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薇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
論行政處罰中的一事不再罰原則
解 薇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一事不再罰”一直是行政訴訟法的討論熱點。在我國的法律中,對于“一事”和“再罰”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行政執法中,通常存在很多重復處罰的現象,嚴重損害了行政相對人的權益,降低了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威望。科學確定“一事”和“再罰”的內容,對于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事;不再罰
行政處罰中的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指對于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基于同一個事實以及同一個理由,不再給予第二次處罰的規定。在這里,同一個事實是指犯罪事實,同一個理由是指法律依據。綜合以上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一事不再罰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主體的確定性,行政處罰的主體只能是行政機關或者經過法律授權的其他組織。第二,違法行為的獨立性。如果在進行違法行為的時候,又發生了另一個違法的行為,就不再受一事不再罰的限制。第三,如果行為人的行為觸犯了兩個以上的法律,而這些法律正好又屬于同一種類的行政處罰,就只能處罰一次。
(一)“一事”的具體內涵分析
對于“一事”,在我國國內具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一事就是指行政相對人觸犯的法律,做出了違法的事情。這種觀點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對于同一違法行為卻沒有進行深入的解釋。
另一種觀點認為,其是違反的法律規范。如果行政相對人的一個行為,觸犯了多個法律,行政主體只能依據其中的一個法律對行政相對人進行處罰。同時,行政相對人由于觸犯了法律,需要受到行政處理的處罰,而處罰的主體包含有多種,只能有其中的一種主體進行處罰。
還有一種觀點,持有的是構成要件說。在構成要件說中,又包含有三要素要件說和四要素的要件說。三要件說,認為要件包含有以下幾個方面:違法的事實,行政相對人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法律明確規定需要給予制裁。四要件說認為具有違法的主體,同時還具有違法的客體,違法的主觀方面和違法的客觀方面。
綜合以上的觀點,筆者認為,一事是指行政相對人的一個違法行為。其包含有兩點,第一是行政相對人的行為,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必須是法律明確規定的違法行政行為,其次,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必須實實在在地侵害了行政法所保護的利益。
(二)“一事”的要求
“一事”,設置法律規定的違法行為或者行政主體認定的違法行為。事與相對人具有以下幾個情形:第一,一個人一件事。例如行政相對人只是在一個地點擺攤,而并不在另一個地點擺攤。第二,一個人幾件事。例如,一個行政相對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不同的三個地點進行擺攤。第三,多人一事,這是指兩個以上的行政相對人,共同實施的同一個違法的行政行為。第四,多人多事。這是指多個行政相對人實施的多個違法的行政行為。
(三)“再罰”的具體內涵分析
對于“再罰”的觀點,主要有以下的幾個:
第一,不能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在行政處罰的手段中,罰款只是其中的一種。這是對相對人的一種經濟制裁,相對人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到指定的場所交納一定的貨幣。這是我國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行政處罰方式,也是管理較為混亂的行政處罰方式。在行政處罰法頒布之前,我國的很多行政機關都具有行政罰款的權利。在沒有法律規制的情況下,各個部門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隨意罰款,這就導致了社會上不滿的情緒非常嚴重。在行政處罰法頒布之后,罰款與繳納,雖然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但是還是存在一些違反一事不再罰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嚴重危及法治在人們心中的權威,甚至影響到政府在人民群眾的形象。
第二,不能給予相同的兩次處罰。在我國的行政處罰法中,規定,對于一個違法的行為,不能給予兩次或者兩次以上的罰款處罰,但是是不是可以給予第二次其他方式的處罰沒有進行規定。支持的觀點則認為,一個行為可能觸犯兩個不同的法律,觸及法律所保護的不同利益故而可以給予處罰。反對的觀點認為,為了保護信賴利益,對于一個違法行為,只能給予一次處罰。
首先,我們必須對一事不再罰的一事和在再罰的內涵進行確定。筆者認為,一事就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再罰是指對于一個犯罪行為不能給予任何形式的第二次處罰。其次,對于可能存在對于一個違法的行政行為,存在多個可以管轄主體的競合。如果幾個行政主體都對行政處罰具有管轄權,可以報上它們的共同上級,由他們的上級機關決定由誰進行處罰。
[1]魏曉晗.行政處罰中“事數”認定初探[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5.
[2]馮軍.行政處罰法新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
[3]蔡震榮,鄭善印.行政處罰法逐條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D
A
2095-4379-(2016)36-0248-01
解薇(199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