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
動產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礎探究
于 淼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國民法的一項重要基本制度。本文以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為寫作基礎,分析了動產取得制度的法理基礎。本文首先介紹了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歷史考究,然后介紹了關于動產善意取得的法理學基礎,包含有計時器的學說和權利外觀說。最后簡單地介紹了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及其效力。
動產;善意取得;法理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國物權法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在古羅馬時期,社會的經濟還不是很發達,對于善意取得制度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可以說,根本沒有善意取得這項制度。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在日耳曼法中,有一項重要的原則,以手護手的原則,這是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源。在日耳曼的經濟社會中,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財產,在土地上劃分有兩項權利,一項是封建主的高級所有,另一項是農民的低級使用權。在日耳曼社會中,家庭和公社是不動產所有權的主要享有者。在家庭和公社的成員里,他們只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我享有所有的權利。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日耳曼法強調對物的實際利用,占有的權利和所有的權利是不可分割的。這就有了著名的以手護手的原則,當授予他人占有的時候,雖然上蒼對人請求返還,對于第三人不得請求返還,在第三人占有的情況下,可以向相對人請求賠償。但是,日耳曼法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所有權概念,對于第三人是否善意,沒有提出確切的要求。
關于動產善意取得理論,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
(一)即時得時效說
取得時效說認為,善意取得其實就是即時取得。這種說法出現在法國的民法典中,主要受到古羅馬法的影響。在法國的民法典中,善意取得的基礎是,對于動產,只需要具有占有的形式即可。所以在法國的民法典里,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礎就是即時的效益。
(二)權利外觀說
在德國的民法典出臺之前,在德國的普通商法典中,就已經出現了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記載。為了使德國的民法典和德國的普通商法典能夠一脈相承,德國的民法典起草委員會,認可了善意取得人,作為無權人而取得物的所有權的觀點。德國的民法起草委員會認為,在進行動產教育的過程中,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非常重要,在不動產交易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登記的方式進行確認,而這種方式在動產中的表現就在于占有。我們很明顯的發現,在這種思想的背后,其實也包含有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是保護交易的安全,第二把占有當作了動產的登記薄方式進行確認。
在以上的兩種理論中,本人更傾向于權利外觀說。善意取得是物權變動的一種方式,在確定動產所有權的時候,占有可以作為一種表上,讓相對人可以推定其具有所有權,這是一種公信力的象征。正是由于這種公信力,在社會商業發展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占有和判斷是否具有權利,進而推動商業的效率提升,最終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如果戰友不具有這種公信力,那么教育就沒有保障安全的可能,那么人們在進行交易的時候會有所顧忌,最終會影響商業的效率和發展,以至于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在現代社會中,交易的方式越來越多樣,交易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對于動產,如果還需要像不動產一樣進行繁瑣的登記求證,必然影響交易的效率。
在我國的法律中,動產的善意取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受讓人通過交易從轉讓人處取得財產
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宗旨是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所以出現善意取得的問題,只可能在交易的雙方進行教育的時候才可能出現。這一點在德國的民法典,瑞士的民法典中都有規定。在其他的行為,例如繼承,搶劫,盜竊等方式上就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
(二)轉讓人須為無處分權人
如果處分權人是有權處分人,則就沒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只有當屬犯人是無權處分人的時候,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轉讓人無權處分有兩種情形:第一,轉讓人本身就無權處分;第二,轉讓人以前有權處分,但現在無權處分。
(三)標的物為動產
在本文討論的善意取得制度中,標的物必須是為動產,但是需要登記的除外。這項規定,在法國的民法中,日本的民法中,都具有相似的規定。采用這樣的規定,主要是為了限制善意,取得制度的財產適用范圍,不使其隨意擴大使用。
(四)受讓人善意受讓動產的交付
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相對人要少或者動產的所有權,必須還要履行交付這一程序,同時在交付的時候,相對人必須持有善意。對于善意的理解可以包含有兩個方面:一是行為的動機純正,二是心理狀態純正。
[1]王澤鑒.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9:208,209.
[2]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278.
D
A
2095-4379-(2016)36-0282-01
于淼(1989-),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