權人利益保護就成為當下公司債務糾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成為彌補資本認繳制度美中不足的關鍵。
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度,第一,股東可通過公司章程自由約定出資數額、出資期限等,使得債權人在選擇交易之初無法直接獲悉公司的真正經濟實力,債權人對公司的知情權受到影響,增加債權人的交易風險。第二,注冊資本認繳,使得注冊資本完全虛化,公司的實繳資本不確定,影響債權人債權實現,增加債權人的受償風險。第三,實行資本認繳制度,使得公司虛構注冊資本、股東出資不實等狀況頻發,從債權人角度而言,不僅增加了交易風險的負擔也增加了其合理注意的負擔,因此,基于合同法公平理論考量,理應保護債權人利益。
在當下,債權人利益實現問題成為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度的美中不足之處,因此,在注冊資本認繳制度下,就債權人利益保護應從以下兩個層面予以完善:
(一)法律規制層面
第一,擴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適用范圍。在現有法律規定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現狀基礎上,在新《公司法》施行的背景下,司法解釋也要與時俱進,應將依附于舊法的司法解釋做出更全面的理解,擴大本條款的適用范圍,將股東未屆履行期的出資義務納入到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范疇,完善在資本認繳制度下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使其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完善債權人起訴股東提前繳付資本的訴訟制度。當債權人直接起訴未出資股東承擔清償責任時,若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債權人作為公司的“外人”,要想證明股東未出資是極其困難的,股東出資與否的憑證掌握在股東自己手中,因此,為減少債權人訴訟負累,提高訴訟效率,可將訴訟中的出資舉證責任分配于出資人自己,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以使訴訟雙方能夠公平對抗,這是在訴訟制度層面對債權人利益予以保護。
(二)實踐措施層面
第一,限制股東分紅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正可謂是對商事領域活動的真實寫照,而股東入股投資,大都抵不過一個利字,因此,在資本認繳形勢下,限制股東分紅以敦促未出資股東誠實守信地全面履行出資不失為維持公司資本的一項大膽舉措,以此來保障債權人利益的能夠實現。換言之,即公司股東在實際繳清其認繳的出資資本之前,不得進行公司紅利分配,以平衡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逆差。
第二,加強公司信息披露,完善公司信息公示系統。實行資本認繳,使得在交易過程中,債權人可獲取公司信息的來源更為局限,這就造成債權人與股東信息獲取的極不平等,這也是債權人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的癥結所在。因此,必須完善公司信息公示,以保障債權人知情權、參與權,使債權人能夠及時了解公司經營的基本信息、及時參與公司中與其利益相關的決策。
第三,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完善公司信用制度。實行資本認繳制度,股東只認繳不實繳,不乏有些股東甘冒風險興風作浪,虛假出資、出資不實,使得公司信用面臨極大誘惑與挑戰。對于監督體制,一人為私,二人為公,因此,要建立起第三方監督機制,可借鑒郵件系統管理的名單制度,即可由第三方根據公司信用等級分別將信用良好的公司列入白名單;有過不良記錄的列入灰名單;信用不好的列入黑名單,以督促企業踐行公司信用,從而保護債權人利益。
資本認繳制度的確立不容置疑是符合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的,其雖給債權人利益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但不可忽略的是其確實有著自身明顯的優勢,因此在當前,要平衡好債權人利益與認繳資本制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經營自由與交易安全的和諧統一,從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1]趙旭東.公司資本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王艷華.反思公司債權人保護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趙旭東.從資本信用到資產信用[J].法學研究,2003(5).
D
A
2095-4379-(2016)36-0237-01
董曉靜(1991-),女,漢族,河南靈寶人,江西理工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