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姝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簡述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的借鑒
李 姝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人們物質世界豐富的同時,對精神世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聲樂、戲曲等傳統藝術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本文針對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 音樂的借鑒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促進我國傳統藝術的持續發展。
東北民歌;龍江劇唱腔;音樂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國家,包括民間歌舞、民間小調等形式,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的借鑒十分多,二者是一對“姐妹花”。
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其發展源頭都是民間音樂,因此具有很多共同點,具體表現如下:
(一)共同的文化底蘊
由于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的源頭都取自于民間音樂,因此都屬于民族音樂的范疇之中,同時二者也是我國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因此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蘊。東北民歌和龍江劇音樂二者都體現了強烈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因此更加注重發揮藝術的社會價值,實現藝術和人性的互相融合。從而蘊含了強烈的地域情感,體現了濃重的地域文化。
(二)共同的地區特點
無論是東北民歌還是龍江劇唱腔 音樂二者都具有很濃厚的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這也是二者的獨特之處。例如:《月牙五更》這首民間小調,屬于東北著名民歌,其體現了東北地區濃厚的地域特色,尤其是東北地區獨特的唱腔,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域民間特色。例如:河南的豫劇、湖南的花鼓戲、以及四川的川劇都體現了戲曲藝術的地區特點,從而蘊含了深厚的民族地區風情[1]。
(一)唱腔借鑒
唱腔借鑒是東北民歌對龍江劇唱腔 音樂借鑒的重要內容,所謂唱腔借鑒主要是指具有濃厚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曲調。由于我國戲曲藝術種類眾多、曲調的內容和形式豐富、風格獨特、特點鮮明,因此為龍江劇唱腔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內容。例如:昆曲的曲調婉轉悠長;豫劇的曲調清晰流暢;越劇的曲調優美動人;秦腔的曲調豪放樸實;龍江劇的曲調激情豪爽等,都為原創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除此之外,龍江劇唱腔也借鑒了其他藝術的唱腔體,有一種唱腔方式為潤腔,這主要是指對與傳統唱腔方式的美化和發展,它屬于我國傳統藝術中的一種形成因素,從而促進了龍江劇唱腔的發展,它的作用主要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戲曲演唱的過程中,拖腔也屬于一種表現力強的音樂形式,這也是龍江劇唱腔值得借鑒的地方,所謂拖腔主要是指將字音演唱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可以出現在句尾、可也以出現在句中,靈活多樣,例如:龍江劇唱段《木蘭演兵》就體現了拖腔方法的運用,從而提高了整個音樂的表現能力和演唱能力,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這對龍江劇唱腔的發展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二)手法借鑒
所謂手法借鑒主要是指戲曲藝術中的板式,主要包括了一板三眼、有板無眼、一板一眼、無板無眼幾種類型,主要體現了速度、節奏、變化等特點,因此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每一種模式都為龍江劇音樂提供了借鑒,這種板眼既可以抒情也能夠敘事,作用多種多樣。因此在龍江劇音樂發展的過程種可以將這種板眼形式融入其中,能夠更加快速、容易的將觀眾帶入故事中去,既能夠表現悲傷之感也能夠表達激動之情,因此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戲曲的韻律變化靈活多樣,十分豐富,因此這種手法被廣泛應用于龍江劇音樂發展的過程中,從而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從而提高了龍江劇音樂的效果和水平。龍江劇音樂都是在傳承戲曲板式變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出來的。
(三)技巧借鑒
戲曲藝術有三絕:字清、腔純、以及板正,這三絕對于龍江劇唱腔的發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字清,主要是指咬字、吐字等必須清楚、清晰,這對于整個字音和曲調要求極高,也體現了將字音和曲調二者有機結合的特點。因此在龍江劇唱腔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根據人物的實際情感需要,讓聲音和語言二者能有機和結合,字的發音是戲曲演唱者的基礎。在演唱過程中,要求咬字必須清晰、發音柔軟,尤其是結尾處收音應該輕柔細膩;聲音和咬字都要果斷、清晰、剛勁有力[2]。所謂腔純主要是指韻律要細膩,包括了對聲音的美化、唱詞意境的整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技巧的表達等方面,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從而使整個音樂唱腔更加鮮明生動。使龍江劇的韻味更加的活靈活現,這不僅提高了整個龍江劇音樂 唱腔的表現力,還優化了其效果。最后是板正,這里的板正和手法借鑒的板眼相同,都體現了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 音樂的借鑒,從而豐富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 音樂自身的內容。
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借鑒不僅促進了民族音樂的發展,還傳承了戲曲藝術中的精華部分,拓寬了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的發展渠道和創作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協調發展,因此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的借鑒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也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隨著龍江劇唱腔 音樂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傳統的東北民歌發展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就需要對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 音樂進行互相借鑒,然后進行創新,從而避免出現千人一腔的情況發生,提高龍江劇唱腔音樂的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3]。將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有機結合,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夠促進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的共同發展,同時還能順應我國戲曲音樂事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和認識龍江劇,因此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借鑒其意義重大。作為我國傳統戲曲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北這塊神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是中國戲曲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她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傳承價值,它的未來、發展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期待。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歷史淵源、藝術特征、傳承價值,充分展示其輝煌歷程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專業人士對龍江劇這一地方劇種的關注,使其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完善豐富龍江劇,讓我們家鄉戲——龍江劇!走得更遠、更長、更好。
綜上所述,民間小調和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一,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同時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特點,因此東北民歌對龍江劇唱腔音樂進行借鑒,其優勢更加顯著、民族特點更加濃厚,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的借鑒主要體現在:唱腔借鑒、手法借鑒以及技巧借鑒等幾個方面,為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研究和參考。總之,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之間是相互融合、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共同作為黑土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只有促進東北民歌和龍江劇唱腔音樂二者共同發展,才能夠提高龍江劇唱腔音樂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促進龍江劇唱腔音樂又好又快發展,讓更多人真正熱愛上東北民歌和龍江劇。
[1]柳華方.戲曲藝術聲腔藝術在民族聲樂演唱訓練中的吸收與借鑒[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5,(5).
[2]張文英.論現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對戲曲藝術演唱與表演的借鑒[J].四川戲劇,2015,(2).
[3]徐艷萍.聲樂教學中借鑒戲曲藝術演唱方法諸問題芻議[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5,(9).
[4]馬紫晨.豫劇興盛原由試探[J].中州今古,1986,(5).
[5]王浮星.河南曲劇的形成及其發展[J].中州今古,1986,(4).
[6]裴傳厚.光山花鼓戲溯源初探[J].河南戲劇,1990,(5).
[7]許康健.關于20 世紀中國音樂文化評估的幾個問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李姝,女,講師,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教師。
該成果為2016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龍江劇”的現代傳承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YS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