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方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
立法民主性探究
馮超方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達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社會的民主法治進程不斷加快,人民對民主法制的要求逐漸提高。在這一環境下,加強國家民主法制建設,完善我國立法和民主制度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立法;民主;平等
現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是基于法制和社會制度不斷完善推動的結果。保證政治制度的規范化高效化運行,是法律制度建設和立法體系建設的民主性要求和必然結果。通過高度民主的立法體制,可以保障立法機關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切身保證公民能夠參與到法律的制定與法律的規范約束建設中來,這不僅是現代民主法制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主制度和政治制度規范化秩序的具體體現。
(一)立法民主參與的法律依據
立法在程序議程上的設計具體可以劃分為幾個過程,具體包括法律的起草、審議、表決與通過施行。在整個立法的過程中,無論是居于那一個環節,都必須要保證法律制度本身的公允性與合理性,避免法律的具體起草審查處于隨意專斷的狀態。同時,對于立法本身的全面性要求以及法律的普適性特征,也同時有效的保證了民主參與的均衡性與公平性。
立法的過程,本質上是民主參與與實踐的過程。在立法體系及其制度的運行框架之中,民主制度的渠道框架保證了所有作為社會個體的公民都能及時了解法律制定的實際情況,通過適當的方式參與到立法過程中,合理的表達自身的觀點。同時,民主的表達權與知情權同時還能有效的保障不同意見的存在,讓多元化的觀點成為維系立法體系運行合理性的科學保障。通過在立法中引入民主參與的支持保障,還能有效的提升公民對法律的認知了解程度,極大程度地實現了法律細則的推廣與普及。此外,立法民主的參與其本身的意義不僅在于法律的規范完善,同時還是一場民意與制度權衡較量的體系檢驗。在這一過程中,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不同意志和層面的思想主張都能夠為此博弈,保證社會生態的均衡化發展,這是一種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民主法制進程建設的重要促進性力量。
(二)立法民主參與的意義
法制社會是建立在社會法治建設步伐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的,而立法,則是保證法治制度不斷完善的重要舉措。作為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我們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時間和歷史證明,法律作為維護人民利益和保障人民意志的制度性因素,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必須符合人民的基本利益,保證立法制度的實施能夠保障社會發展秩序,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中國在法治建設和民主制度推廣上經歷了長期多年的實踐探索,在進入21世紀以來這兩者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必要因素的到來很大程度的完善與推廣,但由于復雜的國內情況與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致使現階段我國的立法民主制度建設還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而當前我國出臺的有關民主立法的法律保障體系《立法法》對民主參與立法的形式規定也較為單一,沒有做到隨社會發展的逐步更新完善。而在當前,隨著我國在民主制度建設上的不斷進步,公民在參與立法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途徑可以表達自身意見建議,國外在對民主參與立法的實踐道路上也有大量的經驗可供參考,這需要我國在法治建設的道路上不斷重視這一問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努力推進立法民主框架體系的全面建設。
當前,我國法律規定的立法民主化參與的方式主要包括相關專業座談會、民眾意見反映、專家聽證會等方式,這一類型的方式在參與形式上都屬于傳統體制框架下的個體行為,在參與獨上沒有做到保證所有社會主體的全面廣泛參與,在全面性上無法保證一個體制環境下所有社會公民的全面參與,長期以來這樣的情況使得相關法律保障制度沒有對立法民主作出一個明確的規定,對社會民主立法制度的推動產生了一定的權力真空,阻礙了民間力量對民主立法體系的參與,使得民主立法的整體參與程度較為低下。
社會穩定發展的制度體系保障,是根植于社會實際情況,立足于促進國家民主法制體系建設上的民主互動,是法律制度的制定施行保證了社會中各個主體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各個組成部分的利益價值得到保障的必要體現,只有滿足這一條件的“良法”,才能有效的促進國民發展,構建和諧共贏的社會生態,促進全體公民的發展提升。
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實際考慮,推行立法民主化、開放化制度體系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對社會公民權益的必要保證。對于我國而言,推行這一框架體系的完善,不僅能體現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施行的有效性,還能最大程度的實現放權于民,在法律制度體系的建設推廣中最大程度的減少錯誤,積累經驗,將法律賦予的權利鎖在籠子里,避免行政司法體系在社會發展運行的軌道中出現脫軌和陰暗面,實現社會生態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促進國家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的發展。
[1]劉佩韋.論立法的民主性[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5):13-15.
D
A
2095-4379-(2016)36-0238-01
馮超方(1990-),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