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娜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審美能力的影響
王維娜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指揮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他除了會控制整個合唱的節奏外,也是合唱團表演的一員,為此,指揮者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指揮技法,讓自己形體與指揮相統一。因此,指揮者要通過自己的指揮,讓合唱隊的整體趨于和諧,并通過合唱指揮激發并提高團員內的審美。本文以合唱指揮技法為切入點,從提高合唱團員的審美的角度展開討論。
合唱指揮技法;合唱團員;審美能力
合唱指揮會直接影響合唱團整體的演唱效果,是整個合唱團的核心,因此,指揮者的狀態會帶動團員的情緒,影響其情緒的變化,并且,指揮者要投入自己的真實感情,讓自己的指揮動作符合標準,隨著音樂的播放做出下意識的動作,增強指揮的感染力,進而提高團員的審美。
合唱指揮是指:指揮者通過對音樂的理解,用手部的動作或表情,傳遞給合唱團員,而團員會解讀指揮的動作與表情,唱出歌聲,用歌聲感染聽眾。所以,指揮者要加深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在多種身份之間合理轉換,在不同的場合下扮演訓練者、表演者的角色[1]。一名優秀的指揮,不僅要豐富合唱團員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也要提高其對音樂的鑒賞能力,讓聽眾通過歌聲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外在指揮技法一共分為三方面,分別是指揮姿勢、指揮棒以及音樂節拍的種類。
(一)指揮姿勢
指揮者在指揮的過程中,要讓自己的動作保持輕快、流暢,并以此為原則進行指揮,向合唱團員傳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首先,指揮者站到臺上后,要把兩腳打開,距離與肩同寬,進而平均分擔整個身體的重量,保持身體長時間的直立,不要向左或向右傾斜,給聽眾以懈怠的印象[2]。同時,指揮者要讓身體呈一條直線,眼睛始終看向眼前,用眼睛和團員交流。其次,指揮者要規范自己的動作,不要作出較為夸張的動作,或是做出搖頭、屈膝的動作,避免聽眾或團員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合唱的效果,讓團員只能對音樂有淺層次的理解,降低自己的審美。
因此,指揮者必須保持良好的站姿,確保身體動作的規范,符合隊員和聽眾的審美要求。
(二)手部與手臂的運用方法
因為每個指揮者練習指揮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的自己的指揮習慣,為此,指揮者要根據曲目節奏的變化,調整自己手部與手臂的動作,保證自己動作的自然[3]。
如果曲目的拍子大而有力,指揮者就要運用整個手臂,把肩作為運動的軸心,如果曲目的拍子較為平緩,則只需用手臂下部的位置運動即可,把肘部作為運動的軸心,運用手指和手腕的即可。指揮者徒手指揮時,讓手臂的肌肉自然放松,保持松弛,尤其是手腕,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保持指揮動作的優雅。合唱團員通過觀察指揮者手部及手臂動作的改變,以此帶動自己情感的變化,感受音樂的節奏,讓音樂的演唱層層遞進,使聽眾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
(三)音樂節拍的種類
一首樂曲是由多種節奏組成,這些節奏相對獨立又相對統一,可以流暢的組合在一起,具有連貫性,使對音樂缺少系統了解的人,也會根據音樂節奏的特點,將其劃分成不同的類型,但熟悉音樂的人只要稍稍聽一遍,就會很快感受出來。
這類節奏在樂曲中統一稱為小節,在不同的小節中,會加入很多重拍與輕拍,其中基礎的拍子是兩拍、三拍、四拍和六拍,其他較為復雜的拍子都是以這四種拍子為基礎,互相融合產生的[4]。指揮者要熟悉這類技巧,并在指揮中運用,進而得到聽眾與團員內的認可,培養團員的審美意識,并以已經形成的審美意識上進行提升。
內在因素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分析,即音樂情感、把控藝術的標準、注重作品美與形態美。
(一)音樂情感
音樂家創作音樂時,都會把自己的真實感情注入到音樂中,利用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變化,是另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因此,指揮者要深入解讀音樂的情感把自己代入到音樂中,從而在合唱中增強音樂的感染力。因此,指揮者在指揮的過程中,除了熟練運用各類技巧外,也要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帶動合唱團員的情緒,提高其審美[5]。
一般來說,如果一場音樂會,指揮者和合唱團只是根據樂曲節奏的變化進行演繹,就只能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強弱,無法把自己代入音樂中,在內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不會再聽第二場演唱。但如果在指揮中投入自己的真實感情,聽眾在合唱團員歌聲的帶動下,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情感,融入到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回味無窮。這兩種表演方式分別是科學演出與情感演出,所以,指揮者要保證演出具有科學性的同時,也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比如,指揮者指揮一些音樂節奏較為激昂的樂曲時,像是《歌唱祖國》、《長征》等,指揮者要投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烘托出作品的情感,打動聽眾,激發出團員的愛國情懷,感受音樂的魅力。所以,指揮者除了扮演打拍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外,同樣要作為感悟者感受音樂。
(二)把控藝術標準
指揮處于合唱團中的核心地位,是音樂演唱的領導者,為此,指揮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水準,提高對音樂情感的領悟能力,對音樂作品有正確的理解,并在演出過程中零瑕疵、零錯誤的指揮,與團員互相配合,完成整個作品的演奏,得到其認可,并讓團員隨時保持自己對音樂的熱情[6]。因此,指揮者要明確作品的層次,熟悉樂曲快慢節奏的變化位置,以及不同聲部的處理手法,加深團員對音樂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團員的藝術水準。比如,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這首音樂作品時,必須表現出作品慷慨的情緒,增強團員的審美意識。
(三)注重作品美與形態美
指揮者指揮團員演唱音樂作品時,要準確把握作品本身的美,進行有效掌控,讓音樂進入聽眾的內心,并長期駐足。所以,在指揮過程中,指揮人員必須提高與團員的默契度,與團員和聽眾保持一定的距離,注重指揮動作的規范性,避免過于夸張,脫離自己的控制,給聽眾留下不好的印象[7]。另外,指揮者要把內心的想法通過手部動作表達出來,做到內心多于外形,或是先運用語言引導團員,然后再用手部的動作引導,從而更加精準的表現音樂。與此同時,指揮者也要感知音樂的內涵,提升音樂作品的美感,吸引聽眾。
合唱指揮技法對于提高合唱團員的審美能力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一影響下,指揮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指揮水平,從外部與內部的的角度,提高合唱團員的審美。因此,指揮者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注重指揮姿勢的規范性,熟練掌握多種演奏技法,投入自己的情感,把控音樂作品的藝術標準,注重作品美與形態美,得到聽眾與團員的認可,加深合唱團員對音樂的理解,提高其審美。
[1]楊丹.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審美能力的影響探討[J].藝術研究,2013,(02):130-131.
[2]田君.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審美能力的影響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9):119-120.
[3]黃智敏. 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情感激發的影響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3,(22):164.
[4]王一凡.探討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情感激發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243-245.
[5]蘭忠兵,高慧杰.淺析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情感激發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2,(07):65.
[6]陳曉.探討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情感激發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4,(01):106.
[7]閆春雷.合唱指揮技法對激發合唱團員情感的有效性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5):247-248.